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晉寧」翰墨草根寄真情——朱文武自習書法傳承中華文化

2020-12-25 昆明晉寧發布

翰墨草根寄真情

中華文化影響世界,書法更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傳承。

五十年筆耕不輟,八歲就開始寫書法的朱文武,對書法這門國粹充滿了深深的眷戀之情。

今年五十八歲的朱文武是雲南文山一個小山村裡的彝族。他自幼愛好書法,現為雲南省書法教學研究會會員、世界書協會員、蘭州書畫集文社理事、西華畫院副秘書長,在晉寧創辦古滇墨寶齋書院。曾獲得文山州書法比賽一等獎,雲南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雲南政法系統書畫展二等獎,「中國好品牌藝術人物榜影響力書法家」稱號……

位於山東濰坊的世界名人文化村,先後收錄六萬餘件國內外各界書畫家、知名人士來稿作品,優選出三千餘幅人文藝術精品,朱文武以一幅《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行草作品入選其中,與當代名家一同榮登榜單。

辛勤耕耘獲得的榮譽在他看來,只是一抹浮雲。

從小就愛學習愛讀書的朱先生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先後擔任過教師、律師等職業,最終於2008年從文山輾轉至昆明,成為雲南省第一女子監獄的一名幹警,至今已在晉寧守候了整整十二個春秋。

雖然還在上班,但朱文武仍然堅持每天不少於一個小時的練習,年輕時曾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師從河南名家學習行草書法,時常自己買字帖來練習。

年少時,他曾記得家中供桌裡藏著一個四方硯臺,調皮的小文武常常用手撫摸這個他當時並沒有看懂的東西。也許是祖上傳承,讓他對書法情有獨鍾。

班級裡的黑板報通常都是由他來書寫,班主任也非常重視書法作業,每天都會布置一定量的硬筆作業來讓學生完成,並且認真批閱,給予中肯的建議。正是由於小學班主任的影響,朱文武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通過多年自學書法研習,朱文武對書法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解。

「看大家的精品在哪裡,找他們的閃光點!」用筆的力度、速度,用墨的多少都很有講究,寫書法一定要有恆心,要尊重古人大家的書法,用心理解,用心讀貼,真正領悟大家的筆法、章法結構,掌握用墨的規律。

「天資和愛好很關鍵,還要有時間。」首先通過讀帖研習古人的筆法、章法、結構,然後臨帖,吸納古人智慧和精神的結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色。在朱文武的書法學習中,當代著名書畫家啟功,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朝書法家柳公權等都對其影響深遠。他還強調向古人學習最終的目的是博採眾長,將眾多風格,流派的精華吸為己用,讀帖、臨帖之後不要忘記書本所學,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格特色,正如齊白石所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行草很美!筆法、章法顯現得很快,容易出作品,但隸書則不同,相對較慢,要平心靜氣,漸入佳境。」

朱文武認為書法必須要有生命力,把靜的寫成動的,字如其人,不會說話的一幅書法可以達到與人交流的境界。

他擅長行草,其風格特點常常是飄逸,動感十足而又充滿力量感的。

對於當今少兒書法教育和傳承,朱文武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他認為尚未接觸書法的孩童時期一開始就應該更多地接觸書法中最精華的作品,在最初接觸書法時就能感受到書法的魅力,儘量地啟發青少年的興趣,不要固定一個模式,他對哪一個字有興趣,就讓他練習哪一字,「放任」也是一種興趣的促進,首先得讓孩子們喜歡起來。還要請有水平的老師來教授筆法、章法、結構,講授書法的精神,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審美標準。

筆尖與紙之間的運行,或離或合,或走或奔,只在一顆心是否跟隨書法之精髓,只在一個勤字。

從小開始練習書法到如今的五十八歲小有成就,朱文武回想起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只有母親一人獨自養育六個孩子,這對於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更加困難,但即便如此,朱文武依舊心懷夢想,作為少年的朱文武每每看到家中祖先流傳的硯臺時,總會思緒萬千,這塊神秘而精緻的硯臺是否在訴說家族祖先的事業也許就與書法,與筆墨紙硯相連呢?想到這裡,朱文武便覺得練習書法是一份責任,為的是光復先祖的事業,更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繼承文化中華的民族精神。

