歷經12年,「世界級超級工程」汕頭海灣隧道今日迎來歷史性突破

2020-11-19 上海觀察

◎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8月7日上午8時26分,當盾構接收井中寧靜的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施工現場響起一片片歡呼聲,在國家863計劃的有力支撐下,由中信集團投資,中鐵隧道局設計施工總承包的「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汕頭海灣隧道西線宣告正式貫通,也昭示著汕頭海灣隧道關鍵技術獲得了全面突破!

「歷經技術與心智煎熬,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我國的跨江越海隧道建設將迎來新的篇章!」中鐵隧道局總工程師洪開榮自信且豪邁的言語背後,是現場1560名建設者816個日夜的嘔心瀝血,更飽含了錢七虎、孫鈞、周豐峻、周福霖、王復明、陳湘生等多名院士,以及眾多專家、技術人員的無悔付出。

院士工作室揭牌。王冰炎 攝

波濤之下,中鐵隧道局、中鐵裝備、中信重工聯合研製的15.03米超大直徑盾構機,在孤石、基巖、8度地震烈度區等施工禁區,繪出一道長達3047.5米的海底長虹,成功穿越汕頭蘇埃海灣。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穿越,是一場中國製造的浴火重生,更掀開了世界穿江越海隧道建設的嶄新篇章!

汕頭地處廣東省東部,韓江、練江和榕江三江匯流入海口,風景秀麗,地理位置優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我國東南部的重要對外貿易港口。但限於四面環山,汕頭市區成島狀分離,自古以來無法便捷實現各區互通互聯。特別是國內唯一一座內陸海灣——蘇埃海灣將汕頭分割為南北兩岸,人們隔灣相望,交通極為不便。

位置示意圖

雖然上世紀90年代,汕頭建成了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但時至今日僅靠兩座橋已遠遠不能滿足通行需求,颱風、暴雨季節的封橋禁行,潮人全天候通行南北兩岸的夢想始終未曾照進現實。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隧道技術的快速進步,潮人自由出行的百年夢想終於迎來了夢圓時刻——汕頭海灣隧道工程被提上建設日程。

從2008年5月廣東省交通廳組織50名專家進行第一次可行性研究到今年8月汕頭海灣隧道西線隧道貫通,汕頭海灣隧道經歷了12年之久。

這漫長的12年,是中國隧道建設者皓首窮經、苦心孤詣的12年。

著名的隧道科學家、我國海底隧道技術的重要奠基者、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生前多次參與了汕頭海灣隧道的相關研究,直接推動了工程的進展。

「甚至在恩師生命的最後停留時刻,仍然念念不忘地讓我一定要建設好汕頭海灣隧道,為我國未來的海峽隧道建設做好技術儲備。」每當想起汕頭海灣隧道的點點滴滴,洪開榮腦海中縈繞的始終是恩師王夢恕的諄諄教導。

汕頭海灣隧道位於海灣大橋和礐石大橋間,隧道全長6680米,其中海底隧道段長3047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60公裡,海底段採用2臺直徑分別為15.01米和15.03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施工。

位置示意圖

汕頭海灣隧道是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也是國內首條在8度地震烈度區建設的海底隧道,綜合難度是同類工程的頂峰,可以用「大」「淺」「高」「硬」「險」五個字概括:

「大」是指盾構機直徑達15.03米,屬於超大直徑;「高」是指地處高地震烈度區,達到8度;「硬」是指岸上段孤石和海中基巖段,巖石強度高達216MPa;「淺」是指盾構機上方覆蓋層厚度薄,在始發地段隧道上覆土體僅為8.2米;「險」是指海灣隧道處於高度軟硬不均地層,海底軟土穩定性極差,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特別是盾構機需要穿越的三段長達182米基巖凸出段。

「汕頭海灣隧道的難,不僅難在已探知的五項挑戰,更體現在層出不窮的未知挑戰,無類似工程借鑑。」中信城市開發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聶學群對工程難度有著清醒的認識。

多次到現場調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孫鈞、周福霖等了解到相關情況後,都稱汕頭海灣隧道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

圍繞汕頭海灣隧道建設的種種爭論貫穿了工程始終:建橋,還是建海底隧道?是盾構隧道,還是沉管隧道?是進口盾構還是國產盾構?面對海底孤石、基巖,是直接掘進,還是進行預處理……

隧道內場景。王冰炎 攝

特別是在盾構機選擇上,無論是廣東省交通廳、汕頭市政府,還是建設單位中信集團,設計單位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施工單位中鐵隧道局等,都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

