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縣,地處四川、甘肅、陝西三省交界處,群山聳立,溝壑縱橫。縣域面積3216平方公裡,人口25萬,有藏、回、苗、土家等9個少數民族。
兩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瞬間把家園變成了廢墟。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的志願者陳瑞生、樓駿在青川抗震救災時「見到了太多的滿目瘡痍,讓人深深地吸一口氣到心裡,沉重重的」。
經過兩年多的災區重建,浙江工業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援川隊伍用須臾不怠的精神和態度,完成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援建任務,並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對口支援青川縣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先進單位。
臨危受命,一口氣接下了33所學校的設計任務
200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廳委託設計單位重建青川災區中小學一共44所,首批設計圖紙要求在45天裡完成任務。而正常情況下,一個項目設計至少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
「當時浙大院拿走了11所,我們院承接了33所。」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黨總支書記陳呈頻說,「那一個月裡,全院每一個所都在趕圖,設計師們真的是通宵達旦、夜以繼日。」
「接到任務的時候,困難很大,甲方甚至沒有提供規劃指標,一些學校就連規劃紅線都是我們去劃的。」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設計院副院長應義淼依舊無比感慨,「從規劃到方案、再到初步設計,最後是施工圖,部分還有裝修景觀設計。時間緊,設計程序卻一道都不能少。為了確保抗震救災任務的完成,我們一共有100多位設計師參與了青川援建設計任務。」
一個月後,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以ISO9001質量體系的標準,按時將最急需的首批設計圖紙交付甲方。這其中就有青川木魚中小學,設計總建築面積達16萬餘平方米。
儘管時間緊、任務重,一線設計者們卻用實際行動踐行承諾,保質保量地設計出「放心校舍」,讓家長放心、讓孩子滿意!
奔赴青川,廢墟中建起嶄新的木魚中學
在青川,最好的建築是學校,最受關愛的人是學生。當地人說,「現在的學校至少提速了20年。」
木魚中學,在5•12地震中有293名師生遇難。溫家寶總理曾親臨現場,指導抗震救災工作。「要建一所更安全的學校!」這是當地村民的心願,更是援建設計師和建設者的責任。
「由於學校開學的時間已定,整個建設進程是倒排時間的,留給設計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為了能讓學生早日回到安全、明亮的教室,我們動用了兩個設計所來為這個項目做方案。」應義淼說,「木魚中學原來的教學樓就建在半山坡上,考慮到地形地勢和提高場地利用率,部分校舍須建在一個魚塘上。在現場我們發現魚塘挖得很深,而由於施工時間緊迫,基礎方案無法採用樁基礎,我們只能設計了一個很深的雙層結構。新木魚中學設計的抗震等級達到了8級。」
在援建的33所中小學中,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力求因地制宜,既符合教育建築的要求,全面考慮師生在教學、田徑、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又突出文化元素,在建築風格上,或與當地文化吻合,或與援建思想呼應,有的學校採納回族的大院文化,還有像木魚中學這樣頗具江南水鄉韻味的黑白色彩……
學以致用,攻破餘震條件下的施工技術難題
青川官莊鎮是大地震中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集中、村莊整體掩埋人員傷亡最慘重的地方。
災後,官莊鎮中小學在這裡重建。
此時,餘震不斷。山體運動造成上億立方米的滑坡和泥石流,地質開裂、地震複雜程度難以估計。如何解決在餘震的條件下現場監測和安全施工問題,確保混凝土結構的可靠性,成了擺在設計單位面前的首要問題。
「餘震作用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研究」科研項目應運而生,並成為浙江省科技廳的專設項目,它也是全國在援建過程中唯一一項有關抗災課題的科研項目。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通過歷時兩年之久的系統研究,終於成功突破了餘震條件下混凝土結構安全性和施工技術等的難題,直接為援建工程高質量、高速度地完成提供了技術支持。對此四川衛視節目攝製組還進行了跟蹤採訪報導。
有人形容,「青川的地圖就像一張縮小版中國地圖,喬莊鎮就像是北京、竹園鎮就像是海南。」從竹園經涼水,到青川縣城喬莊一共有75公裡的盤山公路,這是設計師張慶山在青川走得最多的一條路。這條路單趟走4個小時,他往往一天要走一個來回。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援建的33所中小學一部分在這兩地之間,其餘的更是在茫茫大山深處,這些學校張慶山全都走過,且不止一次。
「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這是流傳在浙江抗震救災指揮部的一句口號。黨員陳瑞生、樓駿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赴災區救災;設計師唐鴻初說服將要生產的妻子,主動報名援建,在青川一住就是一個月;設計師毛曉飛因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惡劣而得肺氣腫住院治療。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從單位負責人到設計師,前後共有100人次赴青川參加當地教育設施重建工作。他們長期輪換駐守,在各個施工現場,負責現場指導,以及竣工驗收。
援建有期,浙川人民情誼無限
青川是貧困縣。震前,2007年度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僅2115萬元。為支援災區,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通過省紅十字會向災區捐贈了10萬元慰問金和大量物資。
青川的路,多是山道崎嶇。狹窄的公路兩邊,一側是陡峭開裂的山體,一側是懸崖和奔騰的江水。設計師張慶山第一次去青川就遇上了洪水,「天下著大雨,路上到處是塌方和滑坡,路面泥濘不堪。車速非常慢,這是我走過的最危險的路。」事實上,還有一些臨時便道更是險象環生,只有越野車方能通行。當即,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給青川教育局捐了一輛越野車,方便他們跑山路。
在青川,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的援建工作受到了縣教育局和援建指揮部的高度評價。除了委託援建任務外,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在後續的幾個招投標項目中也屢有中標,如浙江省援建項目中時間最緊、規模最大、任務最艱巨的工程——竹園「智慧島教育園區」的4個項目,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中了2個。援建結束時,青川縣教育局的領導還特意來杭州感謝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在援建中作出的積極貢獻。
如今,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在青川的所有援建任務已經圓滿完成。援建工作碩果纍纍。青川木魚中小學獲2009年度四川省勘察設計「四優」評選二等獎和2010年浙江省援川抗震救災工程設計特別獎。設計院設計的中小學項目有10所獲得了2010年四川省的優秀勘察設計「四優」獎項,應義淼、胡偉民、樓駿三人被授予「浙江省支援災區恢復重建城鄉規劃援助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