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年來,許多高校開設了批判性思維課程。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

提出「應用假說」

關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的關係,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邏輯學是一個成熟的學科,邏輯學課則是有針對性的專業課,而批判性思維只是一種教育理念。根據這種認識,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分屬不同範疇,邏輯學課當然不能更名為批判性思維。與之類似,正如愛真理是一種教育理念,大學的各個專業設置大體都要實現這一理念,但不能因此將任何專業課都更名為愛真理。還有觀點認為,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之間不存在範疇差異。邏輯思維素養可檢測、可量化,邏輯學課和批判性思維課的目標都是培養邏輯思維素養。前者注重專業知識,後者注重思維訓練;前者涵蓋全面的邏輯知識(比如命題邏輯、謂詞邏輯甚至模態邏輯),後者只部分覆蓋。按此思路,選邏輯學還是批判性思維,各取所需即可,比如,哲學專業可以教邏輯學課,而有些專業則可以教批判性思維。

簡言之,根據第一種聲音,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沒有任何重合;根據第二種聲音,邏輯學和批判性思維的內容有部分重合。前者將批判性思維完全排擠出邏輯學的範圍;後者則試圖為批判性思維尋求某種體面的課程地位——雖然邏輯知識的數量打了折扣,但批判性思維依然能夠與邏輯學達到同樣的目的,幫助學生獲得邏輯思維素養。

這裡提出一種不同的認識:批判性思維與邏輯學不是「完全不同」或「部分重合」的關係。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或者說,是日常應用當中的邏輯學。如同應用中的數學依然是數學一樣,批判性思維作為應用中的邏輯學,依然是邏輯學。這種認識可以被稱作關於批判性思維本性的應用假說,簡稱為「應用假說」。

邏輯學共同體對邏輯學有大體一致的認識:邏輯學是為了挑出好的論證,並回答挑出的那些好的論證為什麼是好的論證。比如,邏輯學不但告訴我們肯定前件式是一種前提能夠保證結論為真的「好的」論證模式,還會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真值表方法)證明其為何能夠如此。再比如,邏輯學不但告訴我們貝葉斯定理成立,還要通過概率演算的基本法則一步步推出貝葉斯定理。演繹論證的「好」在於前提保證結論;歸納論證的「好」在於前提對結論提供強支持。演繹論證分屬演繹邏輯;歸納論證分屬歸納邏輯。簡言之,在邏輯學中,學習者不但要學會好的論證,還要學會好的論證的判定機制。

在批判性思維的教材中,較少出現「好的」論證的判定機制相關內容。這並不奇怪——批判性思維本就是邏輯的應用,應用一個原理,並不必須知道為何這個原理是對的。提供判定機制是純粹邏輯學家的責任。

 回應質疑

針對「應用假說」,有些人可能會提出一些質疑。這裡嘗試對一些可能的質疑進行回應。

質疑一:為何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學的應用(或者說應用當中的邏輯學)?

回答:邏輯學知識是普遍有效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則主要基於日常語境,並且批判性思維明確需要邏輯知識。因此,自然而然會形成「應用假說」。此外,很多批判性思維課程的設立,以培養邏輯思維素養為目的。

質疑二:有的邏輯知識是沒用的,更不會用在批判性思維中,比如「人都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這怎麼解釋?

回答:如果一個人很好奇蘇格拉底是不是會死的,那麼,他人當然可以用以上論證來回答他。因此,這是有用的。退一步講,假設沒有人進行這樣的懷疑,也依然會認為該論證是有用的。設想一個人說「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為了更好地理解說話者,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尋找隱含假設,一個不差的選項就是「所有人都是會死的」。其根據的就是:上述論證是一個演繹論證。

質疑三:批判性思維中的很多內容看似同邏輯沒什麼關係,這如何解釋?

回答:其中是有關係的,只是需要去發現和說明。以圖爾敏模型為例,圖爾敏模型是發展論證的重要工具,在批判性思維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和「斷言」之間的直線表示的是邏輯上的支持關係,換言之,就是論證線。其中,加進來「保證」,是因為「根據」和「保證」一起對「斷言」的支持度更高。而有時還要考慮「辯駁」,是因為這種支持不是百分之百的支持,為使其達到百分之百或接近百分之百,我們考慮「辯駁」,然後對「斷言」進行「限定」(至於「支撐」和「確證」就更為明顯了,那是針對「根據」和「支撐」的子理由)。經過這樣的系列操作,論證完善了,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基於「根據」相信「斷言」。完善後的論證,還可以用常規的論證形式進行重述。這裡使用的是不同強度的論證,當然和邏輯學有關。再比如,若樣本數量足夠大,隨機取樣,樣本均勻,則統計歸納論證更為合理。這是歸納邏輯的結果。

