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同時有兩個閨蜜讓我幫忙帶一下孩子,本身就喜歡孩子再加上兩個孩子都還比較乖巧而且還是在周末,想著本來也沒什麼事做於是就應了下來。兩個閨蜜家的孩子年齡差不多,都在4、5歲,一個叫蘇蘇另一個叫天天。
兩個孩子送過來後馬上就玩到了一起,就在我給他們準備水果的時候,其中蘇蘇紅著眼睛跑過來「告狀」說:「阿姨,天天說我小氣鬼,我不是小氣鬼。」見此情況立馬對蘇蘇說:「蘇蘇,天天說你是小氣鬼那只是天天的一個想法,你要學會用事實證明你不是小氣鬼,去和天天一起分享玩具好嗎?」
教會孩子去對「事實」和「觀點」進行區分,在國內的學校中似乎並沒有此類的課程,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是從孩子一年級開始,老師就已經對孩子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引導。學會去區分事實與觀點,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看到「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時,首先我們看到了「批判」二字,這種思維就是要對一切事物都保持以懷疑的眼光,並對其進行抨擊?
首先是「批判性(critical)」而不是「批判(criticism)」前者所指的是申辯、思辨式的,具有建設性的評判;
而後者則是對事物世界予以否定,兩者存在有本質上的差別。所以,批判性思維不是要對事物一味地去進行批判抨擊,更多的是要通過對事實的客觀分析,並以此來形成更好的決策以及判斷。
批判性思維除了是一種能力之外,它更是一種思維習慣或思維心態,被稱之為心智模式,所以批判性思維也是人們的一種價值取向,它能夠引導人們去有意識的將思維「禁區」打破,從思維「誤區」中走出來並對思維「盲區」進行探索。
例如,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很多人都會對某些事進行跟風評論,不明原由的對當事人進行謾罵,這正是缺少有思辨能力而導致。作為成年人都是如此,更何況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呢?由此可見,從小去培養孩子區分「事實與觀點」,加強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有多重要。
家長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這一能力?
》教會孩子對事實和觀點進行區分(基礎)
事實:指的是能夠被反覆證明的。關鍵詞有:日期、數字、歷史事件、科學概念等。
觀點:指的是人們對於事件的感受或想法。關鍵詞有:喜歡、我認為、我覺得、我相信等。
例如,對於麵包而言,其事實在於:麵包可以充飢;麵粉是主要原料;製作麵包時可以加入雞蛋、牛奶。而有關於麵包的觀點則是:麵包加上奶油才更好吃;吃麵包一定要配上牛奶。
對於汽水而言,其事實在於:汽水是一種碳酸飲料;會分解出大量的氣體;長期飲用會導致鈣的流失。而觀點在於:汽水比果汁更好喝;汽水和油炸食品更配。
》讓孩子學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並知道即使是在陳述事實,其中也會帶有觀點與偏見
不盲目跟風、有自己的主見的表達,是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的外在表現,在孩子們學會去對觀點和事實進行區分後,接下來我們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去運用批判性思維,來講自己的觀點勇敢的表達出來。
此外還要讓孩子們知道,很多時候在對事實講述的過程中,也很可能會帶有個人的偏見及看法,這是由於講述的人不同,其對內容的側重點會有偏差,因此對接收者所產生的影響也會不同。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同一件事由兩個人講述,但是我們聽過之後的感受會完全不同。
正如馬克安東尼在《沉思錄》中說:「我們所聽到的不過只是一個觀點,而非事實,我們所看到的不過只是一個視角,而非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能夠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的機會,比如在陪孩子閱讀時,在讀完之後對孩子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在孩子看動畫片結束後,對孩子提出有關於動畫內容的一些問題;比如在平時聽到了他人的對話、他人的某些行為,讓孩子對此提出他自己的觀點,並對觀點與事實進行區分。
平時的生活中,似乎「誤會」總是伴隨我們左右,由此也產生了各種「互撕」的現場,很多人都會因為對方觀點、看法和自己有出入而產生不愉快,作為家長的我們,學會培養出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