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放送協會(NHK)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電視連續劇。一周一更,一直播到年底。
自1963年起到現在都是如此,這被稱作「大河劇」。NHK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完成了比「春晚」還要令人驚嘆的「壯舉」。
大河劇是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的時代劇,至2017年為止,已經有五十六部作品問世。
去年的大河劇《女城主直虎》爛的一塌糊塗,收視率低到目不忍視,活活把女領主井伊直虎這樣一個日本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好IP給毀了。
預期降低了以後,再看今年的大河劇《西鄉殿》開頭竟然意外的不錯。
日本的歷史人物劇,自由有一股昂揚之氣。《西鄉殿》也一樣,每集正片結尾,直接就有這種打雞血一樣的勉勵性旁白。
像第一集的「西鄉殿,挺胸抬頭」。像第二集的「西鄉殿,前路漫漫,繼續奮鬥啊」。
說到「西鄉殿」片名,不了解而乍一讀到它的觀眾會因為裡面的「鄉」字和「殿」字而很難將其和青春、昂揚這樣的詞彙聯繫到一起。實際上,「殿」應當被理解為敬稱,而非「宮殿」。
西鄉殿,即西鄉隆盛,活躍於19世紀中期的日本名人,參加過德川幕府末年的「倒幕」鬥爭以及明治維新。在對戰幕府的戊辰戰爭中,他是明治新政府軍的統帥;在約十年後,他又成為對抗明治新政府的首領,最終戰死。
對於中國觀眾而言,「西鄉」以及「西鄉隆盛」這個名字,按說不至於太陌生。梁啓超在懷念譚嗣同的文章裡就有:「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意思是讓梁啓超逃亡以圖將來,做「趙氏孤兒」裡的程嬰、明治維新前的西鄉隆盛。
毛澤東少年時代曾寫詩《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給父親以言志。
真實的西鄉隆盛,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西鄉殿》是在這樣的疑問中,正式開始。劇集第一幕還原了一樁歷史軼事,東京上野公園西鄉隆盛銅像揭幕典禮上,西鄉的遺孀西鄉糸對著銅像大喊「我的丈夫不是這個樣子的。」,這一段非常令人動容。
第一集,西鄉與大久保利通的少年時代,一起在「妙圓寺」的祭祀儀式中,身穿鎧甲完成馬拉松長跑式的競爭。
後來成為西鄉妻子的巖山絲扮成男孩參與進來,她第一個到達終點,卻因為女生身份被揭露,而受到來自其他鄉的競爭者的斥責。少年西鄉扮成女孩,體會女子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
當被其他少年砍傷臂膀而被告知不能再揮刀之後,他於痛苦中遇到出獵的藩主繼承人島津齊彬,得到要「站在弱者一方」的教誨。
成年後的西鄉隆盛救助既為弱者、又是女子的阿蕗也就順理成章。
想要救助百姓,同時負責徵收貢賦工作的西鄉隆盛在眼睜睜看著小女孩阿蕗被討債之人擄走而無能為力之時,再次感受到挫折。
出茅廬操作具體事務時,遭受挫折,這是大河劇的常用套路。
同時,主角在感受到來自時代的巨大阻力之後,繼續初心在握,把志向相始相終,NHK大河劇「主旋律」,正體現在此節。
大河劇的演員陣容一如既往地很強大,除了主角鈴木亮平,錦戶亮、北川景子也都是一線的演員。值得一提的是,老藝術家西田敏行講的旁白清晰又有磁性,聽起來非常舒服。
本劇中飾演少年西鄉精神導師薩島津齊彬一角的,正是在《最後的武士》中飾演勝元盛次(以西鄉隆盛為原型的虛構人物)並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渡邊謙。
兩代「西鄉隆盛」之間的傳承,可以說是影史上的一段佳話了。
《西鄉殿》以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島津齊彬三個人物的互動來作為主要線索。之所以說「前半段」,是因為三個人中,島津最先去世(1858年),其次是戰死於西南戰爭的西鄉(1877年),最後是與西鄉以「維新三傑」並稱的大久保利通(1878年)。
維新之後,大久保利通將會與西鄉隆盛由相互扶持轉向對立決裂,而兩個人關係的劇變,構成劇情的後半段。
整個觀劇過程,常常覺得餓。阿布也沒想到,一碗普通白米飯,怎麼變得那麼好吃了。
在劇中,種稻米卻從來吃不上白米,並非單個薩摩藩的問題,而是當時整個日本的貧苦農民階層所需要面對的命運。也是西鄉殿要努力改變狀況。
明治維新之前武士階層大約只佔人口的7%,90%以上的日本人其實都是地裡刨食的。而江戶時代農民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一個普通的江戶時代日本農民,在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亂或者經濟危機的時代,一年能吃幾次糙米就算日子小康了。
如果遇到災害,領主該收的糧食還是得一顆不少的照收,至於百姓自己能留多少,吃什麼,那就都不是領主的事了。所以吃不飽餓不死是常態,餓死也不意外。
江戶時代日本農民日常飲食就是一些芋頭,雜炊之類的東西,這個雜炊可不是現代日料裡的雜炊,而只是一些野菜和芋頭、日子好的時候加幾粒糙米一起煮成粥不粥、湯不湯的東西。
日本雖然是個極度迷戀大米的民族,然而農民種的米幾乎全是用來交公糧的,即使遇到比較「愛民」的領主,農民上交的稅也幾乎是一半左右的收成。
其實,包括懷石料理在內那些看起來逼格滿滿的日本料理,其實都不過百年的歷史,遠沒有那麼淵遠流長底蘊豐富。因為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百姓吃的真的相當那叫個差。
一般武士階層都很少吃的起鮮魚,也就是粗茶淡飯的三品一汁,更別說農民了;即使有錢的富人,他們的身份也可能不會允許他們吃的太好。
薩摩藩上層感於鴉片戰爭中清朝的戰敗,預感有朝一日歐美也會侵擾薩摩,因此想要整飭防務,這需要大筆的資金;同時薩摩藩下層百姓,因為這一年的災害,以及薩摩糟糕的財政狀況,難以如數上繳貢賦,以致要出賣子女。
江戶時代普通的日本農民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土地和人的高度捆綁關係,事實上說那些農民是奴隸都不為過。
在很多日本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裡,統治階層和農民百姓的關係是啥樣的呢。差不多四個字就可以總結「父慈子孝」。
感覺目前的日本人,全是那7%的武士後代,沒人在乎當時農民怎麼想,全都忙著美化武士階層的剝削行為。
這次《西鄉殿》有了重大突破,讓主角站在了受壓迫者的這一邊。「反套路」的表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極端地位差距和矛盾關係。
因為,西鄉隆盛就是一個平民的英雄,他不是站在統治者的位置高高在上指指點點,而是切身走到平民之間為百姓的生活操勞,真的是不多見。
後臺回覆:西鄉殿,已更到第17集。一起看看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的精神氣質,感慨在明治維新這樣的嚴肅主題下,還有著如此純真質樸、自然昂揚的視聽表達。
↓↓↓↓↓其他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