質疑四:有些邏輯內容看起來無論如何不可能進入批判性思維中,比如,「A所以A」。這是個演繹論證,但是,批判性思維中不可能用到。若如此,便不能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學的應用。

回答:「A所以A」的前提能夠百分百支持結論,因此,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論證。而在日常語境中,常常有這樣一個預設:我們需要一個非循環的論證,希望能夠通過其他的信息來解釋為何A。邏輯學告訴我們「A所以A」是演繹的,但這並不符合日常語境的要求,因為還有非循環這樣一個條件。此外,這裡也用到了邏輯語義學中的一個要求,即同一個符號的意義是單一的,如此才能說「A所以A」是循環的。因此,這個特殊的論證並不能說明批判性思維不是邏輯學的應用,其特殊性恰恰是邏輯學應用的一個結果。

這場爭論的實質歸根結底還是如何教好邏輯學的問題。批判性思維課程正受到越來越多師生甚至大學校長的青睞,認清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的關係,是這一現象成為一件好事的前提。批判性思維課教師應當清楚,批判性思維只是應用層面的邏輯學。沒有邏輯學,便談不上應用,批判性思維也就無從談起。批判性思維課教師應學好邏輯學,儘量多了解邏輯知識(比如至少把握一種系統的判定機制)。這樣,教師在批判性思維課程中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素養。

(本文系華中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哲學本科專業建設方案和實踐探索」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徐敏

