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底線,鞏固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提升雲南「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影響力。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句樸實生動但又意義深刻的話
構成了「兩山」理論的核心思想
它如同一顆綠色的種子
播撒在人心之中
也深植於雲嶺大地
雲南
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區
長江經濟帶建設生態涵養區
和邊境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的生態緩衝區
這裡的海拔高差6000餘米
「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景象
別具特色
陽宗海風光 陽宗海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裡江河縱橫,湖泊遍布
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居全國之首
坐擁「植物王國」「 動物王國」「藥物寶庫」
「香料之鄉」「天然花園」等桂冠
這裡有名副其實好山好水好空氣
……
曲靖山林中的野生獼猴 楊崢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對雲南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並明確要求雲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2020年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雲南時指出,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思路一變天地闊
觀念一轉氣象新
保山昌寧田園風光 吳再忠 攝
「十三五」時期
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方面
取得了哪些成效?
展望「十四五」
又將有哪些措施?
一起來看
↓
普洱打造生態茶園 普洱市委宣傳部供圖
「十三五」時期:
雲南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完善
生態補償、河(湖)長制等
一批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突破性
標誌性的制度相繼建立
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首部
綜合性、統領性、倡導性、促進性
地方法規
《雲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
於今年7月正式施行
昆明滇池草海大壩,人鷗和諧,遊客餵食紅嘴鷗
國土空間不斷優化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增加到39個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裡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9%。
編制完成了「三線一單」
(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持續開展「森林雲南」建設
全省森林面積、覆蓋率、蓄積量
均居全國前列
頒布實施全國首個法規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88%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
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
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98.6%
空氣品質指標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洱海水質保持總體向好
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世界一流「三張牌」彰顯特色優勢
綠色能源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
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
居全國首位
以綠色能源為驅動的綠色鋁、綠色矽等
先進位造業快速發展壯大
雲南昭通向家壩電站 柴峻峰 攝
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
以乾淨、宜居、特色、智慧為重點
開展「美麗縣城」建設
命名了20個「美麗縣城」
授牌了21個「雲南省特色小鎮」
加大了傳統村落民居、民族特色村寨和
歷史文化名街、名村、名鎮、名城保護力度
普洱那柯裡茶馬古道小鎮
開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鎮綠化
建設完成多個美麗公路
以昆明市為試點逐步啟動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
資料圖 圖源:雲南日報
綠水青山不曾改
金山銀山次第來
雲南依託天然的地理環境和生態優勢
在呵護綠色、追求最美中
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接下來,雲南將持續發力
為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不斷向前
展望「十四五」
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編制實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強化綠色發展政策制度保障,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綠色金融。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產業和重要領域綠色改造,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等產業。
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實施燃煤替代。發展綠色建築。鼓勵綠色出行,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增加森林和生態系統碳匯,控制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碳排放。
迪慶州普達措國家公園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繼續開展汙染防治行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和「8個標誌性戰役」。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
加強六大水系保護修復,治理城鄉生活環境,推進城鎮汙水管網全覆蓋,加快鄉鎮汙水管網配套建設,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汙染治理,加強重金屬汙染和白色汙染治理。
深化工業集聚區汙染治理,完成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重視新汙染物治理。
築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高黎貢山生態保護。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外來物種管控。
實施地上地下、河湖岸線、水系流域統籌的水生態環境治理,推進生態脆弱區、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提升滇西北高山峽谷、高原湖泊及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區域水源涵養功能。加強長江上遊生態保護。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狠抓國家移交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治,加大赤水河流域(雲南段)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貫徹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加強長江上中遊巖溶石漠化集中連片地區、金沙江乾熱河谷地區等區域生態修復,推動長江上遊沿線有序發展、綠色發展,保護好長江上遊生態系統,確保「一江清水」流出雲南。
強化河(湖)長制,以革命性舉措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堅持因地制宜、「一湖一策」,加快實施洱海、滇池、撫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快汙水收集及處理、垃圾收集及處理、入湖河道生態治理、調水補水、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生態搬遷、資源循環利用等項目建設,徹底轉變「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發展格局、「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和「不給錢就不治理」的被動狀態,推進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穩定向好,實現水清、河暢、岸綠。
持續推進森林雲南建設和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持續整治毀林種植行為,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持續開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實施耕地輪作制度,強化溼地保護恢復。承辦好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拓展大會後續效應。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規,加強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監測和確權登記。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
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實施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業。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加強用途管制,保護壩區良田,嚴守耕地紅線,嚴禁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推進土地複合利用。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
推動重點行業節能低碳改造,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發展再生資源產業。
全面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健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健全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和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生態環保法規體系和執法司法制度,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控、後果嚴懲、責任追究的全過程監管體系。調整優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紅線管控規則,強化監管和執法督察,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
全面實行排汙許可制,加快完善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強化跨省、跨境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健全完善滇川黔桂生態環保合作機制。
來源:雲南發布、雲南省生態環境廳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推動綠色發展(136)丨綠水青山賦能 生態產業互贏——安徽蕪湖灣沚區的「兩山」理念路徑實踐(新華社)推動綠色發展(135)丨福建三明: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價之寶」(央視《焦點訪談》)推動綠色發展(134)丨海南:廢礦披「綠」 旅遊「掘金」(央視《新聞聯播》)推動綠色發展(133)丨樹立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光明日報)推動綠色發展(132)丨從生態欠帳到碧水藍天——老工業城市株洲的環境蝶變(新華社)推動綠色發展(131)丨改善生態 貴州海雀村致富路越走越寬(央視《新聞聯播》)
原標題:《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