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老中醫》正在熱映中,其中第一集男主角翁泉海(陳寶國飾)就因為一個「醫療事故」惹上人命官司,被送上了法庭。
可罪魁禍首並不是翁泉海開的藥方,而是病人家屬沒有遵醫囑,讓病人同時喝了兩個醫生開的藥,違背了配伍禁忌,也就是劇中趙閔堂(馮遠徵飾)所說的「十八反」「十九畏」。
究竟什麼是「十八反」「十九畏」,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
中藥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藥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藥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藥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藥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謂之「相畏」。
對於中藥的配伍禁忌,自古流傳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說,此兩說源於《神農本草經》。《本經》在所附諸藥制使篇中,對中藥的玉、石、草藥、木藥、獸、蟲、魚、果、菜、米分別上、中、下三部詳盡闡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殺、相畏、相惡等原則。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藥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即:十八反:第一句:本草明確的指出了十八種藥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蔞(瓜蔞)貝(貝母)蘞(白蘞)芨(白芨)攻擊或與烏(烏頭)相對。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 遂(甘遂)芫(芫花)都與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諸參(人參、黨參、沙參、元參等所有的參)辛(細辛)芍(赤芍白芍)與藜蘆相背叛。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
硫黃原是火中精 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 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 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 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喜能調冷氣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 炮監炙煿莫相依
即:硫磺畏樸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稜;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藥基本上準此而不越雷池一步。
但是相反相畏藥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
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這些相反相畏藥是古代醫家幾千年臨床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藥之間只有合理配伍,才能產生的良好療效,如觸犯配伍禁忌,輕則誤病,重則害命,須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認為,古人只說「十八反」,並沒有大量的病例來論證是否正確,「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組外,其餘配伍皆為有毒中藥之間相配,其產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藥本身所致,還是二者配伍後毒性增加所致,並無詳細的定論,不足為憑。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鬱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於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所以,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藥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複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藥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應當有是證用是藥,關鍵在於對證(症)。實際上,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對證(症)有關。再則,也與盲目使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或炮製不當有一定關係。
臨證用藥,要膽大心細,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用藥時採取審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因為中醫治病以偏糾偏,即利用藥物的陰陽寒熱屬性來糾正人體生病時的陰陽寒熱不協調、不平衡狀態,使之趨於「陰平陽秘」,平衡諧和,所有藥物都具有治療作用與毒副作用,是集療效與毒副反應二者於一體的雙刃劍,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當會傷人。
電視劇《老中醫》翁泉海因「醫療事故」惹上人命官司,被送上了法庭。其實也是在提醒廣大醫者用藥需謹慎,同時也提醒病人,服藥要謹遵醫囑,不要胡亂用藥,為自己的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