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1月2日電 題:梳起「帆船頭」傳承媽祖文化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餘俊傑
對於近日在家鄉福建莆田湄洲島舉行的一年一度湄洲女髮髻技藝表演,11歲的小小湄洲女林涵熙期待已久。今年她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向鄉親和遊客們好好展現一下自己梳媽祖髻的手藝。
在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期間舉行的這場演出中,不到一個小時,在湄洲第一中心小學讀六年級的林涵熙,就為同校的一年級小妹妹梳好了一個狀似帆船的媽祖髻,領先於現場很多小夥伴。
媽祖髻是媽祖故裡湄洲島當地女性的傳統髮髻,相傳為媽祖所設計,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髮髻也稱為「帆船頭」,所謂「盤發為海,插簪為槳,青絲做纜,豎髻做帆」,寓意一帆風順。從古至今,當地女性通過這樣裝扮自己,來為向海謀生的親人祈福。
兩年多前,林涵熙聽說學校和少年宮合辦了媽祖髻興趣班,便興致勃勃地讓媽媽給自己報了名。「我們湄洲島有很多特色,我也想親身體驗體驗。」林涵熙說,每周她都會專門上一兩次課,平時做完作業後也會經常練習。
對於女兒這個「復古」的愛好,媽媽魏蘭和表示「很開心」。「我奶奶這一輩人都會梳媽祖髻,但是到我這一輩,會梳的人就不多了。」魏蘭和惋惜地說。
媽祖髻技藝複雜,熟練者也需至少半小時完成,因此一度不再流行,甚至少有年輕人掌握個中要領。近年來,當地通過在學校開辦興趣班等形式,推動這種傳統技藝在年輕女孩中傳承。此次活動的30餘位表演者中,大多是當地中小學生。
率隊參加表演的莆田媽祖中學團委書記鄭麗娥介紹,兩年前該校成立了媽祖髻社團,邀請媽祖祖廟的工作人員來教授技法,目前社團已有20餘名成員,學生們都很開心能夠參與其中。
莆田媽祖中學校長曾亞林說,希望以學習媽祖髻為契機,讓孩子們體會「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培養更為文明的言行舉止。該校還編寫了《澎湃的新信仰》《走進媽祖》等多冊校本教材,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媽祖文化。
「看到越來越多後輩人會梳媽祖髻了,外婆也很開心的。」家住湄洲島東蔡村的高秀金說。她的外婆蔡秋蓮今年77歲,是此次年齡最大的表演者,且已經連續三年參演了。每年村裡組織報名參演,梳得一手好髮髻的蔡秋蓮總是主動請纓。
「對於我外婆這代人來說,梳媽祖髻就是日常,好像一天不梳就沒法出門似的,甚至連睡覺也不拆。」高秀金說,此次作為外婆的模特,當外婆在舞臺上給自己梳頭時,她竟感動得紅了眼眶。「我當時就覺得,一定要學會,以後自己來表演。」高秀金說。
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莆田的一位女子,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死後由鄉親於湄洲島上立廟奉祀。千百年來,這位海內外華人的「海上女神」,給予航海者戰勝災難、開拓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逢年過節,湄洲島女性都會穿上海藍衫、紅黑褲的媽祖服,梳起媽祖髻,身體力行地傳承媽祖文化。
林涵熙正是其中的一名小小傳承者。一開始,她讓媽媽當模特,給媽媽梳頭作為練習;後來梳得熟練了,她還教會了媽媽。「我特意買了頭模,就為了跟她學呢。」魏蘭和說,「等涵熙四歲的妹妹長大點,我也會帶她去學梳媽祖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