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吟」鄭忠如斯說之264迷時師度醒時自度

2020-12-28 人文熱文

鄭忠版畫代表作品《驚蟄系列之一》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躬耕隴畝、閉門造車,象一個青蛙一樣在水裡悠遊、產子、休養生息,偶爾出來透口氣。

這齣來參加活動抑或舉辦一次個展就是出來透口氣了。

回顧半輩子風塵,三十多年的藝術人生忽然發現天恩浩蕩,自己何其幸運?!

在不懂藝術為何物的時候,因中央美院版畫系主任廣軍教授的發現、推薦,平生首次個展就放在了北京中國美術館,不啻「陳奐生進城」的感覺。

回憶起來是我平生第三次去北京。

1993年12月鄭忠攜自己的作品參加第二屆中國青年科技博覽會。

第一次是去北京農展館參加「中國青年科技博覽會」,榮獲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發明金獎,首戰告捷,躊躇滿志。

第二次是應約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美術觀察》雜誌社,因被推薦為《美術觀察》1997年第五期「美術名家」候選人,攜作品讓雜誌社學術委員會審查。

1997年11月11日鄭忠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

(中)中國美協黨組書記王琦教授;右三: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譚權書教授;

右二:畫家鄭忠;右一:江蘇版畫院院長李樹勤;左一:海安縣人民政府儲有傑縣長;左二:《美術》主編王仲;左三:南通市人大副主任沈啟鵬教授。

1997年12月展覽繼續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

第三次就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到中國美術館做「鄭忠絲網版畫藝術展」。

出道之初,平生這三次進京殊盛的活動一直影響著我,至今餘音嫋嫋,都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蒼眷顧,群賢畢至,風雲際會,信然!

第一次是作為年輕的工程師參加的一次科技類的活動一舉成功,讓我在印染工程技術的揣摩、想當然及初步的實踐,獲得了信心上的佐證,也看到了同行業的發展狀況,我的思維方式是劍走偏鋒,從美術的形式感結合印染工藝的改變流程形成一種「變異」,是美術學與印染工程技術的嫁接。竟管後來影響太大「功高蓋祖」,自己又是平民一族,沒有根基,遭人妒忌被扼殺於萌芽之中,固然是我個人命運的艱澀,其實更是工廠乃至「國家」的損失,奈何?釜底抽薪,當時的你還有什麼泡翻?也是命該如此了!然而堤內損失堤外補,世界只怕有心人。

第二次進京到《美術觀察》雜誌社,接受「審核」「面試」「諮詢」,一問一答間,豁然開朗,不啻醍醐灌頂,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外打正著的幸運與發現了「桃花源」的驚喜,工廠工程師「發明家」生涯只是我藝術家生涯的鋪墊,是上天悄悄為我埋下的伏筆,我自己的思維即是一座寶庫,需要藉著外力的作用才能萌動開啟。

從1988年師院美術系畢業,到工廠「不務正業」「借雞生蛋」「王顧左右而言他」「另闢蹊徑」,是憑著直覺、夙慧瞎懵出來的,到1997年堂而皇之成為《美術觀察》的「美術名家」,我用了9年的時間,其實我的藝術人生應該從1979年10月入伍算起,海軍潛水員生涯之於文藝青年鄭忠即是一所特殊的學院,是一種天地間獨有的藝術啟蒙。在國內最高學術機構專家學者的「毒眼」審視下,誠惶誠恐被問的「體無完膚」的我由丹田深處生起一襲太和氤氳之氣,在「恭王府」內神奇的地域雲騰致雨,潤物無聲。阿彌陀佛!

而剛剛從中國版畫界殺出的一匹黑馬,風雨如晦,省、市、縣以降同行們出於各種心理都說我「瞎弄」,都說出來了一個版畫的「票友」,其實北京個展之後,經過紫禁城格局的洗禮,他們到哪兒會知道當時的青年版畫家鄭忠,背後已經有一個強大的學術團隊在默默地施灌法乳,支撐後學,中西合璧,澤及東方了。

他們是:劉繞純(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徐恩存博士(《美術觀察》執行主編)、孟凡輝(央視美術星空製片人)、廣軍(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主任)、吳長江(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譚權書(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宋源文(中國版畫家協會執行主席),李飈(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版畫》)副主編,王仲(《美術》雜誌社社長)易英(中央美院博士)、殷雙喜(中央美院院刊《美術研究》主編),齊鳳閣(深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廖修平(美國西亞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版畫家)等等藝術大咖。

