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草根寄真情
中華文化影響世界,書法更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傳承。
五十年筆耕不輟,八歲就開始寫書法的朱文武,對書法這門國粹充滿了深深的眷戀之情。
今年五十八歲的朱文武是雲南文山一個小山村裡的彝族。他自幼愛好書法,現為雲南省書法教學研究會會員、世界書協會員、蘭州書畫集文社理事、西華畫院副秘書長,在晉寧創辦古滇墨寶齋書院。曾獲得文山州書法比賽一等獎,雲南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雲南政法系統書畫展二等獎,「中國好品牌藝術人物榜影響力書法家」稱號……
位於山東濰坊的世界名人文化村,先後收錄六萬餘件國內外各界書畫家、知名人士來稿作品,優選出三千餘幅人文藝術精品,朱文武以一幅《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行草作品入選其中,與當代名家一同榮登榜單。
辛勤耕耘獲得的榮譽在他看來,只是一抹浮雲。
從小就愛學習愛讀書的朱先生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先後擔任過教師、律師等職業,最終於2008年從文山輾轉至昆明,成為雲南省第一女子監獄的一名幹警,至今已在晉寧守候了整整十二個春秋。
雖然還在上班,但朱文武仍然堅持每天不少於一個小時的練習,年輕時曾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師從河南名家學習行草書法,時常自己買字帖來練習。
年少時,他曾記得家中供桌裡藏著一個四方硯臺,調皮的小文武常常用手撫摸這個他當時並沒有看懂的東西。也許是祖上傳承,讓他對書法情有獨鍾。
班級裡的黑板報通常都是由他來書寫,班主任也非常重視書法作業,每天都會布置一定量的硬筆作業來讓學生完成,並且認真批閱,給予中肯的建議。正是由於小學班主任的影響,朱文武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通過多年自學書法研習,朱文武對書法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解。
「看大家的精品在哪裡,找他們的閃光點!」用筆的力度、速度,用墨的多少都很有講究,寫書法一定要有恆心,要尊重古人大家的書法,用心理解,用心讀貼,真正領悟大家的筆法、章法結構,掌握用墨的規律。
「天資和愛好很關鍵,還要有時間。」首先通過讀帖研習古人的筆法、章法、結構,然後臨帖,吸納古人智慧和精神的結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色。在朱文武的書法學習中,當代著名書畫家啟功,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朝書法家柳公權等都對其影響深遠。他還強調向古人學習最終的目的是博採眾長,將眾多風格,流派的精華吸為己用,讀帖、臨帖之後不要忘記書本所學,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格特色,正如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行草很美!筆法、章法顯現得很快,容易出作品,但隸書則不同,相對較慢,要平心靜氣,漸入佳境。」
朱文武認為書法必須要有生命力,把靜的寫成動的,字如其人,不會說話的一幅書法可以達到與人交流的境界。
他擅長行草,其風格特點常常是飄逸,動感十足而又充滿力量感的。
對於當今少兒書法教育和傳承,朱文武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他認為尚未接觸書法的孩童時期一開始就應該更多地接觸書法中最精華的作品,在最初接觸書法時就能感受到書法的魅力,儘量地啟發青少年的興趣,不要固定一個模式,他對哪一個字有興趣,就讓他練習哪一字,「放任」也是一種興趣的促進,首先得讓孩子們喜歡起來。還要請有水平的老師來教授筆法、章法、結構,講授書法的精神,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審美標準。
筆尖與紙之間的運行,或離或合,或走或奔,只在一顆心是否跟隨書法之精髓,只在一個勤字。
從小開始練習書法到如今的五十八歲小有成就,朱文武回想起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只有母親一人獨自養育六個孩子,這對於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更加困難,但即便如此,朱文武依舊心懷夢想,作為少年的朱文武每每看到家中祖先流傳的硯臺時,總會思緒萬千,這塊神秘而精緻的硯臺是否在訴說家族祖先的事業也許就與書法,與筆墨紙硯相連呢?想到這裡,朱文武便覺得練習書法是一份責任,為的是光復先祖的事業,更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繼承文化中華的民族精神。
看著朱文武歷經滄桑,潛心修煉後呈現出泰然自若,鎮靜安詳的神態。心中感嘆,如不經歷多年風霜雨雪的錘鍊,哪能有此名家風骨。
作為一名書法家,五十八歲的年齡還很「年輕」,我們仍舊可以期盼,多年以後,朱文武將以一個更新的面貌,展現書法真諦,踐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圖文:黃麗萍 韓金)
主流聲音 權威發布
審核:段正祥 方維林 排版:李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