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沒有集中供暖的冬天,好難受。
它太不徹底,水氣沁人心肺,風不大但持續吹,關門穿棉襖也不暖和,就像有人一直用指甲刮黑板那樣不兇不燥地折磨。
何以過冬,唯有暴食。
沒有暖氣的祖輩早已把抗寒攻略寫在食譜裡。
北方人把大塊牛羊肉鮮切入鍋,巴渝人讓牛油和花椒在骨湯裡翻浪。
咱們湖北靠什麼過冬?
答案:吊鍋。
我常去南湖,總能在某個停車場的空地上找到一家神秘吊鍋店,比如雅園附近的正宗麻城吊鍋,幾個帳篷立在寒風裡,一群人圍在帳篷裡,穿一件秋衣吃吊鍋。
臘雞、臘鴨、臘肉,肉糕、魚丸、綠豆丸,山筍、洋芋、豆腐……這些湖北特產的山林美味齊聚在一口大鐵鍋裡煮,本來在炒鍋裡,它們終生難相遇。
炭火慢慢把湯煮得咕嚕咕嚕響,像一道神奇的融合魔法,食物煮越久越好,相互輔佐,直到每一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筍裡是臘肉煙燻味,魚糕裡有雞肉的油香。
吊鍋起源於湖北黃岡大別山區,武漢人能吃到它是享了周邊縣市的福。
前些年在武漢各刁角種草的吊鍋店,今年一家也沒找到,吊鍋店主似乎都有一個天賦技:遊牧。
好朋友曾在司門口的拆遷房吃過一家驚豔的羅田吊鍋,它每年搬家,朋友滿武漢找它,像尋寶,前兩年它在南湖書城路,最近朋友帶我去,它又不見了。
吊鍋店和烤全羊店很像,只做一季,老闆承受不了其他三季的押金,在武漢各個偏僻的拆遷區打遊擊。
南湖靜安路羅田吊鍋的老闆說,他在武漢做吊鍋8年,換了5次地方,麵包車裡放著十幾個吊鍋,隨時都能開業,今年疫情期間他回了老家,打算明年再來。
租了門面的吊鍋店在夏天都會變成燒烤店,賣一點油燜大蝦維持生計,所以許多吊鍋店的名字前或後,都會加個燒烤店名做前綴。
例如:羅田吊鍋·樂山燒烤王。聯名致富,各做半年,羅田人有大智慧。
搜索吊鍋,出現率最多的是羅田吊鍋和麻城吊鍋,看似兩個來自大別山脈的親兄弟,實則兩個流派暗中爭鬥。
「蔸子火,老米酒,除了神仙就是我。這就是說的我們羅田。 」我踏進常青五路的羅田吊鍋土菜館,老闆老沈在門口發煙迎接。
店很偏,但客滿,一個個鐵鍋用鐵鏈吊在天花板上,一桌桌人圍坐烤火取暖。
老沈43歲,九年前在武漢做吊鍋,他說他是羅田勝利吊鍋老闆的親戚,勝利吊鍋是羅田吊鍋界最出名的,縣政府把它當做城市名片。
魚糕肉糕,魚丸肉丸,蛋皮綠豆圓子,正宗的羅田吊鍋裡得有這些輔料,主材則以臘貨為主,雞、鴨、排骨,番茄、香菇作為點綴,蘿蔔、老豆腐打底。
好不好吃全靠食材,山貨要新鮮,臘肉一定要用去年的,不然不入味,差點意思。
其次看廚師的炒功,青菜大火爆炒,排骨小火慢燒,七成熟就要堆進鍋裡,等別的食材與之相互輔佐。
我去南湖尋那家驚豔的書城路羅田吊鍋無果,朋友讓我去兩公裡外的一家,我驚訝地發現,短短兩公裡,吊鍋店就有好幾家。
打開大眾點評,南湖的吊鍋有30多家(整個漢口就幾家)。問了幾個老闆,我才知道南湖有類似同鄉會的組織,比如金地格林小區,黃岡人集中在美茵區買房,羅田人集中在萊茵區,麻城人集中在旁邊的雅園。
