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曄 發布時間: 2017-12-20 12:36
作者:黃曄 發布時間: 2017-12-20 12:36
在英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運用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從課題研究到寫作論文,批判性思維運用的成效直接影響學生的課業成績。為了幫助讀者更了解如何在大學階段使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學習和研究,外灘君專訪了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英國作家Kate Williams,談一談使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策略。同時,她還為家長們錄製了課程,教授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讓孩子從小擁有高級思維模式。
最近幾年,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這個詞彙在中國的教育圈內被提及的越來越多,人們也逐漸開始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大家或許不知道,在英國,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運用在教育領域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高等教育中,從做研究到寫論文,批判性思維的影響力無處不在。
為此,外灘君特別採訪了英國作家Kate Williams,她根據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撰寫了一本旨在幫助大學生在整段學業生涯中運用批判性思維的工具書——《Getting Critical》,在英國獲得了學校、教授和學生的廣泛好評。
外灘君和Kate的對話在一個溫暖和煦的下午展開。陽光灑進房間,映的Kate脖頸上的彩色項鍊熠熠生輝,正如她的眼睛一般閃亮。
由麥克米倫出版社出版的《Getting Critical》談到寫作這本《Getting Critical》的初衷時,Kate十分感慨:「2007年,我產生了寫作關於指導學生系列叢書的想法。當時,我在牛津布魯克斯做教學,有很多學生詢問,怎麼做才能擁有批判性思維?這些持續不斷的詢問引發了我的思考。這樣的情況說明有很多學生還不知道通過怎樣的路徑運用批判性思維。如果我一個個學生去指導的話,每個學生講半個小時,大概要花50年!另一個辦法就是我寫一本書,把我認為學生應該知道的寫進書中,這樣大概可以更加高效更加廣泛地指導他們。」
有意思的是,一開始有出版商覺得這樣的書恐怕不會受到青睞。但是Kate十分堅信自己所寫的正是學生們需要的。她長年工作在教育領域的一線,非常清楚學生們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困惑,需要什麼。
而事實證明Kate並不是狂妄自大,書籍經由麥克米倫出版社出版,一上市便好評如潮。學生們互相介紹去書店購買這本書,教授們也對此書青睞有加,甚至要求學校去訂購這本書,以便學生們能明白學習和研究時真正重要的思維模式。
在外灘君的印象中,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批判性思維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應該是已經比較普及了。但是Kate卻給出了一個意外的答案——英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水平也並不均衡。
據Kate介紹,較為優秀的學校培養的學生會在批判性思維的學習和應用能力上更加突出,同時,這種思維能力反過來也會促進學生更加優秀。但一般學校的學生則在這方面有所差距。她認為,如果教育不努力彌合兩者之間的鴻溝,那麼這條鴻溝會越來越深——而這是不公平的。因此,她在書中告訴學生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才會讓自己得到更優秀的成績。就像遊戲,需要先知道規則。
在談及中國學生時,Kate非常坦率。她眼中的中國學生,特別聰明,本身也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但是中國學生有兩件事情會使得他們處於不利的位置:
中國學生不熱衷參加討論。他們喜歡和自己人討論,但是和其他學生不會。任何學術性的問題從不討論,和自己小組的人在一起才會比較舒服。而這會導致思想和學術的封閉性。
中國學生不擅長社交。因為喜歡待在舒服的小圈子裡,結果是喪失了很多開闊社交網絡的機會。對自己的事業和工作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這場採訪中,Kate重點介紹和解釋了在大學學習中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以下是對話摘要。
W=外灘教育
K=Kate Williams
W: 您認為批判性思維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K:最重要的就是不停詢問。要有一個永遠帶著疑問的態度,要有好奇心。此外,其他研究者做同樣的課題時,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你應該明白的是,每個人在做課題的時候,都是先從提問開始的。如果你研究的對象跟你探討一個問題,有爭議就會產生兩種結果。重要的不是哪個結果是正確的,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研究結果,去回答你自己的問題。
所有的事情都不止有一種解法,比如拼圖丟失一塊,你應該想怎麼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有一些比較理想化的結論,也有現實化的結論,而事實上是需要用到什麼樣的結論。
