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梵與張愛玲的「母女劫」:那個不快樂的母親,傷我最深 | 獨家揭秘張愛玲母親真貌

2021-02-13 三隻眼全人遊戲婚姻家庭諮詢情感

行至水窮處,她終於明白,母親還是愛她的,儘管它不妥帖,不純粹,不完美,亦如這世間,每一個千瘡百孔的人生。所以,在她的《愛恨錄》中,她還是將母親最終歸入自己愛的人。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薺麥青青

洞燭幽微,發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全文4532字,讀完大約7分鐘

1957年,61歲的黃逸梵在英國離世,想見女兒最後一面亦未得。

1995年,張愛玲溘然長逝於洛杉磯,無一人在身旁。

所謂母女一場,最後的收梢都是驚人的相似:縹緲孤鴻,客死異鄉。

坐者為黃逸梵

· 01 ·

黃逸梵原名黃素瓊。素白美玉,他日該是賢妻良母。但她偏偏走的是「離經叛道」之路。

黃素瓊祖上有功,門庭煊赫。祖父是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作為李鴻章的副手,深受倚重。其父黃宗炎被委以鹽道,去廣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氣而歿,僅活了30歲。

由於黃素瓊是小妾所生,加之父母早逝,因此她的童年並非錦衣玉食。受過白眼,纏過小腳,在世道蹇難裡求活,於她,是自年少時就已諳熟的人生滋味。

22歲時,她嫁與張庭重。當時是人人稱羨的「天作之合」,但多少人只看到了金玉其外的表象,卻無人得悉敗絮其中的內裡。

黃逸梵雖然生於封建家庭,骨子裡卻是一位獨立新女性,她渴望能與一個志同道合的伴侶,共同營建一個不同於祖輩的新世界。

但張廷重是典型的紈絝子弟,長衫一襲,掩不住深宅大院裡養出的陋習,張家的家業傳到他這一代,全被他敗在吃喝嫖賭、討姨太太上。

張愛玲父親張廷重

對這場婚姻,她無疑是失望的。她要的是一個正常的家庭,不想要一個抽大煙的丈夫,不想要一個眠花宿柳的丈夫。

張廷重斷然拒絕。他要的則是一個逆來順受,可以銜恨吞聲,裝聾作啞的「賢妻」。

雙方訴求大相逕庭,不肯妥協的結果,就是不停爭吵,家無寧日。

於是黃逸梵時時刻刻都在盼望著能有機會離開這個令她無比窒息的囚籠。

1924年,張廷重的妹妹張茂淵將要赴英國留學,黃逸梵藉口小姑子出國需要監護人,便偕同小姑子一起出洋。

那一年,黃逸梵已31歲,走時留下一雙兒女:三歲的張子靜、四歲的張愛玲。

張愛玲與弟弟張子靜

臨行之際,張愛玲看到母親伏在床上痛哭,傭人把她推上前去,教她說:「嬸嬸,時候不早了。」

那時,她尚不曉「離別」 為何物,4歲的她惴惴趨前,看著長慟不已的母親,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安慰。

張愛玲後來在《私語》中憶起當時情形:「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裡像船艙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綠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無窮盡的顛簸悲慟。」

從那一天起,黃逸梵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兒女,而這一段空白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過圓滿的填補。

張愛玲的父親(左二)、姑姑(右一)、母親(右二)與親朋合影

· 02 ·

從她立意割除「舊我」時,那個「新我」就如破繭之蝶,振翅於飛。

出國時她覺得名字不洋氣,遂改為黃逸梵。

逸態於世,淨修梵行,昭示著她異於常人的孤勇。

她和小姑張茂淵一起租房同住,一起彈琴跳舞,一起穿著西式盛裝參加朋友的Party。

她高鼻深目,婀娜多姿。加上交際舞跳得好,很快就成了圈裡的焦點。

雖然是三寸金蓮,仍無法禁錮她的腳步。她和張茂淵一起去阿爾卑斯滑雪,大腳的小姑都滑不過裹小腳的她。當清冽的夾雜著雪花的風,從耳邊呼嘯而過時,她清脆的笑聲迴蕩在阿爾卑斯的晴空之下。

從法國到埃及,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她用這雙小腳,走遍了千山萬水。

彼時,她還進過歐洲的美術學校,是蘭心蕙質的畫家,和徐悲鴻、蔣碧薇、常書鴻都熟識;因為肺弱學唱歌,「依依呀呀」地唱出來像吟詩一般;她也是社交圈中逸彩照人的寵兒,和胡適們同桌打牌,亦不怯陣。

她在國外如魚得水,但去國懷鄉 ,仍讓她偶爾夜不成眠,輾轉反側。

張愛玲的母親,1926年在倫敦

· 03 ·

張愛玲8歲那年,父親因丟了官,又和姨太太發生矛盾,自然想起妻子的種種好處,於是給黃逸梵寫信,央求她回國。

黃逸梵回來了,或是對丈夫仍有期待,或是舐犢之情讓她遙憐小兒女。

母親回來,張愛玲雀躍不已,和弟弟望著美麗時尚的母親彈琴唱歌,她們快樂地在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

