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ムズイ》(太難了)
2013年夏天,我在香港的連鎖壽司店吃午飯。店內懸掛著數塊屏幕,都在播放本店的廣告,一位看上去青春可愛的女孩正在屏幕上露出微笑,在那微笑下方則寫著她的名字。當時對偶像文化毫無接觸的我當然不知道這位「渡邊麻友」是什麼來頭,只是因為第一次看到有請日本人打廣告的店鋪,姑且留了個印象而已。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是紅紅火火的偶像團體AKB48成員,才知道即使紅紅火火,她們的製作人在那時卻已經認為偶像應該傳遞一些新的內容,而不只是單純的正能量口號。
光是考慮到這一點,我便覺得秋元康是個人物了。
其實就算沒接觸過偶像,我也早就聽過秋元康參與製作的歌曲,便是那首著名的《川の流れのように》(川流不息)。不過當時我的注意力全在美空雲雀老太太身上,不曾留意這首神曲的作詞就是秋元康,否則我肯定早就感到驚訝——這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是如何寫出這種歌詞的?這比陳小奇寫出一代神曲《濤聲依舊》時還要年輕啊!就算AKB48往後的新時代偶像團體的歌可能是他和製作團隊一起作詞,有《川流不息》打底,說後來那些歌全是他一手包辦作詞我也信,至少從水平上來說沒有任何問題。
但如果只是作詞,那秋元康也就是個NB詞人;如果只看他創立「小貓俱樂部」、「AKB48」等偶像團體,他也就是個NB的製作人、商人。可縱觀他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出一個十分重要的詞貫徹其中——反思。如果說小貓俱樂部和《川流不息》時代的秋元康是在創作作品,那麼後來的AKB48、乃木坂46、欅坂46,乃至22/7、以及他的小說,無一不是對他曾經所創作的、所經歷的一切進行反思,進而修改出的作品。這不只是下一部作品對上一部的修改,而是作品本身都在自我改變,比如AKB48從《戀愛幸運曲奇》到《無用的願望》,22/7從《僕は存在していなかった》(不曾存在的我)到《ムズイ》(太難了)。他為了將自己腦中的反思表達出來,不惜改變他曾經的作品所打造出的固有印象,有時還到了與大眾期待背道而馳的地步,這對於大眾娛樂項目製作人而言是相當需要勇氣和魄力的。對於大眾而言,他們需要的娛樂其實不是思考也不是品味,而是共鳴:自由叛逆的嘻哈也好,愛與夢想的偶像也罷,都是靠固定群體的共鳴實現娛樂價值的。很顯然,從欅坂46一些標誌「個人反抗和發聲」的歌,到22/7以「喪」、「迷惘」為主題的詞,都和大眾共鳴沒什麼關係,難以稱為成功甚至正常的商業行為。
除非,這些中心思想已經能夠引發足夠多的共鳴。
事實上有沒有引發共鳴我不好說。欅坂的《黑羊》首周大賣五十萬張,22/7的《太難了》首周只有三萬五,只能說明銷量還是靠人氣而不是內容思考。但不論結果好壞,秋元康也還是將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反思繼續寫在歌曲中,希望通過「愛」、「夢想」這類辭藻之外的內容鼓勵人在這個缺少愛和夢想的社會中尋找生存的意義。這不是我推測和猜想,畢竟是他自己寫出了(或說批准了)「追逐夢想這種話/只會讓人遍體鱗傷」「啊為什麼不得不活下去呢/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啊?/沒有了自信之後該如何活下去/因為漫漫人生路如此長/太難了啊」這樣的歌詞,又在同一張專輯的《空のエメラルド》(天空的祖母綠)一曲中寫道:「朝陽映出了什麼/是可能性與活下去的力量/此刻開始炫目的一天/懷抱的夢想終將變為寶石」。他便是這樣反思到在這個現實中,借給迷茫乃至抑鬱者的肩膀不該只是愛和夢想,更應是那「認清生活真面目後依舊熱愛它」的「英雄主義」。人們當然可以說他這樣做是商業考量,這一點我也認同,畢竟他依然是製作人,是商人。但至少他會像哲學誕生一般去懷疑世間常態,會反思人的生存境遇,並確實將其作為正式作品向大眾展現真實,這就已經是令人敬佩的卓越貢獻了。儘管他的反思和抵抗仍然停留在「個人如何適應環境」這個層面(最新作品《風正在吹起麼》也未能跳脫於此),比起那些不敢也不去面對真實的娛樂文藝工作者來說,也足夠稱得上了不起了。
註:
1.我直到現在也並不怎麼了解偶像文化,基本也是一竅不通,所以只能談及皮毛。
2.小貓俱樂部是1985年秋元康為主創辦的女子偶像組合,開創民間選拔偶像團體先河,包括工藤靜香在內的許多少女偶像都是該組合成員。
3.《川流不息》是日本國寶歌手美空雲雀去世那年發布的歌曲,可謂遺作,被選為20世紀感動日本歌曲第一名。
4.秋元康近年來部分歌曲歌詞在群眾中引發過爭議,因其露骨地指出了一些現實中令人不齒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