他們給才出道的新人鄭忠以信心與力量。而經過這陣容強大磁場的作用下,鄭忠吞吐吸納,面壁沉潵,解衣盤礴,期待新的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每每我象小鳥一般飛出去「遊學」,再飛來默契耕耘,真正是側身海安自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

迷時師度,醒時自度。感恩那麼多的良師益友在我藝術之路上蹣跚學步時給予我的幫助。

《藝術界》1998年第二期發表中央美院易英教授文章《詩化的絲網版畫.談鄭忠的版畫創作》

鄭忠處在一個特殊的位置上,就絲網版畫及現代藝術的創作而言,他有著硬體與軟體的優勢。硬體是指他擁有最先進的絲網工藝設備;軟體則是指他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詩人的氣質與修養,尤其是古典文學的修養,這種修養在當今進行現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中並不多見。對於版畫,鄭忠是無為而為。他原先在學校學過油畫和水墨畫,後來進修過銅版,參加工作後搞過一段時間的設計,設計的經歷可能為他進入抽象藝術打了一個伏筆。由於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一家印染廠工作,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絲網設備,自從萌發了絲網創作的念頭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地進入版畫世界了。雖然鄭忠是被絲網的製作過程與視覺效果所吸引,但他仍然認為媒體只是一個中介,是把自己的感覺、思考和學養以視覺形式呈現出來的手段,純視覺的構成並不是最終的目的。這顯然是一個矛盾,因為藝術作品最終是以其視覺表現的力度與美感來打動觀眾。從鄭忠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意思是指形式的表現力不完全取決於形式的預設,更重要的在於實現形式的過程。有了這樣的觀念,機械的、冷漠的絲網製作過程就注入了感覺的、能動的活力。 (節選)

易英(中央美院博士)

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編輯部殷雙喜博士給鄭忠作品點評。

我將鄭忠的版畫視為歷史長河中的文化之痕,即鄭忠對人類文化的心旅之痕。「盡精微,致廣大」是鄭忠的版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在精微的細部表述中呈現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審視,賦予了現實生活一種觀察的距離,從而提供了某種反思性的文化視野。雖然我們很容易專注於畫面上的色與線的交織所帶來的空間的變化,以及由材料與印製所形成的視覺美感,但是那些古代城垣與古代壁畫的翻轉疊印,顯示出藝術家對於版畫「印痕」的關注,已經轉向對於歷史形象和文化符號的抽象性過濾。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藝術家,鄭忠已經能夠擺脫許多外在的束縛,而將其實踐轉向人類共同分享的文化思考和視覺方式。我們來自何方,人類的文化如何延續?鄭忠的版畫鮮明地反映了自由的人生體驗以及對文明的終極關懷,在高度技術性的藝術表現中傳達了一種文化的哲思。(節選)

殷雙喜(中央美院院刊《美術研究》主編)

原《美術》雜誌社社長王仲在鄭忠觀瀾版畫工作室。

1996年10月中國版畫家協會執行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宋源文教授(左三),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李寶全教授(左一)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版畫》副主編李飈(左二)一行到海安鄭忠工作室參觀、指導後在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前留影。