她甚至寫信給天津的一個小夥伴,把見到母親的喜悅寫了滿滿三張信紙。

某天,黃逸梵帶愛玲兩姐弟讀書,剛巧翻到書裡夾著一朵花,她順勢和孩子們講起她的往事。沒想到,愛玲聽著聽著竟然掉下淚來。

黃逸梵於是對弟弟說:「你看姐姐不是為了吃不到糖而哭的。」

她曾經吃過的那些苦,竟然在8歲的女兒這裡,引起了共鳴。面對女兒豐富的感知力和同理心,她也許第一次感覺到,在這個世上,她竟然有個小小的知音。

那時,母親是她心中的一尊神。最初的記憶之一是母親立在鏡子前,在綠短襖上別上翡翠胸針,她豔羨萬分:「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糰,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

因為黃逸梵見識過外面的大千世界,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所以,她毅然拒絕女兒纏足,強迫女兒學英語、彈鋼琴。這樣的強制教育使得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特別是對張愛玲文學的造詣。

黃逸梵特別愛看書,尤其喜歡上廁所時看書。

家裡訂了《小說月報》,雜誌每月寄到,便成了廁所讀物。

某天黃逸梵讀到老舍的《二馬》時,忍不住一面笑,一面讀出來。廁所門外的女兒,也禁不住咳咳咳地笑了起來。

多年以後,張愛玲看過老舍的其他作品,也承認老舍的很多作品都寫得比《二馬》好,但她偏偏最喜歡《二馬》。

很明顯,她喜歡的不是老舍的《二馬》,而是因為媽媽讀過《二馬》。

好景不長,張愛玲父母的關係最終也無法修補,二人離婚後,黃逸梵又漂洋過海去留學,留張愛玲姐弟跟父親生活。

黃逸梵

· 04 ·

張愛玲16歲那年,黃逸梵再次從國外回來,張愛玲不免多去了幾次,令繼母不滿。爭執中,父親將她囚禁,過了大半年, 張愛玲不堪父親和繼母的虐待,逃出家去找母親。

當時黃逸梵給了她兩個選擇:一是拿著一小筆錢去讀書,二是嫁人。張愛玲選了第一條路。

她以每時5美元的報酬替女兒聘家教。還教張愛玲練習走路的姿勢,看人的眼色,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告訴她如果沒有幽默天才,千萬別說笑話。她一定希望女兒也能優雅如她,識得眾生相,不被小覷,不受欺凌。

但黃逸梵對女兒的「名媛養成計劃」並未實現。日後的張愛玲筆落驚風雨,但在生活中卻「愚魯」得一塌糊塗: 「我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茫然.」

這讓黃逸梵異常沮喪與惱怒:「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你的傷寒症,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字字誅心。恨鐵不成鋼,轉為刻薄之語。再沒有什麼怨毒的話,能比母親的否定更讓敏感的她愈發自慚形穢。後來,張愛玲愛上胡蘭成,即便彼時的她已經揚名上海灘,卻仍謙卑地在他面前「低到塵埃裡」。

戰爭爆發後,上海物價飛漲,黃逸梵的生活也日益捉襟見肘。但張愛玲每個月上課都要向母親要錢,黃逸梵的脾氣越來越暴躁。

她那麼高傲,但為了求學,不得不忍受母親的陰陽怪氣,這讓她十分痛苦和倍感羞辱。

張愛玲在上海市三女中度過了少女時代

張愛玲後來考入了港大。她拼命讀書,拼命賺錢,因為她永遠忘不了向母親要錢的難堪。

賺到錢後,她去給母親還錢。黃逸梵忍不住哭了:「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虎毒不食子曖。」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時,她的老師佛朗士為獎勵她學業出色,給了她八百塊錢,張愛玲高興地拿去給母親看。

但黃逸梵沒說什麼,只叫她放在那裡。張愛玲放下,離開,過兩天再來,聽說那錢已經被母親在牌桌上輸掉了。

那一同輸掉的,還有本已積存無多的母女情。

母女倆日漸疏遠,年少時有過的短暫溫馨最後也難覓蹤影。

任何感情都是可以被耗盡的,若它不能被滋養與灌溉,便只會日漸乾涸,終至消逝: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張愛玲(左)黃逸梵(右)

· 05 ·

後來,黃逸梵再次離開,去了她喜歡的歐洲。

黃逸梵此前在留學期間,曾有過一個刻骨銘心的戀人,她變賣古董,給戀人籌資去新加坡做皮革生意。但生逢亂世,猝然而至的變故隨時都可能發生。

1941年底,新加坡被日軍佔領,男友不幸死在大轟炸裡。自此,黃逸梵的一生也枯寂了。

張愛玲在離開胡蘭成後,亦心生惻然,「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孤注一擲,一愛成殤,母女倆的感情路也如出一轍。