看著朱文武歷經滄桑,潛心修煉後呈現出泰然自若,鎮靜安詳的神態。心中感嘆,如不經歷多年風霜雨雪的錘鍊,哪能有此名家風骨。

作為一名書法家,五十八歲的年齡還很「年輕」,我們仍舊可以期盼,多年以後,朱文武將以一個更新的面貌,展現書法真諦,踐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

(圖文:黃麗萍 韓金)

主流聲音 權威發布

審核:段正祥 方維林 排版:李雲才

相關焦點

  • 「今日晉寧」滇墨流香——晉寧書協舉辦第一期書法臨創點評培訓
    2020年12月19日,庚子冬至前二日,昆明地區氣溫突降,寒氣逼人,在這寒冷的冬日,晉寧區水景公園內,區總工會報告廳卻暖意融融,因為這一天,晉寧區書法家協會正在這裡舉辦「滇墨流香」第一期書法公益培訓,這是晉寧書法愛好者自疫情以來全員參與的一大盛事。
  • 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揚者
    市發展改革委黨委委員雷光裕為全體黨員講授題為《牢固樹立文化自信,提升黨員素質素養》的主題黨課,他以書法藝術鑑賞為切入點,號召黨員幹部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堅定樹立文化自信。市重點中心黨支部書記歐儉平主持學習活動,機關四支部書記韋春望傳達有關文件精神並做工作部署。雷光裕在講課中強調,文化的核心是哲學,哲學的核心是書法。
  • 千秋縱橫,翰墨流芳——中國近代書法之美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不斷積累、沉澱,匯集了所有炎黃子孫的經驗和智慧,綻放出人類文明史上無與倫比的美麗。在這其中,中國書法以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世界最美的藝術之一。
  • 中國文化之美系列 書法之韻,翰墨飄逸,矯若遊龍
    中國書法,一個在我看來,是全世界上最美的字體,沒有之一。筆鋒柔轉處,墨香情韻;真草隸篆間,盡顯風流。自倉頡造字起,蒙恬制筆以來,歷經甲骨文、銘文、金文的發展,各種充滿藝術美感的字體不斷呈現的世人面前,李斯的篆,漢碑的隸,鍾繇的楷,羲之的行,張旭的草,形成了各具特色書法藝術。
  • 中華歷史文化遺產最美代言人——吳友優
    為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響應文化強國的戰略方針,打造文化精品,展現藝術家們的人生風採,我們特編輯此大型系列特輯。經典成就大家,大家造就經典。吳友優是中國藝壇的傑出書法名家,是文化的傳遞者,是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更是新時代的描繪者。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中華文明延綿數千載,傳統節日文化就是遺留下來的歷史寶藏,經久不衰,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收藏家魏道林的傳奇人生: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戰略合作單位有中國文保基金會民間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江蘇工作站博大藝術館,蕪湖艾爾曼藝術空間,江蘇邱小葉茶文化博物館等。一位祖籍在安徽省巢湖南岸民藏之「草根」,大唐名相魏徵之後,嫡系三十八代子孫,終生以先祖為榮。
  •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一、文化傳承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智慧、汲取智慧,延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全面總結梳理和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充分認識其當代價值,對於促進當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和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文化立根基。
  • 延續中華文脈:書法藝術傳遞文化理念的使者張樂蓀先生
    幼年隨父遷入寶雞,在家學(張載關學)的影響下,墨海湧浪,廣涉歷代名帖,廣覽古今書論,廣讀詩賦詞章,造就了老先生的書法藝術情懷,在他看來,只有孜孜不倦的揮毫於紙間,才能傳承傳播家學,才能留下家學的歷史痕跡。世界上,擁有書法藝術的民族屈指可數,其中,唯有中國書法,具有最悠久的歷史,傳播得最為廣泛,同民族文化保持著最密切的關係。
  • 非遺(中國書法)傳承師——周世君
    2011 年 5 月 29 日「中華名人錄」於北京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成功舉辦首屆「卓越華人」頒授典禮,周世君先生榮獲 2011「卓越華人獎」,這個獎項肯定了周世君先生的個人成就及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實至名歸!
  • 萬裡長城中國福——新時代大國文化的傳承與綻放
    為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豐碩成果,由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文華閣書畫院共同舉辦的「盛世中國·翰墨情懷」慶祝十九大書法名家精品展,2017年11月10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開幕。五臺山中華第一吉祥福壽清康熙帝書寫的《天下第一福》、當代福壽文化學者觀同書寫的《萬裡長城中國福》以及五臺山《吉祥福壽》書法是基於中華民族發展史與中華傳統文化特徵的融合體,可謂是中國最有吉祥寓意和象徵意義的福字書法之一
