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有三隻最著名的熊:帕丁頓熊、泰迪熊和維尼熊。
其中《帕丁頓熊》是一個溫暖了半個世紀的童話,後被重新演繹成一個有智慧的真人動畫片,也是成功的倫敦形象宣傳片。帕丁頓熊的原型是秘魯的「眼鏡熊」(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也叫做「安迪斯熊」,是英國作家麥可·邦德所創造。
當然帕丁頓熊不僅僅是珍稀動物,《帕丁頓熊》這部電影還濃縮了英國倫敦的景觀和人文介紹。作為一部兒童電影,它不僅製作精良用心,還能看出許多深度……英國導演保羅·金執導拍攝的《帕丁頓熊》是一部製作精良、內涵豐富的「合家歡」電影,即適合成人陪同兒童共同觀看的影片,為同時顧及成人和兒童的觀賞需求,影片中呈現兩種敘述視角,即成人視角和兒童視角。
《帕丁頓熊》僅第一部就以5500萬美元的成本,收回了2.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2017年12月,《帕丁頓熊2》開始在中國上映,再度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最終收穫2.06億票房。
這畢竟是一部兒童電影,受眾群多為兒童,所以影片中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電影中毛茸茸的可愛小熊帕丁頓其實就是一個初涉人世的天真兒童,在成人世界裡跌跌撞撞地學習各種規則、秩序,最終被成人社會所接納。
原著《一隻叫帕丁頓的熊》由麥可·邦德創作。
作家的靈感來源是在1956年12月24日路過倫敦帕丁頓車站附近的一家商店,他看見貨架上僅剩一隻玩具熊。當時覺得這孤單的熊非常可憐,於是他就買下來了,並作為送給妻子的禮物。因為過於關注這隻熊,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後來他又看見新聞紀錄片中,很多孩子因為戰爭而離開了倫敦,這些孩子在車站時都會在脖子上掛一個牌子,行李箱上也會放一些物品。
邦德就將這個形象應用到帕丁頓熊身上,帕丁頓熊身穿連帽厚呢大衣,頭頂舊帽子,腳穿威靈頓長筒靴,旁邊帶一舊皮箱,箱裡面裝他認為最重要的物品。
本來他筆下的帕丁頓熊是來自非洲,無奈非洲沒有熊,最後作者改成了秘魯,那裡正是眼鏡熊的棲息地,在導演的兩部電影中,也忠於原文,將帕丁頓熊的生活空間從秘魯的叢林跨度到英國倫敦兩個地方,小熊的身世,電影並沒有過多的介紹,甚至他之前的名字,原生家庭怎麼樣都是一個謎,非常的神秘。
在來到倫敦之後,從原始森林到文明社會的轉變之前,他只是從撫養他的叔叔、嬸嬸那裡間接學習了一點成人世界裡的規矩,當然也有他自己的理解,不過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紙上談兵,所以當他步入社會後,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脫節必定會讓他碰壁,產生種種不適應和不被成人社會所接納的沮喪,這就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
帕丁頓熊的脖子上一直掛著「請求收養」的牌子,他默默的坐在失物招領處,預示著一個剛剛進入社會的兒童急切地渴望被成人社會接納,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帕丁頓熊依照學習來的經驗向人們打招呼、脫帽致敬,但成人世界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熱情,他體會到的只有冷漠和匆匆而過的無視……
電影以一個俯拍鏡頭——矮小的、被擠得跌跌撞撞的帕丁頓,擁擠的、腳步匆忙的人群——來凸顯他的孤獨和弱小……
到倫敦以後,繁華的倫敦城,鋼索塔橋、大笨鐘、雙層紅色巴士和黑色老式計程車都讓帕丁頓熊覺得自己很渺小,這種心情就像移民一樣,陌生而未知的地方,會讓他的心理產生恐懼感,但是嚮往大城市的生活又不得不走進一個陌生的世界。
但是他也一直記得嬸嬸說過的話:假設你善待他人,世界則會變得更好。
因此在倫敦,帕丁頓熊也是盡最大的努力找尋家的感覺,幸運的是新家很喜歡他,還給了他帕丁頓這個名字,新的家庭,新的生活,導致小熊身份的改變,也是成長的過程。從《帕丁頓熊》到《帕丁頓熊2》,貫穿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就是小熊如何成功地融入到布朗先生的家庭中。
不過在《帕丁頓熊》中這一線索主要集中在「想要有個家」,而在《帕丁頓2》中則體現在「相愛一家人」。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就是拍攝給兒童看的,但大部分成年人看過之後也會從中感受到一些道理,甚至會有衝動也想要養一隻小熊。
社會文化對小熊的改變,從賦予他名字開始,在神秘的叢林,小熊有自己的名字,那是野性的代表,在進入現代文明之後,他有了「帕丁頓」這個名字,意味著他告別了自己野性歷史,姓名是一個人的符號標誌。
最後小熊和布朗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對小熊從排斥到真心接納的布朗先生說:「每個家庭都應該有隻熊」,最終被成人社會接納的帕丁頓感嘆:「這就是家。」
電影中的景色剪輯在一起,簡直就是一部倫敦的城市宣傳片。
一棟棟英倫式的房子、英式裝潢,方方面面,到處都是英倫風,一家人的穿著也非常英倫,你所能想像到的一切都象徵著倫敦。英式文化,並不僅僅體現在大本鐘、聖保羅大教堂、特拉法加廣場,以及紅色的電話亭和雙層巴士等元素上,也在人物亦莊亦諧,對傳統既充滿肯定,又不乏自我嘲弄的言行舉止上。
在電影中,英國人保守、守舊,努力維持現狀的心態顯而易見。
英國人不會承認他們缺乏美與藝術,雖然他們經常會被嘲笑,與其說這是一部旅遊宣傳片,不如說這是對於今天城市的一個合理的詮釋,小熊來到城市,發現人們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優雅有禮貌,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總是覺得自己和身邊的環境格格不入,影片沒有生硬的表現出這一點,只是潛移默化的傳遞, 這其實不只是一隻熊的心理,而是折射出一個外鄉人的心理。
這種心理包含兩個對立面,一個是出於單純和無知者無畏的勇敢,另一個是孤獨帶來的自卑。我們還能從這個外鄉人身上看到執著,堅強和善良。
這種人與人的隔閡是可以消除的,同家庭走向和諧、愛克服一切困難。
同樣是打造熊形象,相對於美國的《泰迪熊》系列,韓國的《倒黴熊》系列,乃至中國的《熊出沒》系列,《帕丁頓熊》與本國文化的捆綁,在價值觀和文化輸出上的主觀意願無疑是更為明顯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這部影片呢?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