遭受巨大打擊的黃逸梵一個人在國外苦撐著,她有過給尼赫魯總統的姐姐做秘書的風光,也有過做縫製皮包女工的辛酸,獨身在外的日子,有過萬丈豪情,也有百般悽涼。

到了晚年,黃逸梵定居倫敦。她跟張愛玲雖未斷絕聯繫,但只能鴻雁傳書。當初她要她一起走,但女兒拒絕了。

張愛玲隨後去了美國。母女此生再未相見。

1957年,與賴雅結了婚的張愛玲經濟困頓,難以為繼,靠寫點稿子和申請各類文藝基金過活。

張愛玲與賴雅

8月,張愛玲得悉母親病重,需要做手術。也許知道自己來日無多,黃逸梵寫信給女兒:「現在就只想再見你一面。」

她最終也沒有去成。多年積怨,一朝化解,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其實,最讓她尷尬的是,她連買一張去倫敦的機票的錢都沒有。

但她還是給母親寄去了信和一點錢。

張愛玲和好朋友炎櫻一起合過影,和姑姑一起合過影,甚至和明星李香蘭也合過影,然而終其一生,卻找不到一張她和母親的合影。

黃逸梵死時,仍保留著張愛玲的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女兒一副女學生模樣,眉眼清淺,連微笑都是淡淡的。

上海市三女中編撰成3本《聖瑪利亞女校》系列叢書及1937年張愛玲畢業照

曾經的濃稠與徹骨,被稀釋,被暈染,漫漶,直至消失,就像她們之間的關係:媽媽,我曾經張開我的懷抱,但你的轉身,讓我撲了一空。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說:「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一個月之後,黃逸梵去世,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幾個月後,她的遺產寄到了張愛玲在美國的住處,箱子裡滿滿當當是值錢的古董。

當得知母親去世後,張愛玲獨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場。直到兩個月後,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遺物。母親為她留下的這筆遺產,讓她得以活下去。有一次,一件小古董她就賣了860美元。

張愛玲靠變賣那些古董,捱過了和賴雅在一起的窘迫時日。

十年後,賴雅去世,張愛玲更加離群索居。並頻繁搬家,少與人來往。

洛杉磯華語文學聯誼會的吳先生,只與張愛玲見過一面。他去拜望她時,她並不搭理他。她骨瘦如柴,喁喁私語。開始,他以為她在念佛經,可是細聽,不像。

他忍不住問:「您需要幫助嗎?」張愛玲回過頭:「對不起!慢待您了,真有點不好意思!請您理解,我在與我的媽媽說話呢。來日,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請她為我留一條門縫!」

吳先生聽罷,含淚離去。

· 06 ·

張愛玲在《留情》中曾喟嘆:「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於她而言,這裡面的感情一定不只是愛情,當然包括她欲求不得的親情。

黃逸梵完成了自我的放飛,成為一個比女兒還活得精彩的傳奇女性。但在母親這個角色上,她無疑是缺失的。

心理學上講,關係就是一切。唯有緊密的關係才能讓彼此發生深刻的連結,才能獲得存在感與安全感。

但她們的母女關係一生疏離。

多少怨念,皆是源於愛的訴求不滿。

胡蘭成曾說張愛玲恐嬰:「愛玲好像小孩,所以她不喜小孩,小狗小貓都不近,連對小天使她亦沒有好感。」

沒有得到過豐盈飽滿的母愛,甚至讓她拒絕成為一位母親。

她愛上的兩個男子都年長於她,賴雅甚至大她三十歲。如父如兄的伴侶給予她的溫暖,無異於在彌補她生命中一直缺失的父母之愛。

但這個世上,有一種愛叫做不可替代。那殘缺的一角就像一個永遠無法填滿的黑洞。此外,父母的離異,愛情的挫敗,時代的愴痛,皆在張愛玲心裡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形諸文字,影響甚巨。因此,她的文風看似綺麗多姿,滿眼望去,儘是蒼涼的底色。

行至水窮處,她終於明白,母親還是愛她的,儘管它不妥帖,不純粹,不完美,亦如這世間,每一個千瘡百孔的人生。所以,在她的《愛恨錄》中,她還是將母親最終歸入自己愛的人。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孤獨離世。生於月圓夜,死在中秋日。她的遺體被發現時,一隻手向前探著,那遙不可及的彼岸,又仿佛伸手可及:

「那條遠隔重洋的門縫,媽媽,你有沒有為我留呢?」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編輯】

原創:江迅、袁瑋婧

邢廣生講述了張愛玲母親黃逸梵與女兒間從未公開的細節,指出儘管黃逸梵留下不及格母親的印象,但其實是掙脫枷鎖,是中國第一代出走的新女性。

馬來西亞檳城丹絨武雅區武雅普達路,珍珠景觀公寓。邢廣生的家在山上,面向馬六甲海峽。一月二十六日,記者在她家作獨家訪談,與這位張愛玲母親黃逸梵的「忘年交」暢談了一個半小時,她講述黃逸梵和張愛玲母女倆的故事,披露諸多關於她倆從未公開的細節。邢廣生讓記者細閱她保存的張愛玲媽媽給她的書信,她領記者走到小房間,指著一面立鏡說,這是張愛玲媽媽設計的,送給她的,她保存至今。九十四歲的邢廣生,抹口紅,腳丫穿絲襪,趾甲竟然也抹紅,這細節讓記者品味她精緻的生活態度。