  • 米克拉依·依布拉音: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年,她最關注的是如何保護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最近,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走訪了烏魯木齊市京劇團、烏魯木齊市秦劇團等文化單位,了解人才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狀等情況,進一步完善自己準備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建議。米克拉依·依布拉音說:「通過這些也是不斷地提高自己履職能力的這麼一個過程,了解了方方面面工作之後你才能代表人民發聲,能做一個橋梁的作用,才能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議。」
  • 「大家視野」中國傳統書法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晉平
    自幼喜愛書法,拜青海書法名家陸紹舉為師學習,打下了紮實基礎。工作實踐中堅持學習書法並勤之以練。後得到山東書協副主席李向東,中國著名書法家張仕森、張士範、王先嶽....等大師指點,技藝大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國禮書畫,被中美協中書協中藝協評為最具有收藏價值藝術家。
  • 「戲曲進校園」星星實驗學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7月13日,「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師專場走進婁底市星星實驗學校。婁底市花鼓戲劇團給全體教師展示了一場精彩的花鼓戲《榮喜歸》。一板一眼、舉手投足間盡顯戲曲演員的風採,精彩的表演、極富感染力的唱腔贏得在場老師們的陣陣掌聲……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推動戲曲進校園工作是繼承、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舉措。教師專場活動,讓老師們近距離接觸戲曲、了解戲曲、領略戲曲的魅力,引導教師們做傳統文化的使者,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推廣戲曲文化,更大程度上倡導學生們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者、傳承者和弘揚者。
  • 翰墨飄香舒雅意 詩書相伴度良辰 首屆泉城老年文化藝術季頒獎儀式...
    12月24日上午,「泉城晚晴·翰墨光影」——首屆泉城老年文化藝術季頒獎儀式暨作品展覽活動啟動儀式在濟南老年人大學隆重舉行。>>>點擊觀看直播回顧老年人大學學員帶來朗誦劇《赫赫而無名》。頒獎儀式以一支輕鬆愉快的《歡歌喜地秧歌情》拉開了序幕。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與老年朋友們歡聚一堂,共享文藝盛宴。
  • 【頭條】翰墨飄香•藝滿張揚—濟陽一中第十八屆「世紀風」文化藝術節書法大賽名家匯集
    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12月8日,按照第18屆「世紀風」文化藝術節活動方案的安排,濟陽一中「翰墨飄香 藝滿張揚」為主題的書法大賽在學校二樓閱覽室舉行。此次活動的宗旨在於展示學生書法風採,增強學生寫規範字、用規範字的意識,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和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的形成。本次活動可謂名家匯集、異彩紛呈,規格較高,實屬師生同臺獻藝!
  • 鄭成功文武治臺灣 傳承中華文化
    所以,鄭成功不但能詩、能文,也擅長書法。同時他在父親從事各種軍事活動的耳濡目染下,對調兵遣將、運籌帷幄頗感興趣,而他身邊也經常圍繞著歷經海上風霜的鄭芝龍親信。1645年,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
  • 【張瑋珊】文化自信與中華復興── 認識中國、認識臺灣、認識自己
    這次受邀參與12月17至19日於廈門舉行的「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中華文化傳承與當代青年擔當」盛會,其主軸設定在三大背景下──全球化浪潮、新媒體時代及兩岸新形勢──中華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以下為我對這一主題的看法。「全球化」不是新現象、「新媒體」不是真問題在論及中華文化所面臨的挑戰時,一般以為與全球化的浪潮及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有關。
  • 【青龍文化】翰墨迎春——趙翠華中國畫作品欣賞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不斷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審美、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這是書畫家該擔當的文化使命。玉鼠辭歲,金牛呈祥!
  • 孔子誕辰紀念日|重溫先賢智慧,傳承中華文化!
    傳統文化育天下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