W:在真正開始寫作論文之前,是否應該讀很多文章,那麼如何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
K:首先,在真正開始寫作論文之前,你必須想清楚一件事:你在論文中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我喜歡一些論文的題目是問題,因為如果是一個問題就會提前去預知我要的答案是什麼。但大多時候不是這樣,一般都是評估或分析類,但歸根究底還是一個問題。
你需要記住每篇論文就是一個問題。你要知道我們討論的課題是什麼,專注於提煉出你實際需要的東西,不能籠統大概,必須是非常明確地知道需要的東西。分析後,你會發現哪些材料是你要閱讀的。
現在,你列出了一些書單,這些是重點讀物,一般的老師會告訴你,哪些是必讀的。其實閱讀量不大,且也並不難。當你完成後,你就可以使用大量資料庫,上網去找附加的書籍,作為你自己的研究,增加你的閱讀量會給你帶來好處。
不過在正式閱讀前,你需要去了解怎麼樣去閱讀:
第一,首先仔細研究你要讀什麼。
第二,你要讀所有教授和老師推薦的部分。
真正閱讀時,要研究作者是誰,研究摘要,這樣就知道大概要讀多少。讀摘要是非常聰明的做法。當你看完摘要發現不是你要的,你就直接可以換下一本了。實際上非常節約時間。
你要永遠認為你自己是個「魚鉤」,而不是「海綿」。你需要直接勾到你需要的東西來回答你自己的問題。即便你找到了適用你的文章,你仍然要問自己,這篇文章到底能幫助我什麼,該怎樣去使用它,這些問題會幫助你搞明白閱讀的目的。
找到哪些書要讀和哪些書不需要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需要讀的書我先不管中間寫什麼,直接看結論,這樣你就可以了解到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讀完結論讀前面的摘要,如果你開始不讀摘要,你也可以看圖表、照片、解釋等等,你就會更加理解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麼。這是一種非常快的方法,十分節約時間。
W:那如果有些重要的部分隱藏在中間部分呢?需要逐字逐句地去讀麼?
K:我從不這樣做。除非一些文學作品,比如莎士比亞的文字,值得我們去逐字研究。逐字逐句讀的時候,如你有不認識的字去查閱字典了,其實對你整體理解並沒有幫助,因為你會「斷片」,你這樣就只注意到不認識的字,而不是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如果按剛才我們講到的順序:結論——開始摘要——段首語的重點——中間的圖表、圖片,如果你遇到你需要延伸閱讀的,然後對這部分進行逐字逐句的閱讀是沒有問題的。
有關你提到的隱藏,還是需要你根據自己的問題,跟著作者的思想脈絡去走。按照作者的方向,要去哪裡,怎麼去那裡。作為學生自己,你可以用一個有爭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如果你完成了閱讀,你覺得有趣,那麼這個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任何有爭議的地方,都會有不同結論出現。作為一個研究者,你要使用你所學到的東西,綜合不同結果,用不同觀點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實際上是非常高等的思想水平。
W:當今社會不僅僅是靠書籍,文章,也依賴網上調查與研究。在網上有海量的信息,但可能大量信息都是沒價值的,面臨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東西?
K:《Getting Critical》這本書中專門講到了這個問題。大部分人的順序是:為什麼在這,誰做了這些事情?我反而認為你應該換個順序,比如應該是誰做了這個網站,通過大概瀏覽,就可以有所了解。
然而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是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可能知道誰會寫這些文章在網上,但是我還是以我的問題為主,如果我的問題不能得以回答,還不如不要浪費時間。
回到剛才,我們思考是誰做了這個網站,然後要思考為什麼它會在這?這兩個問題是相互聯繫的。如果你不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我的建議是放棄,然後重新開始。我會從誰,然後到為什麼去考慮。
如果你做的研究是兒童教育的方法,那你應該去找那個領域教育學科的東西。這些在學術類雜誌或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都是經過檢驗的,是值得被相信的(因為至少兩人以上審查),多數這類研究結果你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之所以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真的很想知道問題的答案。
其他一些領域,比如科學影像,回到歷史畫面就非常可靠了。如果是技術類的,必須知道時限,技術的新與舊很關鍵。方法還是取決於你的研究課題本身。
W:我們剛才討論了如何提問,如何去搜集信息等等,那麼現在是否可以討論下具體的步驟,怎麼開展批判性思維的寫作呢?
K:首先,要先做好計劃。你需要明確到底要寫什麼,然後才是怎樣去寫。還是要先著重於問題上,和題目相關聯的問題。另外,一些細節的方面比如需要多長時間,多少字,上交時限等。這些都是計劃的一部分。
接下來要開始研究分析問題,計劃可能的答案。列出需要閱讀的部分,然後開始閱讀,要記得帶著明確的方向和想法。通過有組織的論證過程,得出論文結論。
比如,關於紙杯將來是否會繼續存在,是通過將紙杯和塑料杯、瓶子等做出對比,進行論證得出的。這個論證的過程很重要,結論則回答了自己的問題。
這些步驟總結起來就是:計劃、研究、組織和結論。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作者 、編輯黃曄,原標題為《你覺得寫論文很頭疼,很可能是因為從來沒學過批判性思維》。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外灘教育;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