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娛,作者|零壹
近日,以律師為主角的電視劇《精英律師》在電視臺和網絡平臺上線播出,導演是曾執導過《美好生活》《白鹿原》的劉進,靳東、藍盈瑩、孫淳、田雨等主演。播出後,《精英律師》面臨的熱度和口碑分歧幾乎與2018年初同為靳東主演的《戀愛先生》相同——網絡播放、收視率都成績喜人,但豆瓣評分和一些網友評價卻不像熱度那麼高。
燈塔數據顯示,《精英律師》12月20日開播後,在燈塔熱度排名上從未掉出前三,僅次於冬季最大爆款《慶餘年》,與《大明風華》相近;電視端在上海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雙臺放送,北京衛視csm59城首播日收視率達到1.73%,連續多日排在收視榜次席。總體來說,《精英律師》顯然是相當能讓觀眾燃起追劇熱情的作品。
而豆瓣評分上,《精英律師》已經下滑至6.0。2018年初同為靳東主演的《戀愛先生》所經歷過的情況也差不多,在2018年收視率排行第一的《戀愛先生》豆瓣5.8分,同樣有許多觀眾一邊吐槽,一邊繼續追劇。
這似乎慢慢成了靳東作品的一貫現象。一方面,他仍是讓受眾有追劇熱情的基石,另一方面,似乎永遠沒什麼改變的穿著、性格、說話腔調也成了許多網友口誅筆伐的點。其次,靳東從《外科醫生》到《戀愛先生》再到《精英律師》,作品均是以職業劇為底色的現代都市題材,外科醫生、牙醫、律師,創作的一些劇情細節未必全然符合現實,也成為「批評家」特別在意的一點。
靳東的職業劇能俘獲大量觀眾,但也有存在著問題。讀娛君想就此討論的是,靳東本人的表演特點,以及職業劇創作中面臨的問題、大眾的苛刻或寬容,這一切背後都有哪些值得分析的邏輯呢?
賀涵、程晧、羅檳,「演得都是靳東」不行嗎?
如果完全從觀眾追劇角度來說,《精英律師》肯定算得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視劇。看似流水線,實則一板一眼符合創作的基本邏輯,在人設、臺詞和劇情節奏上都相當契合多數觀眾的觀劇習慣。
人物關係上,第一集就解釋清楚了羅檳和戴曦、羅檳和何賽兩對主要「冤家」的關係,臺詞上,靳東和何賽的嘴炮笑點頻出,對為了尋求娛樂而來的觀眾很有吸引力,節奏上更是一步到位,即使戴曦的角色仍舊是國產劇固有的「年輕女主」的感性、莽撞風,但卻會迅速讓事件遞進,沒有什麼拖沓之感。
從這些角度來說,不難理解《精英律師》在播放熱度上取得的成績。
而關於《精英律師》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上——其一是老生常談的「靳東式角色」,在《精英律師》裡,靳東仍然是西裝筆挺的都市精英人群,還是毒舌中帶著道理的說教神態,也就是吃瓜群眾們津津樂道的「裝逼式人設」;其二是作品本身的一些專業要素不到位遭到質疑。
靳東「演什麼都一樣」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首先講細節的話,靳東的這幾個角色其實細節上是有明顯差異的,但本文不做具體分析了。重點是,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必須要滿足這部分聲音而改變自己嗎?