倒不是吊鍋老闆都在武漢買了房,但他們來武漢會進一個老鄉群,租房一般從事業有成的老鄉手裡租。
房租好,吊鍋店開在老鄉扎堆的地方,也有人買帳,「不可能去漢口開店的,武漢人冬天頂多吃一回(吊鍋)。」一個麻城老闆說。但在麻城,街上都是吊鍋,人們可以天天吃。
雅園周邊,就是個小麻城。
「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我們麻城是這麼說的。」
羅田人想當神仙,麻城人想當皇帝。麻城同學推薦我去了南湖雅園邊的就這吊鍋,他說這是武漢最早的吊鍋店,老闆娘是他老鄉。
我進店開口就問,「你們離羅田近,是學他們做的吧?」
「你在說笑話吧?」老闆娘斜眼瞥我,她說吊鍋起源麻城,羅田吊鍋是近些年風靡的。
「我們麻城主打的旅遊特色太多了,杜鵑、菊花,羅田沒有,就只能宣傳吊鍋。」
麻城吊鍋和羅田吊鍋具體有那些不同呢?羅田吊鍋的擺放得像一座矮塔,八卦陣形,而麻城吊鍋則是食材層層堆起,形成一個金字塔。
上為羅田吊鍋,下為麻城吊鍋,圖片來自網絡。
但味道卻差不多,臘貨都來自大別山,鹽醃過後風乾,鹹味很濃,魚糕肉糕工藝也相似。
老闆娘說羅田和麻城挨得近,味道90%相似,在以前交通不便時有細微區別,比如麻城這邊的山脈不產筍,羅田吊鍋裡多些山筍清鮮。
但交通便利後,麻城吊鍋也有筍。
非要說麻城吊鍋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多了魚面。
武漢周邊的縣市都產魚面,但我還是最偏愛麻城的,一個個硬幣大小的卷,顏色像銅錢般暗沉,泡在鍋裡舊煮不化,入口筋道彈嫩,聽老闆娘說才知道,麻城魚面加了紅薯粉,魚也是用的脂肪不多的鰱子魚。
魚面入湯,魚肉的清鮮上多了腊味輔佐,簡直神來之筆。
武漢有吊鍋的餐館足足一千多家。麻城同學跟我說,武漢正宗好吃的吊鍋頂多十家。
怎麼才算正宗呢?
鍋一定要在天上吊著,一筷子進去搖搖晃晃;爐子裡一定要用木柴,至少是木炭,我經常吃到有點輕微缺氧的飄忽,狐假虎威地跟老闆喊,「啤酒,要冰的!」
這是外觀特質。
食材方面還真不好判斷,本就是一鍋山味亂燉,肉眼難辨,並且現在興起吃吊鍋的地方太多了,山區、湖區、鄉裡、城裡都有。
武漢人愛吃的紅燜牛羊肉和嘉魚的野藕煮豬骨吊起來燒,也算吊鍋。
P.S. 我們連續吃了半個月吊鍋,文末給你推薦幾家😏
除了大別山派系,武漢吊鍋還有嘉魚派和鄂西(恩施、宜昌)派。
在漢陽四新吃了一頓嘉魚吊鍋,是《舌尖上的中國》拍過的忘不了嘉魚吊鍋分店,麻城羅田吃山,嘉魚吃湖。
要追根溯源的話,嘉魚吊鍋來自漁民船上那一口被柴火燻得黝黑的鼎鍋,沒有肉糕、魚糕等輔料,也不適合加豆果(類似豆棍,大別山吊鍋必備),更像一道菜。
豆果,吸湯神器。
龍骨野藕吊鍋是特色,野藕是嘉魚特產,比家藕的藕節要細長,入口纖維感強,不適合爆炒,但配上當地的土豬脊骨在鍋裡久煮很適合。
肉化於湯底,野藕進味,每一口吮吸都是濃厚的脂味。店裡也有草魚吊鍋配魚面,但味道單一。