盾構機誕生於國外,以德國海瑞克公司為代表的當今國際著名盾構機製造商,具有豐富的製造業績。我國雖然在21世紀初開啟了盾構國產化進程,承擔國家863項目的中鐵隧道局也於2008年成功自主研製出我國首臺複合式盾構,但此時的國產盾構應用範圍有限,而國內製造15米級的超大直徑盾構尚無先例。

一邊是技術成熟的進口盾構,一邊是正在成長需要在實踐中汲取營養的國產盾構,面對汕頭海灣隧道這樣的「世界級挑戰性工程」,選擇進口盾構無疑能降低風險,這種方案在專家技術人員裡面也佔據了主流。

作為國家863重大科技項目——「超大直徑泥水盾構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帶頭人洪開榮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振興民族工業的夢想:「盾構機作為一種高端複雜設備,是『大國重器』代表之一,是一個國家科研水平、工業製造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國產盾構經過幾十年的追趕,取得了飛躍的發展。但國產盾構仍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人都傾向於選擇成熟的進口盾構,而不願承擔國產盾構應用過程中所帶來的風險,以至於國產盾構錯失了很多成長機會。」

最終在洪開榮技術團隊的堅持下,「一中一外」兩臺盾構同場競技的方案被確認,國產盾構第一次邁進15米級超大直徑領域。

作為這臺國產盾構製造商,中鐵裝備的副總經理王杜娟的心裡別有一番感受:「國產盾構用幾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近兩百年的歷程,汕頭海灣隧道是時代賜予我們的舞臺,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愧於這個舞臺、無愧於這個時代。」

2018年4月,進口盾構從汕頭海灣隧道南岸始發,歷時736天,穿越蘇埃海灣,於2020年5月成功抵達北岸。

2018年10月,國產盾構亦從汕頭海灣隧道南岸啟航,歷時660天,穿越蘇埃海灣,於2020年8月成功抵達北岸。

汕頭海灣隧道南岸施工。

國產盾構和進口盾構先後始發、同向掘進、同臺競技,在蘇埃海灣20餘米的水下,共同演奏了驚豔世界的壯美音符。

盾構機是建設隧道的利器,前方刀盤上分布了幾十、上百把刀具,相當於人的牙齒,通過刀盤的旋轉,刀具切削磨碎前方的障礙物,實現不停地向前推進。而刀盤刀具結泥餅是制約盾構機在粘性地層高效掘進施工的難題。

遇到軟土粘性地層,刀盤刀具容易結泥,在遭遇極硬的巖層時,又易出現刀具異常磨損破壞等情況。海底隧道通常都會遭遇軟硬不均地層,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此起彼伏。

施工人員在操作盾構機。王冰炎 攝

為更有效應對超強硬巖,中鐵隧道局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如採用重型滾刀並且加寬刀刃厚度、升級刀圈的梯度硬度設計、常壓滾刀防後退監測裝置、常壓滾刀刀具安裝優化創新、刀具螺栓強制防松等,並形成了刀具運行狀態智能監測融合掘進參數評價的理論與關鍵技術,實現了刀具可感可知可換。據統計,汕頭海灣隧道東線盾構海域182米基巖凸起段掘進共計換刀225次,平均每掘進1米需要更換刀具2.5次。

每一項技術革新,既離不開施工現場的技術攻關,也離不開後方科研團隊的潛心研究。中鐵隧道局汕頭海灣隧道項目黨工委書記陳廣江回憶道:「我們依託國內唯一的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隨時將現場採集的地層標本送到鄭州進行檢測,每一塊漂洋過海上千裡的石頭,最終都化成了盾構機向前掘進的針對性參數、刀具設計和防護措施。」

在汕頭海灣隧道這個世界級挑戰性工程的舞臺上,多項前沿研究交叉匯聚:中鐵隧道局與廣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共同進行高烈度地震區海底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地震響應規律及抗震技術研究;與中鐵裝備共同開展盾構機設計製造專題研究;與中南大學共同研究海底單管特長隧道防火關鍵技術;與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進行土-巖-孤石混合地層超大直徑盾構裝備及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汕頭市蘇埃通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孔少波將工程的成功推進歸結於創新與科技:「汕頭海灣隧道既是一項超級工程,也是一座學校、一所實驗室,各行業的大咖群星薈萃,多領域的前沿成果不斷碰撞融合,為我國未來的長距離深埋海峽隧道奠定了技術基礎。」

汕頭海灣隧道跨海隧道段處於海中主航道下方,有三段基巖凸起,長度約182米,凸起的基巖強度達到216Mpa,面對超高強度基巖,許多專家認為不能直接掘進,應進行預處理。

洪開榮帶領的技術團隊依託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一系列破巖試驗,堅持盾構直接掘進。

王冰炎 攝

從2019年7月8日到2020年2月5日,在對刀具、刀筒等進行針對性的大膽革新後,歷時156天,最終安全順利通過基巖凸起段,開創了國內採用盾構機直接通過基巖的先例。

