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編劇張慕瑤編導,漢中三秦劇社原創的大型秦腔現代戲《青青我心》,幾經打磨一路過關斬將,躋身陝西省第九屆藝術節展演劇目,於11月15日該劇在漢中紅星劇院傾情演出。其扶貧攻堅鮮明的主題,和詩情畫意唱詞唱腔,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觀眾的心。這是漢中城固民營劇社一次高水平的亮相演出,其情其景令人回味無窮。
鮮明的時代主題扣人心弦
該劇從一個扶貧第一書記的「扶貧心路」歷程,揭示和反映了當今中國正在開展的轟轟烈烈脫貧攻堅戰役這個大主題,觀眾在期待中觀看了第一書記是如何扶貧的。沈青青大學畢業正趕上扶貧攻堅戰打響,她在心藏一個小九九(即單位領導給許願脫貧回來可晉升職稱)的情況下報名參戰,被派駐李家村當了第一書記。此舉是中央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全國共下派第一書記20萬人,他們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到村之後,他們要過好三關:一是隨鄉入俗關。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能否與當地群眾融為一體這是第一關。戲中女主人公沈青青苗條高挑的身材,首先引起村裡人的評頭論足,尤其那條「破洞版」的牛仔褲,更是成了村民「戲弄」的焦點,她如何才能入鄉隨俗「接地氣」,真正融入到百姓中去,成為村民中的一員,這是第一書記要過的「第一關」;二是勞動關。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既是對駐村幹部的工作要求,同時也是對扶貧隊員生活本領的考驗。沈書記急於求成,她勞作的姿態,卻遭到了村民的「譏笑」,但她不怕笑話,虛心求教,終於學會了「鋤草種地」,成為像模像樣的莊稼人。三是寂寞關。她一人住在陳舊的村委會,「一張桌子一張床,頂棚老鼠吱吱響……」這與城市的車水馬龍霓虹閃爍成天壤之別,此時思鄉之情湧上心頭,恍恍乎人成了孤島上的一棵草……這是扶貧工作隊員下村駐隊生活的真實寫照,渡過這三關,你的心才能與百姓貼得更近,你才能理解為什麼要搞「精準扶貧」?《青青我心》用簡單的道具和燈光造出的雪景很好地表達了現實。渡過這三關,破繭成蝶之後的沈書記決心為貧困鄉村找到一條致富之路。她請來了省裡茶技專家老同學趙遲遠,經過考察把脈提出了更換茶樹老品種,組建經濟合作社這一「挖窮根」的致富之路。可天公不作美,冬日裡一場大雪將幼小的茶苗凍死了。這雪上加霜的打擊猶如五雷轟頂,讓剛剛蒙生於心頭的希望之火頃刻被「澆滅」。怎麼辦,怎麼辦?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她冒著鋪天蓋地的風雪進城設便宴招待高中老同學,欲向大家借錢以回村償還茶苗損失費。可當同學們得知她是借款用於扶貧時,頓時「大難來時各自飛」,大家以種種藉口敷衍推脫,甚至一走了之。在脫貧攻堅的戰鬥中,這種冷漠的人情世故無不令人心寒。沈書記籌款無措踉蹌而歸。而鄉親們卻以為她趁機跑掉而深深埋怨她時,村裡老支書說明了青青為大家籌款之事後,紛紛表示了自己的歉意。之後,當老同學遲遠為了新茶園發展帶來了錢款時,鄉親們更是感激涕零,沈書記沉入井底的心又被喚醒。此時,村民們回顧沈書記來村上的所作所為以及走東家串西家的關心問候,才覺得她是真心為大家,於是願意摒棄前嫌,支持沈書記重建茶園的信心,開始走向依靠內心動力脫貧致富的道路。這個因「精準扶貧」而誕生的「第一書記」是萬千扶貧工作隊員的縮影,她身上凝聚著的不僅是「第一書記」的光環,更是撲下身子一心幫民「挖窮根」的黨員幹部形象。正是他們下得去,住得住,能吃苦,心貼心,才贏得了老百姓的認同和擁護。
因此說,這個戲《青青我心》的主題是鮮明的,抓住了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到2020年全面解決貧困人口的絕對貧困問題!因此劇目產生了與觀眾(包括貧困戶)的內心共振,實現了座無虛席(在鄉村巡演也受到村民們的熱捧)的觀看效果。
演員用心的唱功很好地演繹了人物的內心活動,使「難聽」的秦腔煥發了生機
飾演沈書記的青年女演員李敏是新疆烏魯木齊人,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進修,主攻秦腔藝術。由於她痴迷戲曲,尤其擅長鑽研學習秦腔藝術,具有深厚的唱功,加之天生一副好嗓子,所以駕馭秦腔的能力遊刃有餘,唱腔具有吐字清楚,嗓音高亢清亮,婉轉明快的特質,對於這個角色對象處境的把握很貼切。她初到村裡時對眼前新環境的興奮,音樂旋律以快板為主,唱腔生動激躍,充分表露了主人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投入新崗位工作的滿腔熱情。加之演員輕快的動作和閃亮的眼神,一下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當她一個人獨處一室,渡過漫長夜晚來時,那孤單寂寞和思鄉的情愫包圍著她時,隨著音樂的慢板悽清曲調,她的唱腔就出現了舒緩的長調,動作也是慢節奏斷裂式的揪心之狀。演員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實現了與角色與觀眾的完美成功互動。