圖 / 張愛玲母親的閨蜜邢廣生

邢廣生,一九二五年生於廣州,成長於亂世。一九四七年從中國四川大學畢業後南去馬來半島,當了一輩子教師,一生以自己的學生為榮,念茲在茲的是她的學生,她的學生也愛戴這位才學出眾的老師。在黃逸梵去世多年後,邢廣生在閱讀張愛玲的傳記時,書中一幀肖像照讓她大感驚訝,細看那張端莊秀麗的臉容,如此讓人難以忘懷,不正是她相識近十載的故友黃逸梵嗎?彼時,邢廣生才恍然知曉,她的好友黃逸梵還有另一個身份:大名鼎鼎的作家張愛玲之母。

邢廣生卻不曾從黃逸梵口中聽聞其身世背景,就連有這麼一個優秀的女兒也絕口不提,是刻意隱瞞,抑或孑然一身的她槎浮海外,只想遠離一切掛礙?故人辭世多年,邢廣生知道,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一邊收集著張愛玲寫母親的相關文章,一邊回想起昔日與黃逸梵交往的點滴,邢廣生這才發現往事中不少蛛絲馬跡正與黃逸梵身世相對,漸漸拼湊起昔日好友漂泊的一生。

圖 / 張愛玲母親送給邢廣生的立鏡

邢廣生和黃逸梵的緣分始于吉隆玻坤成女中。一九四七年,邢廣生落腳馬來半島,開始在坤中執起教鞭。隔年,學校又來了一位中國女老師,人如其名那般飄逸瀟灑的黃逸梵。她是經由湖南同鄉、新加坡南洋女中校長劉韻仙引薦給坤成中學老師陳玉華,而輾轉來到坤成女中教手工課。因著同鄉情誼,時年二十三歲的邢廣生與五十一歲的黃逸梵一見如故,結成忘年之交。

離世前未能再見張愛玲

黃逸梵去英國是因為在英國能享受福利制度,在大馬都沒有。當時她坐船去英國,攜帶十七個箱子的古董,邢廣生見過那批古董。從張愛玲的傳記中,邢廣生才知道,這些她所見過價值不菲的古董瓷器,原來在黃逸梵於倫敦病逝後,全裝進一口大木箱,飄洋過海運到張愛玲美國家中。張愛玲看到母親的遺物時嚎啕大哭。也許淚水裡摻雜著滿滿的愛與遺憾,因為黃逸梵臨終前曾給女兒發了電報,希望見一面。張愛玲卻僅僅給她匯了一百美元,未能在母親離世前再見她最後一面。

不管是聽黃逸梵談話,或看她一舉一動都瀟灑豪邁。邢廣生一直覺得她「活脫脫一個倔強又勇敢的湖南女子」。她當下並沒有意識到,眼前這位秀氣可人的女子,其實就是民國時期第一代出走的中國新女性,宛如易卜生戲劇中的「東方的娜拉」。不過,邢廣生對好友的解讀與世人對黃逸梵的認識,顯然有角度上的差異。女兒張愛玲的一舉成名,始讓黃逸梵的名字曝於讀者面前,但所留印象無非是「不及格的母親」。

由於丈夫張志沂終日吸食鴉片、流連妓院,黃逸梵急欲逃離百孔千瘡的婚姻生活,於是決然拋下年幼的孩子。她離國時,張愛玲才不過四歲。「逸梵」這個名字也是她在出走時為自己改取的,只因她嫌原名「素瓊」不夠浪漫。這個骨子裡透著浪漫情懷、滿腦子都是新思潮的女子,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她出身名門,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的水師提督。在舊式家庭成長的她被迫捱纏腳之苦,民初時期自由開放的氣息給她帶來了極深的影響,讓她時時刻刻都想掙脫傳統封閉的束縛,遂而脫胎成為獨立自主的新女性。

圖 / 張愛玲母親寫給邢廣生的信件

破鏡畢竟難以重圓,她最終還是與丈夫離婚了。自此,黃逸梵腳下的世界不再只有中國。她開始踏足世界各個角落,學會繪畫、談戀愛、享受人生。當然,為了呼吸自由的空氣,她必然得付出代價。孩子自小沒娘在身邊,母愛長期缺席,這也是張愛玲終究無法與她親近之故。不幸的家庭背景為張愛玲提供了廣袤的題材園地,供她盡情書寫人生的苦悲與無奈,成就了一代天才作家的誕生。

以下是一個半小時的訪談摘要。

你是什麼時候來到馬來西亞?

我一九四七年來到馬來西亞,本來是來玩玩看看,後來中國統治變色,就留了下來。我出生廣州,所以我的名字是小名「廣生」。我本來有學名,但是因為打仗、搬家、逃難,改名字很麻煩。留下來就在坤成中學教書,當時也有很多英國官員學中文,我的中文發音比較準,所以也有很多英文官員跟我學中文。那時我在坤成中學和州立小學兩邊都有教書,後來我很多學生也教書,不少人都做小學校長,那個時候好像我在吉隆坡假如買東西沒帶錢也沒關係,因為都是學生家長。在檳城就不行,我不認路,又不會講福建話。

怎麼認識張愛玲的媽媽黃逸梵的呢?