行業內不少人起初對盾構機直接通過的方案持懷疑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盾構機一米一米的向前,懷疑聲逐漸被肯定和讚嘆取代,並吸引了大量的調研觀摩團隊。看著成型的隧道擺在眼前,觀摩團驚嘆不已:「你們搶先拿到了建設海峽隧道的門票!」

面對眼前已經貫通的汕頭海灣隧道,對於以前的執著或者說固執,洪開榮才揭開了謎底:「三大海峽通道是無數國人的期盼,也是中國隧道界的『珠峰』,其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環境條件更為複雜,我們必須超前探索、進行技術儲備。」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評價道:「汕頭海灣隧道海底段只有3047米,長度雖不算長,但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高烈度地區隧道建造體系,對未來中國隧道建設、世界隧道建設將起到一個示範作用,對我國未來開工建設的瓊州海峽隧道、渤海海峽隧道、臺灣海峽隧道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兩臺「巨無霸」完成使命,汕頭海灣隧道進入內部施工階段
    12月20日隨著最後一塊臺車部件緩緩吊出汕頭海灣隧道東西線盾構拆機工作全部完成這意味著歷時1091天完成歷史使命後東、西線盾構機這兩臺「巨無霸」正式與汕頭海灣隧道「揮手告別」故事的開頭是超級工程與超級技術的相遇貫通隧道得靠盾構機在地底向前開掘挺進汕頭海灣隧道是國內第一條地處八度地震帶、穿越海底複雜地質的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難度極大,被稱為「世界級超級工程」。
  • 中國打通又一跨海隧道!穿越8度地震區,院士直言世界級挑戰工程
    從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橋,到其原班人馬建設的深中通道,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型跨海工程都集中在廣東境內,這裡見證了全球最為頂尖的橋梁修建技術和世界級難度的海底隧道挖掘。繼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之後,中國南方海域再次迎來了新的跨海工程——汕頭海灣隧道的全線貫通。
  • 大國重器助力世界超級工程 國產首臺15米級超大直徑泥水盾構成功...
    ,2米深的海水下,伴隨著「中鐵306號」刀盤緩緩抵達接收井,寧靜的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施工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聲,「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汕頭海灣隧道西線正式貫通!  自2018年10月26日始發,至當日成功貫通,這個由中鐵工程裝備集團聯合中鐵隧道局、中信重工自主研發製造的「巨無霸」在孤石、基巖、8度地震烈度區等施工禁區,歷時651天,成功繪出一道長達3047米的海底長虹,創造了國產高端技術裝備鑄造超級工程的新紀錄,掀開了我國跨江越海隧道建設的新篇章。
  • 一個海灣 兩條隧道 四座橋梁 世界罕見
    汕頭特區40年之海灣巨變:
  • 青島日報聚焦 |膠州灣第二隧道:青島「十四五」超級工程
    青島日報2020年10月30日5版「把夢想變為現實,我們穿越的不只是海洋」膠州灣第二隧道:青島「十四五」超級工程在歷經為期四年嘔心瀝血的建設後,2011年6月30日,青島膠州灣隧道正式建成通車,這是青島人民圓夢的時刻,更是青島百年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
  • 全世界最厲害的6條海底隧道,4條在我們國家
    導語:全世界最厲害的六條海底隧道,我們國家佔四條最近幾年,我們國家在國際上多了一個新外號,叫做「基建狂魔」,因為最近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勢頭實在是太火了,連通了全國的高鐵線路,前段時間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每一項建設都都是工程量超大,難度超高,設計超複雜的超級工程,這些工程的完美收工
  • 廣東省汕頭市內海灣(原老港務碼頭段)景觀建設和品質提升工程水土...
    廣東省汕頭市內海灣(原老港務碼頭段)景觀建設和品質提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服務項目競爭性磋商公告  廣東平正招標採購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採購代理機構」)受汕頭市園林綠化事務中心(以下簡稱「採購人」)委託,就汕頭市內海灣(原老港務碼頭段)景觀建設和品質提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服務項目進行國內競爭性磋商,誠邀合格的響應供應商參加響應,有關事項如下:
  • 上建跨海大橋,下通海底隧道!