而二柱媽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她憨厚實在富有愛心,知道心疼人,當她面對沈書記來家訪時,二柱借酒發飈口無遮攔「罵」了人家,二柱媽的唱腔是低沉委婉痛惜的,而當她去村委會在沈書記住地,想代表二柱表達歉意時,她的唱腔又是惆悵怯弱的,前後所表現的卻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表達。演員恰到好處地演繹了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所處不同情景的內心世界。這種成功的表演,還有劇中人物村支書李建剛,村主任李大軍,以及唱詞不多的村民甲乙等等。正是戲中每一個角色惟妙惟肖的表演,才構成了整臺戲的完美無暇,贏得了觀眾此起彼伏的掌聲和發自內心的叫好聲。
燈光音響效果的設計配合與劇情相得益彰
該劇目不是古典秦腔戲的復排展演,而完全是一處現代情景戲,編劇和導演追求的不僅僅秦腔唱功的完美,同時還考慮到青年受眾的因素,儘可能做好舞美及音響燈光的烘託配合,使舞臺劇產生聽覺視覺的協同完美效果。樂池裡樂隊的現場伴奏,可以說是做到了一絲不苟,天衣無縫,緊密地配合了演員出場亮相,劇中劇情推進和演員的情緒、眼神、動作。弦索、笛管和打擊樂樂手對劇情及演員瞭然於心,因此動作嫻熟,調值貼切,助推了演員在舞臺上的成功表演。
同時,燈光冰霧的配合也恰到好處,渲染了舞臺氛圍,達到了準確造景扣人心弦。如茶苗遭遇大雪凍災,沈青青借錢無果那場戲,幽暗的燈光裡紛紛揚揚飄落的雪花,把沈書記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那種無措無奈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利用燈光造景手段的運用,提升了現代秦腔的可觀賞性,拉近了與劇情和劇中人物之間的距離。
另外,該戲最抓人的還有唱詞創作。整場戲的唱詞運用了詩歌的手法,從而提升了秦腔戲的藝術特色,比如第二場在二柱家的戲中,當二柱媽遞過飯來,沈青青接飯時,她看著二柱媽那雙變形長滿老繭的手,心裡好生酸楚,於是,她痛惜地唱道:「一雙長滿老繭的手/斑斑點點筋暴皮皺/多少艱辛曾在指間遊走/它好似針扎在我心頭……」;第三場青青宿舍戲中,夜幕降臨,一道閃電劃破寂靜的夜空,沈青青一人在住處,那雷聲、風聲、雨聲拍打著破窗。青青孑然一身抱著被子,蜷縮在床上,孤獨、驚恐無助,她唱道:「春雷陣陣大雨澆/狂風呼嘯似狼嚎/月兒悄悄去洗澡/星兒躲在半山腰」,這唱詞是多麼頗具詩意啊!最精彩的一段是二柱媽給青青縫補褲子那段戲她們二人的對唱。且看二柱媽大段唱詞最後幾句:兒子欠債娘來還/連夜上門來道歉/雞蛋水酒你不要/縫個褲子也多嫌/山裡人窮無貴重/唯有大腳粗針線」。說到這份上,沈青青還能怎樣?她接著對唱道:「止不住的熱淚掩不住的痛/山裡人雖窮心最誠/忍住酸楚讓嬸兒縫/縫到夜盡大天明/」。唱罷,接著有一句對白,她含淚地說:嬸兒,縫吧,你就給青青縫得結結實實的……,接下來,二柱媽又有四句感人肺腑的唱詞:「針兒短,線兒長/月兒灑淚映遠方/城裡娃娃山裡嬸兒/情暖春夜迎霞光」。這詩一般美妙的唱詞,不僅準確刻劃了人物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提升了這劇目的文學水準和藝術內涵,這是值得肯定的一種藝術探索,在第四場戲中,有一段叫絕的戲,就是全村村民聽從第一書記沈青青的意見,認可建新茶園後,有一段陝南民歌調的村民合唱唱詞:「青青水,青青山/青青茶園迷人眼/青青草,青青田/青春我心向藍天」這可謂全劇的主題曲,也是第一書記扶貧的嚮往,更是貧困山鄉李家村美好明天的寫照!這些唱詞,無疑是脫貧攻堅的一首首讚歌,經秦腔演唱,為詩歌插上了飛翔的翅膀。這也是《青青我心》獲得陝西省第九屆藝術節優秀展演劇目的成功之所在。
接地氣的編導,冒熱氣的表演,給每一個脫貧攻堅的「戰士」心靈裡都烙上的深深地印痕。在脫貧攻堅戰疫取得全勝的凱旋時刻,但願《青青我心》更多地走向大地,走向民眾,接受扶貧隊員和脫貧戶的檢閱,使之能夠走向更加寬闊的舞臺!期待「漢中三秦劇社」在梨園綻放出更絢爛的文藝之花……(伍宏賢)
責編:周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