大概就是隔了一年,一九四八年就認識了。她在坤成中學教手工課,因為她最早是到新加坡的,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的校長劉韻仙也是湖南人,就把她介紹到坤成。坤成的訓育主任陳玉華也是她同鄉,就請她來,但因為她沒有文憑,只好教手工,教了一段時期。那時坤成有幾個中國來的老師,大家會在一起聊天,我就是其中之一。她好像和我很合得來,有時我們就會結伴去看電影。

當時她住在哪裡?

那時候她很憔悴,身體也不好。她家在舊巴生路上一座獨立小洋房,她住的是你們香港人說的「劏房」,那幢房子現在沒有了。那是在高地上,當時沒有計程車,我坐三輪車到她家,車夫都不肯上去,我就走上去。她的住室是小小平房,卻可稱雅室,布置得很美很講究,鋪的是頗有貴族氣的地毯,牆上掛的是她繪作的油畫,幾件官窯瓷器等古董擺飾。她的小窩溫馨愜意,我坐在那裡總覺得愜意舒適。她鄰居是外國人,跟她關係不大好,喊她老太婆。她很愛美的,所以氣得要死。她在福利部收養了一個大概九歲的小女孩,小女孩很難教,逸梵有很多規矩,比如吃飯時不能講話、不能多動。一直教不好,她很生氣,後來就送她回去了。我覺得她是孤獨,想有個伴,也想讓她幫忙做一些家務。

你能給我們描述黃逸梵這位人物嗎?

我認識她的時候,她的生活環境不大好。她很秀氣,講話很小聲,非常斯文。她是外柔內剛的人,表面很溫柔,內心卻很堅強。在巴黎的時候,徐悲鴻、蔣碧微、張道藩和她都是朋友。後來這些人回國都做了官,她就不願意露面,不願意和他們來往,覺得自己落魄了。她母親是湖南鄉下女人,是小妾,但她是原配夫人帶大的,原配是大家閨秀,所以她的談吐和禮儀都很好。她就是小腳女人,走路不大好看,但是我後來看到書裡寫她也滑雪、遊泳什麼的。

她在馬來西亞的生活境況為什麼不好呢?

她曾經回過一次中國,她有對我說,她的財產本來一生都夠用,但在巴黎的財產在二戰時被炸掉了,在中國的財產也都沒有了。當時我二十多歲,自己有房子了,一個獨立式的平房,就叫她來跟我住。當時我不太懂人情世故,現在想,以她的心性她是不可能來依靠我的。但是那時候我一心想叫她來,我說我吃粥你吃粥,我吃飯你吃飯,一定養得起她,我這麼說是很真誠的。

黃逸梵當時在吉隆坡朋友多嗎,你當時為什麼跟她關係那麼好呢?

她在吉隆坡朋友很少,介紹她來的訓育主任是她同鄉,但她還是跟我來往比較多。當時從中國來的老師那麼多,我不知道為什麼她就跟我特別好。我很喜歡她,覺得她跟其他同事不一樣,她氣質優雅,我對她有好感。她年紀大些,顯得孤獨,孱弱多病,我年輕些。有時候我去看她會給她買些蔬菜帶些水果。她不會主動跟人來往,內心高傲,不隨便交朋友。

你剛才說你們經常相約一起看電影,都看些什麼電影?

都看好萊塢電影,我們從來不看中國電影,覺得中國電影水準差。有一天跟她看了一部法國電影,好像是《翠堤春曉》。她說看完之後幾天失眠,因為映畫裡的街景建築勾起她赴法國學油畫的浪漫回憶,很多地方她跟她的巴黎情人都去過。我問還有他地址嗎,她說有。我就問那為什麼不寫信?她說他後來去參戰了,生死未卜:我如果寫信,可能知道他不在了,他戰死了,那我會很難過;我不寫信,就不知道他的情況,那他還活在我心裡。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在歲月洗禮下,徒留給她的卻僅是斑駁的回憶。

你什麼時候知道她是張愛玲的母親的呢?

我當時不知道,她從來沒有跟我講過她家裡的事情。她去英國以後,那時王賡武(香港大學前校長)的父母也到了英國,我就介紹他們認識,她跟王賡武的父母才講了一些她的身世。後來我在報紙和雜誌上看到張愛玲的家事,才東一點西一點、零零碎碎拼湊出她的事情。她不講我也不會問。

黃逸梵後來一九四八年底為什麼去倫敦呢?

她去英國,是因為英國的福利制度好,馬來西亞都沒有。當時她從這裡坐船直接去英國,她拿了十七個箱子的古董,我有見過那些古董。其中有一套餐具,是景德鎮官窯特別燒制的,皇帝分別賜給十個功臣的,下令特別打造了一百零八件十個人的餐具,她就得了一套。那些瓷器我看過,不知道為什麼特別粗,花紋是外面沒見過的,香港邵氏不識貨,不買。她就都帶走了。除了瓷器還有很多宮緞,也是皇宮裡特製的。

看黃逸梵從英國寄你的那些信,有很多不同地址,她是寄住在朋友家嗎?

