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
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貓就是貓,不能是老虎。
排中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不是A就是B,不存在中間狀態。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豆腐變成臭豆腐中間,一定有一個臨界點,臨界點之前是豆腐,臨界點之後就是臭豆腐。
充足的理由律:被成為是因果原理,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世界上為什麼會有螞蟻,其實這個問題無法解釋,它就是有存在的理由。我想到了一個世界難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矛盾律:在同一個時刻,一個事物在某個方面不能即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比如說一片樹葉是綠色的,那就不能再說它是黃色的了。
邏輯學的這4個原理是不證自明的,同時它們也無法被證明。
2
我們得生活中充滿了灰色地帶,有些是不能被認清和確認出來的,有些是人為的灰色地帶。但大部分的事物還是清晰的。
負面只有在正面已知的情況下才能被稱為是負面。
很多人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河北女孩王心怡以707份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她家境不好,她從小到大學習中都很努力,她不能確定自己一定會上北大,但她努力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增加概率的資本,經過模糊混沌的時刻,光明總歸是到來了。
3
事出有因,原因又有哪幾種呢?舉個生活中的小例子,我和孩子一起做個漂亮的手工飛機。
動力因:我和孩子
目的因:為了玩耍
質料因:用彩色的摺紙疊的
形式因:做成了飛機的樣子
充足的理由律告訴我們,萬物都有它的根源。很多人會把解釋不了的事情稱之為幸運或是倒黴,就像當初諾基亞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就落敗了,不是偶然,是必然,因為公司沒有看到時代在變,人們的需求在變,本質上就是沒有看到變化,錯過了一系列轉變的機會導致的。
很多時候在尋找原因的路上並不順利,我們容易放棄,容易隨便做決定,其實本質上都是以為我們缺乏耐心和懶惰造成的。
4
在邏輯論述中,想要表達清楚一句話,就要用到一個方法,就是定義術語。
邏輯上定義術語分為兩個步驟:將定義的術語放進最相近的類別中;確定與同類中其它事物的不同特徵。
最有名的邏輯論述是亞里斯多德關於人的論述:人是理性的動物。首先將人放在動物這個大的類別中,其次再講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是理性的。
鴕鳥是不會飛的鳥類,水杯是能用來盛水的日用品,本子是能用來記筆記的學習用品......這些句子都是仿照亞里斯多德的論述仿寫的。
定義比較困難的術語練習:正義是一種社會美德,通過正義每個社會成員得到其所應得的一切。
狂躁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是在遇到事情時容易產生生氣抓狂的症狀的病。(這句時我自己仿寫的,也許可以更完美。)
5
一場論證,用來證明結論的一些列證據,必須都是直言命題,是可以經得起考證的,而不是主觀的判斷。最有效的論證,其結論都是直言命題,清楚明確地告訴我們事物的真相是什麼。
此時我的桌面上有一個保溫杯,我可以通過拍照片來證明這個命題。
世界上最紅的明星是孫燕姿,這就是一種我主觀的判斷了,實際上很難有一個定論。
普遍命題經常會被用到,成立普遍命題要有兩個條件:陳述的事物是真實地;適用於整個類別。熊貓是一種哺乳動物。
有兩種形式:全稱命題和特稱命題。所有的上海人都是中國人,這就是一種全稱命題。有些身上有紋身的人是運動員,這句是特稱命題,但這個特稱如果能準確點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