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海升蘋果基地 楊子雙 攝
昭通蘋果被譽為雲貴高原的烏蒙聖果,具有「早、甜、香、脆、豔」的獨特品質。近年來,昭通市將蘋果種植與一城三區建設規劃相融合,不僅建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新產業,更令昭通蘋果成為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建成「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蘋果之城。
蘋果產業,走出綠色發展路
2011年,昭通蘋果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申請獲準註冊。2015年,昭通市昭陽區永豐、布嘎、守望等鄉鎮開展昭通海升蘋果基地建設。
據海升蘋果基地負責人介紹,海升蘋果產業堅持綠色發展,重點推行國際領先的矮砧密植技術、果園管理機械化操作技術、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果園生草覆草技術、科學化樹形管理系統,以及綠色化生物防控的六大核心技術。通過六大技術,不僅令土地利用率提升、灌溉成本與能耗更節約,還提升了果園有機質含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基地共規劃建設10萬畝現代蘋果示範園,截至目前已建成6萬畝,到2022年全面建成10萬畝高標準現代化蘋果種植基地,同時配套建設4萬噸保鮮氣調庫1座、每小時20噸分選加工包裝線1條。真正建成現代化蘋果園區,引領昭通蘋果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昭通海升蘋果基地 楊子雙 攝
是蘋果紅,也是增收致富紅
在建成現代化蘋果產業的同時,海升蘋果基地也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為昭通脫貧攻堅提供助力。
據了解,海升蘋果基地積極開展產業扶貧,以六個途徑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首先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海升蘋果基地的土地流轉資金以900元/畝,每5年增加200元/畝的標準進行支付,惠及1.3萬餘戶群眾,每年增收5400萬元以上。之後在建園過程中,為貧困群眾提供了5000餘個務工崗位,實現務工收入1億元;已建園區可吸納周邊群眾特別是易遷群眾5000餘人就業,實現務工收入1.2億元。並為地方農投公司注入產業資金,通過資金入股形式,三年內實行固定計提保底收益,保底年收益率6%,令2.25萬貧困群眾每年獲得資產收益資金1350萬元,助推穩定脫貧;三年豐產後,30%的股金可獲得1億元以上分紅,用於反哺貧困群眾和村級集體經濟。
更創新基地「託管」,將基地分成50—100畝一個單元,委託搬遷戶或貧困戶管理,並根據產量及質量完成情況給予獎勵,每年每戶收入可達4—8萬元。不僅如此,海升蘋果基地創建田間大學,通過課堂理論學習和田間操作,每年培養現代蘋果種植專業技術人員和職業農民2000人以上,令當地困難群眾擁有一技之長,真正「授人以漁」。
海升蘋果基地的建設,是昭通市在全方位打造一個有層次、有品牌、有形象、有內涵、有魅力的「蘋果王國」的同時,努力探索出的一條貧困地區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子。
依託特色產業,建成綠色「蘋果之城」
昭通市緊密結合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地理條件,依託蘋果基地建設,在中心城市著力構建「一城三區、若干小鎮、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百萬畝蘋果與百萬人口高度融合、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蘋果之城」。
昭通海升蘋果基地 楊子雙 攝
昭通堅持以綠色生態為底色、以蘋果產業為特色,在中心城市「一城三區、若干小鎮、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建成昭陽靖安、魯甸卯家灣兩個新區,投用文體公園、省耕公園、烏蒙水鄉,並如火如荼地開展蘋果小鎮、溫泉小鎮。從「千頃池」3萬畝高原綠色溼地的打造,到5萬棵蘋果樹香飄滿城,既豐富了城市的層次,又完善了城市的功能,更凸顯了城市的形象,真正實現城以果揚名,果以城留芳,重新塑造展示昭通的形象內涵。
海升蘋果基地的建設,讓所有人說到昭通想到蘋果、吃到蘋果想到昭通,來到昭通看到百萬畝果園的壯麗景觀,都能感受到蘋果之城」的獨特魅力,將「昭通蘋果」打造成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雲南網記者 段芃 實習記者 楊子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