在英國她不大想交朋友,因為她生活環境不好,她自尊心很強。我也不忍心問,但我知道她在英國生活很苦。她自己租了一間地下室,很便宜,但是很溼冷。當時我有個學生去英國,我就讓那個學生去看望她。冬天很冷,她住在地下室,說洗一次熱水澡很不容易,一盆熱水澡兩個人洗,因為他們窮,非常落魄。

當時她在倫敦去世,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當時並不知道。她是胃癌去世的。她病重進了醫院,不能寫信了,我就沒有她的消息了。所以我都不知道她最後葬在哪裡,我去英國找,但完全沒有線索。黃逸梵託一個人帶了一點東西給我,包括一個戒指,幾粒米一樣大的翡翠,雖然小但質量很好,我想大概是從前她的裝飾品上拆下來的。可能她變賣那些首飾過日子,留下了一點,送給我女兒。

這些現在還在嗎?

我現在還放在保險箱,因為是給我女兒的紀念。我女兒是她乾女兒。黃逸梵去了英國,我懷孕了,她就寫信來說,不管男的女的她要做乾媽。她沒有徵求我同意的,因為她覺得跟我的感情有這個資格說這個話,而且她覺得自己出身挺好的,應該也不會辱沒我。雖然我女兒從沒見過她,她一直來信很關懷。我們一直通信,我還有寄罐頭給她,後來她讓我寄姜,我不知道怎麼寄,就一直沒能寄給她。我搬了幾次家,有的信已經找不到了,她寫的字很小。

你比張愛玲小五歲,黃逸梵和你很聊得來,她會不會是從你身上找到一種替代式的關愛呢?她把你當自己的女兒看待呢?

我不覺得她把我當女兒,我們只是忘年交的感覺,但她對我很好。比如她喜歡一種顏色,就是張愛玲小說裡寫的那個藍綠色,一次陪她上街買布,她做了一條藍綠色的長裙,穿在她身上明豔照人。我至今仍印象深刻。她本來要給我做一件西裝,後來給我做了一件藍綠色旗袍。這個旗袍我也不捨得穿,怕穿壞了,一直收藏著做紀念,她很喜歡那個顏色。她手工很好,還一直說要給我做一件洋裝,後來也沒有做。

張愛玲寫的小說你都有看嗎?

張愛玲的確是天才,她的書我差不多都看了,我要收集一套,就是因為她是黃逸梵的女兒。我看她寫的東西,覺得她和她媽媽也不像,但不管像不像,她是黃逸梵的女兒,我就對張愛玲有感情。當時我把黃逸梵寄給我的這些照片給張錯教授,就是因為當時張愛玲在美國,張錯也在美國,張愛玲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我很希望張教授能夠照顧她。

你怎麼看黃逸梵和張愛玲的母女關係?

我覺得不怎麼好,因為她從來沒跟我提過她女兒。我覺得很可惜,如果我知道,一定會幫她們調解調和。

你現在的生活自己怎麼安排的?

我現在無欲無求,所以無憂無慮,我的養老金不多,我的大學文憑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但我是師範學院的老師,在馬來西亞大學也兼課。我以前也做過股票投資。我在吉隆坡很多年,那裡學生很多。我女兒住在隔壁。我搬來四五年了,女兒讓我來,我不想來,她說如果我不來她就要去吉隆坡,我覺得那不行,她在聯合國曼谷辦事處工作了二十多年了。我現在每天很早醒,醒了就在床上看書,到了七點半起床,和傭人一起去散步,走三、四十分鐘,然後回家休息吃早餐。下午沒有節目就睡覺,晚上大概九點半上床看書,看到十點睡覺。我女兒結交的大多是外國人。在政府工作,必須要學馬來文,我要考試,通過了才能有養老金。

本文源自最新一期《亞洲周刊》



(完)


如果您玩遍了單獨版本的全人遊戲,依然無法解決,請郵件預約婚戀家庭諮詢。線上線下收費一樣,個人800元/60分鐘。家庭1500元/90-120分鐘。如果你想體驗全人遊戲皮影戲心理劇,京劇臉譜人格面具,三隻眼時空旅行,可以預定。郵箱:silentheodidact@foxmail.com

參觀微店:https://weidian.com/?userid=911233020

三隻眼祝福您廣結善緣

好玩、有趣

豐富、神秘、創意

親子、全人、美育

自然、遊戲

 

... ... ...