鄭忠與恩師廖修平相會於美國紐約。

相關焦點

  • 且行且歌丨且聽風吟
    且行且歌丨且聽風吟 2021-01-16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且行且吟」鄭忠如斯說之248陶廠長您一路走好!
    現在追思往事,才發現陶廠長之於我的恩澤還不僅僅在於發現、提拔了年輕的鄭忠,給了鄭忠一個恰當的位置與發展空間。在我任經理之前的五年裡設計師生涯裡,他的相信、關懷就給了我作為未來藝術家一個極好的物質環境。這啟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1988年大學畢業分到工廠,初來乍到,我就訂了郵局所能訂到的全部美術雜誌。
  • 且行且歌的「戰友之音」
    軍旅歌唱家何世傑,於退役二十多年後創辦「戰友之音」,從2017年初成立至今,數年內用他優美純淨的男高音謳歌新時代,用他飽含深情的軍歌,奮力弘揚紅色軍旅文化。他南下雲南,北上新疆,駕車奔走於祖國大好河山之間,且行且吟,沒有季節地域之分;且行且唱,一曲軍歌盡顯各地現役、退役軍人的慷慨激昂。何世傑的父親是位上過朝鮮戰場、在火線上榮獲軍功的熱血軍人。軍人衛國天性和戰友間生死相託的情誼傳給了他的兒子。1989年春,何世傑由樸素的山村青年變為一名光榮的共和國水兵。
  • 相思雨霖鈴,且歌且吟且徐行
    相思雨霖鈴,且歌且吟且徐行 遍地落紅浸透 霜葉楓林婆娑 深院梧桐寂寞 氤氳的薄寒 輕捻前塵往事的燭火 幾番輪迴須臾過 三生三世盡嵯峨 孤枕愁眠之夜
  • 且以詩情吟佳節
    一夕酥雨拂水醒,岸柳枝搖葉欲青。十裡東風物華暖,幾重山野聞鳥鳴。春日遊原3月8日,近郊遊遇雨,魚戲燕飛,春意盎然。蘇晴稚柳鵝黃染,微雨池塘浮小舟。徐步近原尋野趣,積岸殘雪化春流。淺寒水底魚戲戲,乍暖枝前燕啾啾。
  • 且聽風吟,心隨花開
    時光靜簡,歡喜綿延。誰會把溫暖撒播在你流年的心房?且把如煙過往低吟淺唱。這世間,總有一個人懂你,讓你抿起嘴,想念時,流下眼淚。總有一段往事可堪回首,每每憶起,也曾如此燦爛的青春。惟願生活不被欺騙,感情不被敷衍。不心猿意馬,不流俗浮誇。縱然老去,韶華深處,依舊浮動著暗香。
  • 1683.黃金屋179~《且聽風吟》
    2019.08.14(周三)《且聽風吟》- 01人生旅途中的風吟(譯序)《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的第一部作品,即處女作,不長,譯成中文不到七萬字。然而正是這七萬字讓村上從默默無聞的爵士樂酒吧小老闆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因此無論村上本人還是讀者和評論家都很看重這部小說。才7萬字深夜工作完後,一個人坐在廚房餐桌旁寫小說(類似小說的東西)。
  • 夫妻緣盡時,有這三個前奏,且行且珍惜吧
    一段婚姻的緣起緣滅,絕不是瞬息發生,而是一點一點的進展,當瀕臨破滅之時已經有很明顯地表現了。夫妻緣盡時,有這三個前奏,且行且珍惜吧。 有些夫妻日子越過越沒話說,每天在一起說不到10句話,兩個人相對無言已經是常態。 有緣有情的夫妻,在一起有很多話說,哪怕是一些很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都想要跟對方分享。 如果一對夫妻已經變得不願意和對方進行溝通交流。那代表著兩夫妻其實早就已經說不到一塊去了,夫妻的緣分也就盡了。
  • 早讀:人到中年,且行且珍惜
    文 | 雅致 ·  主播 | 凌芳 ·  攝影 | 大荒小草 · 編輯 | 一白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光陰之河裹挾著歲月之風,將一年的光景又掀過去一大半,途經的每一個渡口,或平緩微瀾,或澎湃潮湧,都裝載著生活的故事
  • 人生幾何,且行且樂
    人生幾何,且行且樂作者 :杜登龍 朗誦 :山間明月歲月漫長,人生苦短。我們在這繁華的世界裡,為名為利,東跑西顛,到頭來,繁華三千,終是煙雲過眼。留不住季節的枯榮變換,勘不破世間的離合悲歡。不知何事縈懷繞,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且歌且吟且張狂,管他地闊天高;且歡且笑且驕傲,一任我逍遙。成功的路上淚多少,汗珠幹了又歡笑。        颯沓天涯,江湖仗劍,幾人能把世事看穿?願修一顆從容的雲水心禪,淡看世事的薄風輕煙。用一生瀟灑的溫婉承轉,織錦斑斕的似水流年!
  •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經典句子摘抄:且聽風吟,靜待花開
    《且聽風吟》 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79年。它也是作者的成名作,這部作品的問世改變了村上的命運,使他走上了作家之路。作者在他快要30歲的時候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且聽風吟,靜待花開。下面,讓我們一同欣賞書中的經典語句吧,也許有些淡淡的憂傷,但是,在村上的句子裡,似乎我們可以稍微放慢前進的腳步,靜靜感受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1、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 人生無常且行且珍惜