至於鄂西派系,我在武漢接連試了幾家都差強人意。
我去了好幾次宜昌五峯縣城,為的就是那一口燻肉吊鍋。和黃岡地區的腊味不同,鄂西的腊味是煙燻製成的,顏色黝黑沒看相,但口感確是肉香裡帶著果木的芬芳,而且不柴。
大概是武漢距離鄂西較遠,好些家「恩施吊鍋」都用黃岡的鹽醃風乾臘肉代替,一下子沒了靈魂,鍋裡的高山小土豆也換成了菜場土豆片,煮一會就化了。
煙燻排骨,圖片來自網絡
武漢有兩家改良過的鄂西派吊鍋。
一家在糧道街,店名就叫吊鍋,恩施煙燻臘排骨入湯,湯底煮成純白色。師傅是麻城人,一鍋燻肉湯里舖入了肉糕和豆果(類似豆腐泡),而不是洋芋+綠豆粉。
但味道很不錯,我甚至覺得,麻城吊鍋裡的臘貨就應該換成煙燻的。
一家在恩施街,店名土家吊鍋寨,老闆就是恩施人,燻肉自然正宗,鍋裡還有恩施特產的綠豆粉,軟中帶韌。
只不過湯裡加入了少量番茄、萵筍和大蒜,中和掉了些許煙燻味,但常去的武漢人說,這樣更符合口味。
吃吊鍋沒有毛肚非要15秒起鍋的匆忙,講究一個慢字。
為什麼非要用碳呢?就是方便慢慢煮。
鍋裡的菜大多是提前就燒熟的,點火不為加熱,是讓食材在鍋裡盡情纏綿。
鍋一上,幾筷子把肉吃完了,那這吊鍋反而不美味。
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既然湖北的冬天像把慢刀子割肉,那我乾脆炭火圍爐,慢慢吃,熱乎一整晚。
吊鍋上來不急著吃,一桌人先喝兩壺燒黃酒或老米酒,身子熱了,看著鐵鍋裡氣泡翻騰,人也就暖和了。
為啥不喝白酒?吃吊鍋要慢,上頭也要慢,糧道街吊鍋店的老闆娘今年把吊鍋換成了固定鍋,因為經常有喝白酒的客人,還沒吃一會,一筷子把鍋掀翻了。
P.S. 記得穿件好看的秋衣,吃吊鍋越吃越熱,食客經常脫到只剩內衣,我就見過一個光頭金鍊子大漢,脫掉皮夾克和毛衣,短袖上是個孫悟空,那真尷尬。
///
如果白天吃是為了更好地打工,但夜晚,特別是冬夜,吃是為了靈魂。
吃吊鍋也是一種強制社交的好辦法,不喊上四五個人,鍋是吃不完的。寒浸浸的冬天,圍著炭爐,烤火等待。
現在想來,最美好的反而是東西還沒吃到嘴時,聞到的那片臘肉醃香。
🥘
推薦的吊鍋店
土家吊鍋寨(恩施吊鍋)
營業時間:11:00-02:00
地址:青山區恩施街與工業二路交叉口
就這吊鍋(麻城吊鍋)
營業時間:09:00-14:00,16:30-21:30
地址:南湖大道46號
吊鍋(恩施食材做麻城吊鍋)
營業時間:16:00-02:00
地址:武昌區中華路楚才社區門口
羅田吊鍋土菜館(羅田吊鍋)
營業時間:16:30-23:00
地址:常青五路8號
忘不了嘉魚吊鍋(嘉魚吊鍋)
營業時間:17:00-02:00
地址:漢陽區芳草路紐賓凱
EDITOR 編輯
PHOTO 攝影
DESIGN 設計
說說你喜歡哪種吊鍋?
WECHAT 微信 hansxiaohua5
MICROBLOG 微博 @HANS漢聲小紅書 @HANS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