精彩推薦: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全面培養我國普通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維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批判性思維培育的演繹邏輯之根
    自邏輯學創生以來,關於其研究畛域一直有廣泛的爭論。但爭辯各方也存在一個持久的「共識」,即「推理」是邏輯學研究的核心對象。邏輯學對推理的研究,乃基於人類思維的「反思」本性。正如當代認知科學所充分揭示,「會推理」並非人類的獨有屬性,而是人與許多高等動物的共性。人之區別於其他高等動物的,乃是人可以對推理做出「反思」,即思考什麼樣的推理是正確的,可以推出的;什麼樣的推理是錯誤的,不能推出的。
  • 邏輯學概論(一)什麼是邏輯學?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推理」,是用來區分正確的推理與不正確的推理的方法和原理。正確的推理往往有著許多客觀的標準,如果不了解這些標準,也就無法運用它們。邏輯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些標準,去表述這些標準,並且去研究這些標準的基本原理。
  • 2021年考研英語作文預測(批判性思維與盲從話題)
    2021年考研英語作文預測(批判性思維與盲從話題)備註:來源猴哥英語,轉載請註明出處分析:創新是重要的話題,在2020年12創新與之相關的是批判性思維,後者有利於後者,前者可以說是後者的體現,所以批判性思維更重要。如何寫這篇文章,角度可以不同,你可以寫批判性思維的表現,也可以寫其好處與做法,但是不能同時都寫,因為文章篇幅限制,不能面面俱到。無論選擇哪一種,要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同時想說的是,這個話題可以衍生很多子話題,例如謠言與謊言、理性分析以、網絡辨別、自主學習與獨立學習等。
  • 「有人說我小氣鬼」,提升批判性思維,需教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學會去區分事實與觀點,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看到「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時,首先我們看到了「批判」二字,這種思維就是要對一切事物都保持以懷疑的眼光,並對其進行抨擊?
  • 對談英國作家Kate Williams:英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水平也並不均衡
    為了幫助讀者更了解如何在大學階段使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和研究,外灘君專訪了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英國作家Kate Williams,談一談使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策略。同時,她還為家長們錄製了課程,教授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讓孩子從小擁有高級思維模式。最近幾年,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個詞彙在中國的教育圈內被提及的越來越多,人們也逐漸開始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
  • 人人都該懂的批判性思維:塑造你的邏輯思考力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當反覆琢磨自己和他人思考的邏輯,也就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人們有時認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者就是那些愛批評他人的人,特別是那些不墨守成規的團體,或是一些標榜自己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主流思考者團隊。這些人或許具有批判性思維,也可能只是隨口一說,這取決於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批判性。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用正確的邏輯思考事情。
  • 用批判性思維看是真的麼
    近年,「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關鍵詞之一,大學外語專業中也頻繁提及。但是外語教育何以談批判性思維?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尚不夠深入。 何謂批判性思維?
  • 於漪: 現在的老師不缺教學技巧,而缺思想與批判性思維
    ▎少歸納,缺推理,阻礙思維品質的提高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研究,要放在如何提升中小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這個大背景下來考慮。  我想,我們在教育領域提倡批判性思維,主要是讓孩子能夠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具備這樣一種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思維中最高級也是最核心的能力,一定要把它擺在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領域來考慮。  我們往往是二元,沒有一元,也沒有多元。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那種多元的思維就沒有了。
  • 跟著真人版鋼鐵俠&第一富豪學習批判性思維的正確養成方式
    我們老說批判性思維有多麼多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如何的去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但是大多數都太過空泛,看完了以後似懂非懂,但還是不太清楚應該如何實打實的去培養批判性思維,以及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批判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運用理性分析思考,不在乎你思考的有多深入,而是思考的有多好。它可以同步激發我們的求知慾,讓這種對事物的好奇持續一生,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但這種寶藏能力的培養除了大量的練習以外,能夠有持續的動力去成長也很重要,還需要坦誠面對殘酷的現實。
  • 楊祖陶: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眾所周知,正是黑格爾把在近代早期哲學那裡聲名狼籍,被目為玩弄騙人假相把戲的辯證法改造成為一門具有嚴整的規律和範疇的關於思維、存在和認識的辯證發展規律的學說,一種與對象一致的客觀的認識方法和思維方法。我不停地問自己,那麼,黑格爾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關鍵何在呢?我以為,這就是他把邏輯學、存在論、認識論和辯證法四者統一起來,使之成為一門科學。
  • 楊祖陶丨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這樣,我在賀麟先生引導下學習邏輯學時,也就特別注意其中的辯證法思想。眾所周知,正是黑格爾把在近代早期哲學那裡聲名狼籍,被目為玩弄騙人假相把戲的辯證法改造成為一門具有嚴整的規律和範疇的關於思維、存在和認識的辯證發展規律的學說,一種與對象一致的客觀的認識方法和思維方法。我不停地問自己,那麼,黑格爾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關鍵何在呢?
  • 為什麼我們必須學點邏輯學?
    第一章,學習邏輯學的思想準備。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邏輯的思考者需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章,邏輯學的基本原理,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講邏輯學的語言——論證,「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第四章,非邏輯思維的根源,探討導致非邏輯思考的態度及思維模式。第五章,非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圍繞「謬誤—非邏輯思考」的細節展開。
  • 心學邏輯: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正心誠意的思維開端
    傳承文化不是複印傳統,而是要將思維放在當代的語境下。邏輯學就可以將思維的過程分析出來說給他人知,從正心誠意做起,先從「概念」說起。首先說概念,比如邏輯,本文這裡的邏輯的概念不同於形式邏輯學、普通邏輯的概念,但是用明確的定義,又會讓人的思維被框定,不定義概念又無法進行交流,是不同的概念產生不同的推理結果,事實在這些每個人都懂,但真正到使用時就常常出錯。
  • 批判性思維(第十章)讀書筆記——it外包服務
    這是一章講述的是非演繹推理的批判性思維,說實在的,這一章我看起來非常的吃力,能夠對謝木丁的文章進行再次的解讀,也加深了我對這章的進一步理解,非演繹推理不是用於證明結論的,而是且來支持這個結論的,往往很多人關注的是論據的結果,並不關注這個論據的過程正確與否,如謝木丁舉的例子,如果X是Y,Y是Z,
  • 《簡單的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
  • 香港大學Critical Analysis批判性分析寫作·三大誤區拆解
    一、批判性分析寫作不等同於描述性寫作批判性分析寫作在提出一種論點或觀點時,需得到論證、例證、引用文獻的支持,即考慮證據以得出充分論證的結論。二、批判性寫作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在探討批判性寫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創造性思維的主導,就缺少了內容原料,使文章缺乏論述主題。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這兩個看似不同的東西,在真正的創作中缺一不可。先給大家講一個「阿基米德定律誕生」的故事。
  • 跟我學邏輯3:排中律,邏輯學的第二個基本原理
    我們先來回顧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四個,分別是: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今天金算珠學習了第二個原理——排中律。排中律,白話說就是對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只能有一個狀態,要麼「是」,要麼「非」,不會存在中間狀態的。
  • 數學中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聯繫與區別
    根據思維活動憑藉物的不同,可將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抽象思維以詞為中介來反映現實,是藉助於語詞符號來思考的,是一種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的思維。抽象思維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類型,具有普遍性、間接性和超脫性的特點。它是一種思維活動,提取事物最基本的特徵,形成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