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的炫富往往都很低調,有些時候還真的需要點背景知識才能看得出來。
儘管全世界的皇室幾乎都已經退出政壇,王子和公主們也大多自食其力。但是2011年英格蘭那場王室大婚,還是調動了所有人心裡那點柔軟的童話情結。嫋嫋婷婷的新娘身著一件白色v領長袖婚紗,不見任何縫綴的珍珠鑽石。端莊美麗之餘,也讓我們這些被好萊塢寵出壞品味的觀眾們略有失望。不是說這件禮服是全世界最貴的婚紗麼,如果只是為面料和設計也未免太冤大頭。那它到底貴在哪裡?
答案是婚紗上面那些蕾絲。這種蕾絲工藝從傳統 Carrickmacross 蕾絲工藝上獲得靈感,根據設計要求加以創新。製造這件美麗婚服的皇家編織學院(Royal School of Needlework)發文說,裙子上的蕾絲片出自一張19世紀的織機,挑選好的花朵圖案首先被編織成一長條蕾絲,之後再把所有其他部分都剪掉,只留下圖案本身。然後把這片紋飾縫在另一片機器織成的襯網上,襯網上面依著蕾絲紋樣的輪廓覆以細棉布。這種三明治式的製作方式要求針腳精細,成品看不出縫製的痕跡,有時縫製的時候,還需要用針繼續在鏤空的圖案和襯網之間做出裝飾點綴。這樣的工作,機器完全派不上用場,只能全手工。蕾絲之所以迷倒無數女人,成為婚紗的不二選擇,也是因為這份精細手工,最合適寄託她們新婚時想要被鄭重對待的憧憬吧。
Carrickmacross
傳統蕾絲工藝
蕾絲也不是從開始就是精緻昂貴的代名詞。英語裡面Lace這個詞出現於13世紀,當時指的只是絲線編織而成的繩索。用它來形容我們現在所說的這種蕾絲,已經是1550年之後的事情了。據考證,最早的蕾絲出現在16世紀,地點大致是中歐或者南歐的某處修道院。至於那地方真正在哪是個複雜邏輯推理題,每個周邊國家都舉出足夠證據說明自己才是蕾絲的發源地,但它們裡面總有一個撒了謊。如同大多數費時費力非常不經濟的美麗之物,蕾絲在一開始只是修道院的修女們想出來裝飾祭壇的一簾花邊,它跟那些創造它的人一樣近乎與世隔絕,在鐘聲和沒藥香氣中寂寞地度過每一天。直到一百年或者兩百年之後,編織蕾絲才逐漸流傳到民間,並蓬勃發展成為專門的手工製造業。這時候的蕾絲製造工藝比起最開始修女們那種用剪刀剪出圖案用針線鎖邊的技法也大大改進,以當時最有名的威尼斯蕾絲為例,它再也不止局限於圍邊裝飾,而是真正把針線當做畫筆,注重紋樣的設計和整體性。編織圖案也更精細,甚至完全可以獨立於背景布料而存在。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針織蕾絲(needle lace)的發源。
如果我們選擇相信義大利歷史學家們的學術道德,那麼按照他們的說法,針織蕾絲從威尼斯啟程,一路北上傳播到義大利,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它以它的精緻細膩得到了來自皇室的青睞,17世紀的時尚教主——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摯愛威尼斯蕾絲。有了強大權力和經濟支持,蕾絲的織造脫離了日常用途,開始向著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的路子發展。成品蕾絲也逐漸超越自己的平凡出身和宗教氣質,融入更多藝術和設計的想法,躋身奢侈品行列。
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貴族男人們,身穿配蕾絲領子的鎧甲
說到路易十四這個人,真誠建議所有希望提高逼格的時尚圈人士都去閱讀一下跟他相關的歐洲史。他不光是有政治才能,此人因為個子矮小(據說只有1.54米,在中歐各國以人高馬大著稱的貴族圈裡這缺點不能忍),所以拼命想各種手段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時尚圈的規律是,沒有缺陷不成創造力,沒有某種病態情結不能大紅大紫,沒有錢一切免談。這位路易十四三者皆全,不引領潮流真會浪費了上帝苦心給他的技能點。於是他給自己設計出高跟鞋,對,歷史上第一雙高跟鞋是穿在男性腳上的,而且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男性專利;他創建了芭蕾舞的基本動作體系,還身體力行的跳了近二十年,直到發胖上不了舞臺;他引領的蕾絲時尚,讓那時候的蕾絲,絕不僅僅是女人的一段溫柔心事,而是男人們炫耀身份品味的一個標誌。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貴族圈,男人們流行穿著蕾絲裝飾的大翻領,風琴袖口或者飛鳥翅膀一樣誇張的圈領。對蕾絲的需求愈演愈烈,而當時法國還沒有自己的蕾絲織造工廠,想買只能去義大利或者比利時。千萬不要小瞧這些貴族男人的血拼能力,他們在國外購買蕾絲花的錢甚至驚動了路易十四的財務大臣,為了防止本國錢幣繼續外流,這位大臣不得已在諾曼第的阿朗松(Alençon)建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蕾絲織造工廠。一時的權宜之計,卻奠定了法國蕾絲流傳至今的輝煌名聲。直到現在,阿朗松蕾絲仍然在市場上花開不敗,憑著標誌性的雙股線交纏的六邊形網格和獨特的重鉤邊設計繼續展示自己的無窮魅力和不易親近。要知道這樣一段蕾絲全憑手工,即使是經過八年以上培訓的熟練織工,完成一平方釐米的編織也需要至少7個小時。這樣耗時費力的精細工作,可想而知,成品價格也一定高不可攀。
線軸蕾絲(bobbin lace)的編織方式示例
手工蕾絲裡面,除了威尼斯,阿朗松這樣的單股線針織蕾絲,還有另一種幾乎於同一時間出現的,用多股線編織的線軸蕾絲(bobbin lace)。這種蕾絲不僅可以藉助固定好設計圖案的編織枕來提高編織速度,還能讓多個編織工人合作製作同一段蕾絲,因此比起針織蕾絲來,同樣是手工蕾絲,線軸蕾絲就更有效率優勢,因此在16、17世紀也非常流行。
當然,就算線軸蕾絲再怎麼提高效率,人力終究趕不上機器。在法國大革命之前貴族的那段最輝煌的時期,他們對蕾絲這些手工藝術品的狂熱需求讓越來越多的女工投身這個行業,而繁重精細的長時間勞作又讓她們視力受損,甚至失明。只靠手工操作,蕾絲註定無法走入尋常百姓家。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給蕾絲織造業帶來了新的轉機。藉助紡織機器的發明和改進,機織蕾絲在一次次的技術革新中慢慢從粗糙變得精緻,能夠勝任更精細的圖案和更智能的操作。現在市面上能夠買到的蕾絲幾乎都是機器編織,而不減其美麗。手工蕾絲日漸式微,如今除了作為私人愛好和專門定製,全手工的蕾絲編織工廠已經無法維持經營。倒是作為民俗文化,不同地區特有的蕾絲編織圖樣和風格值得品味,已經有包括阿朗松蕾絲在內的多種蕾絲製作工藝被收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真正的美麗從來也不是脆弱易逝的。蕾絲這樣小女人味道十足的裝飾,也有它厚重的一本歷史值得書寫。生活的每一點美好細節,都經過了許多人在漫長時光裡的不斷努力前行,奔跑,才在某一天展開夢幻般雙翼,輕靈飛翔。文/慕容曉周
-
歡迎訂閱《優品》雜誌
【微信】Trading_UP
【微博】@優品雜誌
【網站】http://www.trading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