相關焦點

  • 黃逸梵&張愛玲:相愛相殺的傳奇母女
    張愛玲雖然個性乖僻,但希望能得到母親關愛和肯定的心和任何一個缺愛的小孩一樣。黃逸梵回國後,愛玲終於有了機會親近母親。但因為去多了那個帶著西洋氣息的家,繼母不滿了,於是這對「母女」矛盾自然免不了,愛玲也因此得到了父親額外的「獎勵」——關禁閉,直到大半年後才有了機會逃離父親的家。16歲,張愛玲與母親團聚。
  • 一個優秀卻不快樂的母親,對張愛玲的影響
    雖然爸媽營本人也不是張愛玲的粉絲,但是她的才華、她的個性,她的愛情,在當時,乃至今天,都是女性作家中一個特殊的存在。可是她的媽媽,雖然美豔驚人,卻和她相愛相殺。很愛這篇文字,願我們都可以和自己的母親、和自己妥善相處。因為知道很多女性,尤其是優秀的女性,都和自己母親有爭執。也願我們自己,可以不要成為和成年後的子女違和的父母。
  •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的傳奇,道出了獨立女性的進退兩難
    張愛玲這樣回憶她小時候印象中的母親:「我最初的回憶之一是母親立在鏡子前,在綠襖上別上翡翠胸針,我在旁邊揚臉看著,羨慕不已,自己簡直等不及長大。」黃逸梵也不能忍受張志沂男尊女卑的思想,家裡傭人但凡有一絲這方面的表現,都會遭到她的呵責。黃逸梵在沉悶的生活裡尋找生機,她塗口紅、梳S頭,與胡適等人打牌時,一身旗袍配紅指甲,成為當時引領時尚的名媛。
  • 有錢有顏,男友無數:論傳奇,張愛玲比不上她母親
    在母親眼裡,我愛你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的任何原因,這給足了孩子成長的安全感,但同時也含著另一個讓人無比心碎的事實——母愛一旦失去,便再也無法得到。 而張愛玲和黃逸梵這一對母女卻再三打破了這一論斷。
  • 英倫花園中的自由精靈—訪張愛玲母親墓地
    留洋後改名黃逸梵,幾經輾轉,也曾回國數次。1948年52歲的她經吉隆坡再次赴英,從此不曾再踏上故土,也未再與子女謀面。我與黃逸梵結緣,得緣於聯合早報專欄作家餘雲,受託走訪了黃逸梵生前在倫敦的居處,後也尋獲了黃逸梵的入籍證書、死亡證書、遺囑。一年多前,我也終於在倫敦一座古老的墓園,找到張愛玲母親的棲身之處。
  • 張愛玲:臨終前4年的自言自語,只為想念媽媽
    讀過張愛玲的散文及小說,都知道張愛玲與母親黃逸梵關係極淡,完全沒有親暱。而在1995年中秋節去世前的4年裡,張愛玲更加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只是她時常對著牆壁自言自語,偶爾來訪的客人還以為她在念佛,她卻有些自嘲的解釋:我在同我媽咪說話呢。而這時候黃逸梵早已去世多年。
  • 張愛玲的遺憾請為我留一條門縫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出身名門,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父親黃宗炎也做了不大不小的官。黃逸梵作為黃宗炎的唯一的女兒,她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接受了新思想,這也為她一生漂泊埋下伏筆。可是婚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黃逸梵無法容忍丈夫吸食鴉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慣他無所作為,兩人整日爭吵,她越發的嚮往自由。1924年,張廷重的妹妹張茂淵要出國留學,黃逸梵藉口小姑子出國留學需要監護人為由,便偕同出洋。那一年,黃逸梵已31歲,留下兩個孩子,一個四歲女兒張愛玲,一個三歲的兒子張子靜。
  • 張愛玲流言及其他
    不可能,相反,張愛玲因為特殊經歷對錢財非常敏感,連母親和丈夫胡蘭成給過她的錢,她都一五一十記著,後來按照市價折算還回去。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裡寫:「我在人情上銀錢上,總是人欠欠人,愛玲卻是兩訖,凡事像刀截的分明,總不拖泥帶水。她與她姑姑分房而居,兩人錙銖必較。」
  • 黃逸梵:一生飄逸,一世梵唱
    2020年,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因而被很多張迷稱之為「愛玲愛玲」年。世人皆知張愛玲,卻鮮有人了解她的母親黃逸梵。張愛玲曾形容母親是「環球旅行家」,她這一生的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女兒。黃逸梵還教張愛玲畫畫、彈鋼琴、學英文,這是張愛玲幼年最快樂的一段時光,被她稱為「美的巔峰」。不過好景不長,張志沂故態復萌,再次沉浸在鴉片的煙霧繚繞中,成天和妻子爭吵打罵。他故意不支付生活費,期待花光黃逸梵的陪嫁之後,讓她再無離開的資本。黃逸梵看透了他的把戲,也厭倦了這種生活,決定和張志沂離婚。
  • 張愛玲:胡蘭成傷我最深,賴雅愛我最真
    張愛玲是中國近代著名才女之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小團圓》、《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張愛玲的愛情故事,也如同她的文學成就一樣,堪稱傳奇。張愛玲的祖上是顯赫之家,祖父是清末大元張佩綸,祖母是清朝中興名臣李鴻章之女,這樣的家庭自然是富貴富裕的。但到張愛玲父親時,家道中衰,並且父母不和離婚,母親遠遊海外,父親坐吃山空。童年不幸使張愛玲早熟。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最奇葩的是,蕊秋打胎的事根本不對楚娣隱瞞,後來楚娣又告訴了九莉,姑姑告訴侄女,你母親經常打胎。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 張愛玲:出生名門世家,榮華富貴與我無關,靠自己才是真本事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雖然出生豪門,但由於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童年過得並不幸福。她纏過小腳,也深受五四新浪潮的影響,出國留洋,學過油畫,沐浴過歐美的風氣,屬於新派女性。張志沂與黃逸梵的結合,是遵循舊式家庭的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樁看似門當戶對的婚事,實際上是一場悲劇。