不能忽視的是,這其中或許存在著大量沉默的觀眾群體——很多人其實並不討厭靳東所塑造的「靳東式」角色,相反這是一種固定的基礎性「加分」,靳東藉由這些角色,其實早就建立起了自身表演方式的固有受眾,只不過這些受眾未必都在網絡上發聲而已。《戀愛先生》等劇集的高收視、高熱度,無不在說明這一點。
《外科醫生》《戀愛先生》《精英律師》的高收視率,恐怕有一大部分要來源於這些觀眾的喜愛。在網上說「還是那個靳東」的聲音,或許比「我就喜歡看靳東裝」的聲音要大,但並意味著後者的實際數量不夠多,而從這些靳東式職業劇超越多數劇集作品的收視率和播放量來看,批評者們很可能大大低估了後者的數量,甚至於還有不少根本稱不上靳東粉絲的中老年群體觀眾,對他的影視形象是相當喜愛的。
所以對靳東個人而言,冒風險大力轉變戲風自然是有魄力的進取之舉,但保持既有風格,滿足那些喜歡這種風格的受眾,實在談不上有什麼錯。而從製作方的角度來說,靳東的這種觀眾基礎反而是更為寶貴的財富,有需求就有滿足,這才是市場規律。
說到底,還是「實在看不下去就不看」罷了。
職業劇的「專業素養」與「藝術加工」
上文提到,關於《精英律師》的第二大質疑在於作品本身的一些專業要素不到位。網絡上討論的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劇中對法律條文和解釋的質疑;另一個是靳東飾演的羅檳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不完全符合現實,辦公室太大」、「諮詢費太高」「有秘書助理」不現實。
讀娛君認為,這兩者應該分開討論——前者,妥妥的是劇本的「專業素養」不足,創作者應該注意檢查規避;而後者,實在沒有必要去要求電視劇與實際方方面面都保持一致。
《精英律師》中出現的法律條文相當多,女主角戴曦作為助理對各種條文倒背如流,贏得了羅檳和何賽兩個大律師的尊重。
但網絡所質疑的點在兩個細節上:其一,外賣小哥父親上下班摔傷,請戴曦幫忙申請工傷,有律師指出自己摔傷不符合認定工傷的條件;
其二,劇中出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智慧財產權法》這一說法,被網友提出根本就不存在。
從網絡上不少律師指出這兩點的論據來看,質疑基本屬實,《精英律師》中的這兩處劇情設計很大可能就是編劇硬傷。這其實也是許多國產職業劇與國際一流作品的差距所在,「劇本醫生」未能檢查出所有錯誤,是影視工業化水平仍然不足的體現。這需要行業更加重視,也並非是編劇一人可以解決的,畢竟涉及各類職業的細節,編劇很難一以貫之做到全不出錯。
這種疏漏,自然就是「專業素養」不足。但平心而論,除了這兩處疏漏外,《精英律師》還充滿了大量的律政細節,也能看出創作者所做的功夫;而羅檳與戴曦的男女組合從一開始的明顯對立,也慢慢轉向了三觀上的互相理解和律師精神的詮釋,戴曦在劇中的成長軌跡以及羅檳本人轉變的現實性都是可圈可點的。
所以就第一點來說,《精英律師》有槽點和疏漏,但要說錯漏百出,讀娛君以為不客觀。
第二點其實更為普遍,不止存在於這部劇,而是現在的整體觀劇輿論出現了對「現實性」的強烈追求,仿佛只要人物與我們日常見到的職場人、所知道的歷史形象有不同,就應該狠批一番。
電視劇、電影與紀錄片是不同的,前者並非是現實的復刻和記錄,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反映現實、紮根於現實,但並不代表它就一定要處處「等於現實」。「辦公室太大」、「諮詢費太高」也能成為槽點,在讀娛君看來是不至於的。
《legal high》中的古美門動輒幾十億收入,買遊艇、買直升機現實嗎?在法庭上大談「民意」的著名橋段現實嗎?人設、細節乃至於部分劇情橋段的誇張,並不會影響整部劇的高質量。
歷史題材更不必說——重排場的張藝謀《英雄》中那空蕩的秦宮、服裝色彩的碰撞也不符合現實,《康熙王朝》現在看來大把的「小說家言」……而現在,不管是架空劇也好,還是有歷史背景的劇也好,一些觀眾一上來就是服裝和道具跟博物館裡比「不真實」。讀娛君認為這樣的輿論有些過激了,反而會讓影視創作的視覺呈現失去自由空間。
服裝、場景上的設計有其目的——那些重視與現實一致性的作品,是為了定下作品觀看時的環境基調,以貼合近似「偽紀錄片」的現實感,但可以這樣做,不代表所有非架空題材都一定要這樣做——良好的影視作品市場是百花齊放的,觀眾既願意看光鮮的、靚麗的,也能接受塵土和現實,只要不讓大多數觀眾看到就覺得「出戲」就行了。換句話說,要是真處處復刻「你我他上下班」的電視劇,或許也沒多少人願意花娛樂時間去看。
總體來說,《精英律師》不能給想看到靳東改變的人太多驚喜,存在一些硬傷肯定也無法獲得專業律師群體的「無差評」,但就其劇作質量和目前劇中人物所體現的價值觀來看,讀娛君都認為是一部會滿足許多人追劇需求的、符合市場需求的不錯作品。而對職業劇創作者而言,或許多重視「專業素養」,同時繼續堅持自己的 「藝術加工」去找到更多有趣的表現形式,才是一個良性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