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應用的最為廣泛。不論是民用領域的汽車、輪船、飛機,還是軍用領域的軍艦、坦克、戰機,都離不開它。但石油儲量畢竟是有限的,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此外還對環境產生汙染。因此人類需要一種既清潔又能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這種新型的能源就是可控核聚變。
其實核聚變早就被人類研發了出來,只不過率先運用於軍用領域,也就是通過核聚變釋放能量的氫彈。而在民用領域,由於核聚變要實現可控面臨很大的技術難度,因此其研發進度一直很緩慢。但在近期,成都傳出一個好消息。由中核集團建造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可控核聚變裝置成功放電,標誌著中國在未來新能源領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步。而由法國主導,美英俄日參與的ITER(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在今年7月28日才開始組裝。
「中國環流器二號M」也被外界稱為「人造太陽」,之所以這樣稱呼,主要是因為可控核聚變原理與太陽類似,能夠將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其離子溫度將超過1億攝氏度,可將電流從中國現有裝置的1兆安培提升到3兆安培。而太陽的核心溫度才在1500萬-2000萬度,中國「人造太陽」的溫度是太陽的五六倍。為了將這種1億度的等離子體包裹起來,中國科學家在2006年建造了世界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成功地解決了這個棘手的難題。
未來如果核聚變一旦實現和平利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此外,在可控核聚變的支持下,將為大型艦船、星際飛船提供強大的動力。如果未來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採用核裂變釋放核能的核動力裝置可能會被淘汰,而核聚變將成為各大國競爭的主要領域。令國人欣喜的是,中國率先走在最前沿,相關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據中國科學家介紹,由於燃燒的氘氚等離子體被磁場約束在真空容器內,其密度比空氣低數個量級,聚變堆氘氚燃料含量也較低,因此不會引起爆炸,也不會導致洩漏事故。因此,可控核聚變要比現有的核裂變更為安全,未來有著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編輯:嚶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