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面對疫情,吹響集結號,一名名共產黨員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勇擔使命,用初心和堅守在抗疫第一線構築起一座座巍然矗立的戰鬥堡壘,把一面面鮮紅的黨旗插遍岐伯山!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有這樣一群人:同樣身披白衣,但我們的視野卻很難發現他們的身影;不直接面對患者,但他們確是離病毒最近的人。肩負使命、默默作戰,他們是奮戰在病毒檢測戰場上的黨員先鋒隊,他們是抗擊疫情戰場上的排雷手。
僅僅10天,鄭州首座用於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專科醫院 ——岐伯山醫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病醫院)建成,投入使用,成為「河南力量」、「鄭州速度」的有力見證。
為了加快病毒核酸檢測速度,免去標本轉運的麻煩、為臨床診療提供最快的參考,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決定組建核酸檢測實驗室。科教科科長兼幹細胞實驗室主任史繼靜博士主動請纓、緊急受命任實驗室負責人,在院黨委的支持下,帶領團隊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建設,並先後通過了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和臨床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的驗收,成為符合國家衛健委要求的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驗室。
病毒核酸檢測是一項危險性較高的工作,對實驗室的布局、硬體設施、人員技術水平及防護等都有嚴格要求。史繼靜博士接到任務後,連續數日奮戰在工地,與施工人員就實驗室建設中的細節問題逐一溝通。從實驗室的區域劃分到內部電源插座的位置,她都事無巨細的一一核實。她帶領團隊人員在短短數日內完成了實驗室儀器設備調試、各種操作SOP的制定,並進行了預實驗,建成了一支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病毒核酸檢測隊伍。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這支疫情戰線上的排雷隊伍,都毫不猶豫選擇了勇敢擔當。作為岐伯山醫院232名逆行者的一個小分隊,他們穿著防護服,常常在實驗室工作8小時或更長時間才能離開。汗水浸溼了內層衣服,護目鏡把臉上壓出了褶子……但他們毫無怨言,始終把責任和使命擺在首位。
許振寧,團隊中年齡最小的「90」後黨員,深有感悟的說「實驗室能夠早一天開展檢測就能早一天為臨床提供診療依據。為了儘快的建成實驗室並達到投入使用的標準,在主任的帶領下,我們團隊齊心協力、加班加點,每每出來時已錯過了飯點。不餓、不累,是假的。但我們更多的是開心,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讓我義無反顧的投入這場戰役中。」
蔚利納,作為這個小團隊中年齡最長的「大姐大」,得到醫院要組建核酸檢測實驗室,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向組織申請,入駐岐伯山醫院。她把幼小的孩子交給父母照顧,毅然投入到實驗室的籌備工作中,經常準備資料到深夜,有時到實驗室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在疫情面前,我能做到的就是認真、嚴謹,把每一步工作做好」。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人員,她用最樸實的語言和最勇敢的行動來詮釋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焦倩謙,她是一名檢驗人員,亦是2個孩子的母親,疫情面前,她更是銳意進取的實幹者。接到奔赴一線的通知時,她拋棄2個孩子離開媽媽可能得不到很好照顧的擔憂,沒有遲疑的表態「感謝組織給我這次機會,作為一名逆行者我感到驕傲和光榮!我要用自己的行動為這場戰役出點力、流血汗,為我的孩子做出榜樣!」。
「在疫情面前,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籌建實驗室到隨後的正式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我們必須扎紮實實的做好每一步。快速、準確的做出檢測是一方面,做好防護、確保大家零感染是另一方面。我必須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不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史繼靜主任堅定的說。
岐伯山上紅旗飄揚,我們這支先鋒隊伍以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必勝的決心將在岐伯山上綻放,將在新冠肺炎的戰役中詮釋白衣天使的使命和擔當。致敬勇敢的逆行者!(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韓鑫穎供稿)
(責編:慎志遠、楊曉娜)
讓"中國碗"多盛"河南糧" 8600萬畝小麥顆粒歸倉,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近年來,河南糧食連年豐收,總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左右。全國1/10的糧食、超過1/4的小麥均產自這裡,「糧倉」實至名歸。……【詳細】
河南洛陽探索文旅融合:讓文化"活"起來 古都洛陽已經成了新晉「網紅」。
在某視頻平臺的「打卡」榜上,洛陽高居榜眼。華燈璀璨的應天門、別具一格的九州池、古今輝映的洛邑古城,這些「網紅」地標成了洛陽新的旅遊名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