    人生長河兒時,我對去世的人,有種莫名的恐懼。隨著年紀的增長,恐懼消失了,對去世的身邊的親人,感情上更是一份份不舍之情。第一次接觸親人的去世,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放學回家,媽媽不在家,爹告訴我,我的外公去世了,第二天一早,我和兩個哥哥,被爹爹帶著前往舅舅家。走了一個小時的路程。終於到了舅舅家,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靈柩,一個竹門帘裡面放著一張床,床上躺著已經去世的外公,臉上蓋著一塊手帕。我們姊妹三個被領到了外公面前。
  • 怎麼評價且行且珍惜?
    《且行且珍惜》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愛情倫理劇,由高路和翟天臨領銜主演。總體來說,這部劇悲傷卻又帶著希望。記得當時看這部劇時心情就十分的壓抑,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能清晰的記得劇中的傷感。劇中女主程紫月和男主湯煜峰可以說都是從絕望中堅強爬起的人。
  • 日式大根燒:且聽風吟
  • 《且聽風吟》: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納蘭性德這句話應該很好的描述了這本書的一個大致的梗概,書名為《且聽風吟》,雖美其名曰「風」,但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意象,它象徵著你在人生長河裡面所面對的光怪陸離的事,林林總總的人……然而這一切都會幻化成風,隨著時間的漸進,漸行漸遠,一切一去杳然。有幸拜讀這本《竊聽風雲》——村上春樹先生的處女作,聽聞這還是他在經營爵士樂酒吧時,熬夜所著而成的。
  • 《且聽風吟》:縱使一直在失去,人生也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這樣有趣的歌詞,不禁讓我想起了「且聽風吟」這幾個字,也讓我有了重讀《且聽風吟》這本書的衝動。還記得第一次讀《且聽風吟》,村上春樹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讓我有些讀不懂這本書,唯記得書中一些幽默、優美、帶有哲理的一些句子,如:「我們是在時間之中彷徨,從宇宙誕生直到死亡的時間裡。所以我們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只是風。」
  • 人生如旅,且行且歌,曲終人散時,不過是痛者自痛,傷者自傷
    人生如旅,且行且歌,曲終人散時,不過是痛者自痛,傷者自傷1:人不都是這樣嗎,安慰別人的時候頭頭是道,自己遇上點過不去的坎立馬無法自拔,道理都懂,只是情緒作祟,故事太撩人。4: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不冒進,不頹廢,不緊張,不鬆懈,得到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時不鬱鬱寡歡,得失之間淡定坦然。5:我問過煩惱了,它說它根本不愛你,它說永遠都不會理你,並希望你不要自作多情!還有健康託我轉告你:它暗戀你好久了,並且一生不變!新春快樂!
  • 路邊的風景自有存在的意義,人生漫漫,且行且珍惜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回首告別。很多人都曾執言「昨天已是遺憾,明天過於迷茫,把握今天才是現實」。然而,平心而論,今日之行,是否問心無愧?「且行且珍惜」,一句不是名言,確勝似至理的話,流行於娛樂新聞的頭條。剎時,紅及網絡。感情之行,緣淺緣深,冥冥中自有定論。前生的擦肩換來今世的回眸。相遇,相識,相愛,也必然相守。
  • 張涵予大哥,且行且珍惜
    有的片子辣眼,像《三槍》《小時代》,有的片子辣耳朵,像《無極》,有的片子辣心,像《一步之遙》,但是同時能夠辣眼辣耳辣心的影片,非《搶紅》莫屬。不止是超越,簡直就是登峰造極,估計此後三十年的中國電影都會因為有《搶紅》而大舒一口氣,因為無論怎麼拍,都有墊底的了。
  • 《小王子》《且聽風吟》《開到荼蘼》既是書名又是歌名
    小王子說:「因為她是我澆灌的,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我聆聽過她的自怨自艾,甚至傾聽過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村上春樹《且聽風吟》且聽風吟,靜待花開。小說《且聽風吟》是村上春樹「青春三步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作者20歲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