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梁少智在工地現場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蔡君彥文通訊員於聰聰攝影
本報訊「我能到!」大年初一晚上8時許,梁少智看到工作微信群跳出一條信息:為防控疫情,鄭州要建「小湯山」醫院,有能到鄭州參建的請回話!絲毫沒有猶豫,他回了三個字。而接下來的參建經歷,他坦言這輩子都忘不了,他覺得特別自豪。
「就想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我是黨員,應該衝在前面。」今年30歲的梁少智是中建七局安裝公司員工,負責技術質量,他說,第一時間報名是初心使然,也有父母的影響。今年春節,他的父母都忙碌在醫院疫情防控一線,得知他的決定,都很支持。
報名後,他年初二起個大早,趕往工地,是最早一批到達現場的人員之一。
此時,接過「軍令狀」負責承建鄭州「小湯山」醫院的中建七局已連夜確定了專項建設方案,並協調多家局屬二級施工單位全力以赴完成施工任務。
任務艱巨繁重,梁少智等人立刻投入工作,僅用半天的時間,他和同事完成了前期的測量繪圖工作,再對接設計院進行前期的場地規劃和初步設計,組織機械進場。當天下午,27臺機械進場施工,當晚即完成接診區舊房拆除清運工作,打響了鄭州「小湯山」醫院建設的第一槍。
醫院建設期間,梁少智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地,處於「戰鬥」狀態,他隨身攜帶倆手機,一個用微信,一個打電話,下班時都耗沒電。遇到工地大幹搶幹,他就主動放棄休息,裹著一件軍大衣穿梭在工地,最忙的時候,他3天睡了8小時。
「持續的高強度作業,不累不可能。」梁少智說,看著施工進程一步步推進,想著醫院早建好一天就能早一天救治患者,再苦再累都值得。
由於疫情影響,施工與以往明顯不同。工人們要戴著口罩乾重體力活,很不習慣,總有人有意無意就摘了,梁少智天天提醒大家戴好口罩,第一天嗓子喊啞了,隔天接著喊……
「哪有什麼『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樸實善良的逆行者!」梁少智說,和他一樣,很多建設者來這裡都是想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很多人到這裡不談工錢,就談自己能幹點啥。工地上好多人都在忙,都想快點幹好,有時難免脾氣急,說話臉紅脖子粗,「不過,大家都能理解,都想把醫院儘快建好。」
經過數千名建設者的日夜鏖戰,鄭州「小湯山」醫院如期完成建設任務。醫院建成那天,梁少智和所有同事在醫院門口照了張合影,開心極了。
這座醫院,被正式命名為鄭州岐伯山醫院。2月16日上午,這裡接收了首例患者,成為戰「疫」新陣地。「當時看到消息,特別開心,我特別榮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而立之年,做了一件很酷、很自豪的事。」這段眾志成城的參建經歷,也讓梁少智對戰勝疫情充滿信心:「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一起擁抱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