  • 黃逸梵和她的兩個孩子: 缺愛,是一生的魔咒
    她最符合這個人設了。一生絢爛多姿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女兒和兒子,對於她而言,更像是命運額外贈送的一個禮物,是自己心情的附屬品。張愛玲曾描繪過一個場景:她的母親從國外回來,她和弟弟快樂地在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望著新潮的母親彈琴唱歌;母親立在鏡前,往綠短襖上別翡翠胸針,她在一旁仰臉望著,羨慕得不得了…… 這份場景,就是張愛玲姐弟倆一生裡擁有過的最溫馨的時光了
  • 張愛玲:花開一次,竟自萎謝
    可是,辛勞赴流水,1905年,張志沂十歲左右清政府廢除了科舉,他搭進了整個童年並為此消耗掉所有快樂時光的東西,全都變的分文不值。後來張愛玲看自己的父親背書,張口就來滾瓜爛熟,心裡也是惋惜的,為了無用的東西,失去應有的快樂,到底不值當。童年的不快樂和家族沉重的使命感,使得張志沂長成了一個壓抑放浪、憧憬自由又痛恨新時代生活的不得章法的遺老。
  • 張愛玲與張子靜,兩姐弟比慘,誰更慘?
    就拿張愛玲的父母張廷重與黃逸梵來說,這對父母均出身名門,一生不缺財,不缺自由,唯獨丟掉了能保證兒女幸福的父愛和母愛,所以他們兒女張愛玲和張子靜的命運都坎坷不幸,孤苦伶仃。張愛玲一世的 顛沛流離和窮困艱辛,我在之前的文章已詳細寫過。我以為張愛玲這樣的一生已夠悽慘了,誰知道拿她的弟弟與她比較,也許最慘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弟弟張子靜。
  • 張愛玲 Eileen Chang - 1
    ,穿越時光,她依舊會是那個特立獨行的冷漠女子。「我最初的回憶之一是母親立在鏡子前,在綠短襖上別上翡翠胸針,我在旁邊仰臉看著,羨慕萬分,自己簡直等不及長大」. 年少的張愛玲對冷豔動人的母親充滿羨慕。黃奕梵學過油畫,也算是一位不太成功的畫家,因為畫畫,她搬到和徐悲鴻等大家名流的同一幢樓裡,和他們相熟,但是在繪畫方面卻並沒有多少成就。不得已,還是靠祖產度日。
  • 為什么女作家幾乎都有一言難盡的母女關係?
    在張愛玲和母親的關係裡,錢,佔了很大的比重,幾乎是兩人關係從起點到終點的最重要因素。張愛玲在數篇散文和小說裡都提到這個話題。在少女時期,母親黃逸梵就從各種角度給了張愛玲相當理性的有關錢的理念,理性到近乎殘酷看世界。比如張愛玲遭到父親毒打、軟禁之後,母親私下傳話給她:「你仔細想想,跟父親,自然是有錢的;跟了我,可是一個錢都沒有,你要吃得了這個苦,沒有反悔的。」這是給張愛玲的最初警示。
  • 家族往事:她們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媽,從舊家族走出的新女性
    選自《煊赫舊家聲:張愛玲家族》,新星出版社授權轉載。我記得每天早上女傭把我抱到母親床上去,是銅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錦被上,跟著她不知所云地背誦唐詩。她才醒過來總是不甚快樂的,和我玩了許久才高興起來。女孩子便是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又名黃逸梵,男孩就是舅舅黃定柱。關於母親和舅舅的誕生,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有一段生動記述: 外祖父黃宗炎死後,姨太太在南京臨盆。沒有生育的大外祖母十分緊張——如果生個女的,黃家的香火豈不就斷了?我母親落地之後,大外祖母一聽是個女的,絕望得立時昏倒在地。傭僕一陣驚亂之中,卻聽產婆在屋裡說:「不要慌,裡頭還有一個!」
  • 胡蘭成與張愛玲—《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黃素瓊無法忍受張家這種壓迫窒息的環境,渴望自己的獨立和自由,於是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黃素瓊趁著機會和小姑張茂淵一起出了國,改名黃逸梵,遊歷歐洲,從此與張家無關,她就是她自己,這一年,黃素瓊二十八歲。不知道是如何壓抑的環境能讓一個母親放下自己的兩個孩子離別而去。只知道從此以後張愛玲只能和弟弟相依相伴獨自的打鬧玩耍一起長大。
  • 貌美如花的張愛玲和蘇青,都是大才女,為何最終都愛上了「漢奸」
    然而,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和母親黃逸梵的婚姻卻極為失敗。 他們一個是無所作為的遺老少爺,一個是接受新思想的新時代女性。兩人在三觀上的相悖,自然引發了無數爭吵。 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母親黃逸梵便拋下她和弟弟旅居世界各地。而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飽受父親和繼母的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