    常言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在陸地上;在海峽、海灣或河口,除了我們在海面能看到的跨海大橋,在一些地方還建設有海底隧道,實現了「一道連通兩岸,天塹變通途」,縮短了距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由於狹窄的海峽、海灣、河口等將大陸之間、大陸與海島或海島與海島之間形成「一水之隔」,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為了解決交通困難,又不影響海中船舶的正常通行,工程師們便在海底建設了人工通道,即海底隧道。
  • 紀錄片《超級工程》(1-3集)
    簡介:《超級工程》是央視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推出的又一部紀錄片。該紀錄片共5集,由李炳擔任總導演,前後拍攝一年多。《超級工程》展現了五個重大工程項目:《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和《超級LNG船》。儘管中國過去幾十年拍攝了許多現實主義的紀錄片。
  • 世界級跨海工程甬舟鐵路開工建設
    世界級跨海工程甬舟鐵路開工建設 2020-12-23 0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史性的一刻!甬舟鐵路開工了!
    歷史性的一刻!甬舟鐵路開工了!第一階段,開工建設西堠門公鐵合建橋和金塘海底高鐵隧道兩個關鍵控制性工程。今天首先啟動兩個關鍵控制性工程的先行工程,以及舟山站徵地和場站建設工程、白泉高鐵新城建設工程。2021年6月啟動主體工程建設。
  • 中國再次出手了, 又一個超級工程開工, 外媒感嘆, 不愧是基建狂魔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被外界稱為是基建狂魔,顧名思義,在基礎建設方面我們非常的優秀,甚至達到了令外界非常驚訝的程度,近段時間中國再次出手了,又一個超級工程開工
  • 全球罕見灣區三軸跨海,中山敏捷錦繡海灣城成超級板塊|樓市資本論
    中山市作為三大通道的中心位置,歷史性的成為大灣區資金注、信息流、人流等資源交匯點,迎來高光時刻。尤其是深珠通道的未來貫通,讓中山成為連接深圳、珠海的要衝。  交通一響黃金萬兩。樓市資本論注意到中山敏捷·錦繡海灣城,正處於三軸中心點,非常值得關注。  【一】三大通道連接灣區東西兩岸  三線貫通大灣區的規劃,堪稱世界級。
  • 多圖| 汕頭變變變 亞青炫炫炫
    2021年亞洲青年運動會(下稱「亞青會」)在汕頭舉辦,將為這座城市帶來什麼?  自2019年3月獲得亞青會舉辦權以來,汕頭全力推進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場館建設、服務保障等工作,致力把亞青會的「舉辦權」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優先權」。  可以說,這一年多來,「變」字成了汕頭籌辦亞青會的關鍵詞,而正是這一系列的「變」,讓人們對亞青會之「炫」更為期待。
  • 築就期待3000年的「超級工程」!揭秘米倉大道的前世今生
    2002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可以視為巴中美景走出去的嘗試,歷經18年,終於成為巴中乃至四川旅遊的「拳頭產品」。由於交通落後等諸多原因,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這一世界級的品牌並沒有帶來與之相應的效應。
  • 汕頭南澳:昔日隔絕島 今朝網紅地
    架起「民生橋」 通車當年旅遊收入增4倍金秋時節的傍晚,汕頭後江灣水的海面被落日餘暉鋪上一層碎金,猶如巨龍臥波的南澳大橋也被染上一層金黃,橋上車來車往,不少車輛為了欣賞沿途美景減緩了行駛速度。5年前,西起汕頭澄海區,東至南澳縣,全長逾11公裡的南澳大橋正式通車,因為直出海口,成為廣東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
  • 甬舟鐵路開工|設計專家:金塘海底隧道為何是世界級工程,它的建設難...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今天(12月22日),浙江省舉行全省「縣縣通高速」集中通車暨「十四五」綜合交通重大項目開工儀式。小時記者在舟山現場了解到,甬舟鐵路金塘海底隧道第一階段開工,而甬舟高速複線(也有海底隧道)到2022年6月第二階段開工。(之前報導看這裡)。
  • 現場重播|「非典」壓境的2003年,汕頭都發生了什麼?
    2003年,汕頭成功籤約華南知名的啤酒生產商——深圳金威啤酒,並在次年的12月底投產。這是在遭遇經濟低谷的那段時間裡,汕頭在食品加工領域引進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型企業之一。當年,汕頭大印象成功併購汕頭釀酒廠,讓長春藥酒這一品牌重見天日。同一年,四洲集團廣東總部,也正式落戶汕頭。2003年,金石製藥被授予廣東省著名商標;在當年,它是全粵東產品種類最多,規模最大的製藥企業;華能汕頭電廠二期工程也在當年終於正式開工,中斷建設的林百欣圖書館續建工程也復工了……
  • 世界最長公路海底隧道正式開工,創造五個世界第一!
    項目建設預計開挖土石方量超過800萬立方米,超過日本青函海底隧道(520萬立方米)和英法海峽隧道(480萬立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人類讓天塹變通途的一個「大膽嘗試」,就是穿海建造隧道。確切來講,世界範圍內海底隧道的建設始於上世紀的 40 年代——1942 年,日本在關門海峽修建了第一條海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