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為難的韓馥
在袁紹起兵反董卓的時候, 冀州老闆韓馥一開始是拿不定主意的, 究竟是打袁?還是打董? 難於抉擇, 所以一般都是評價韓馥「沒主見」、「沒頭腦」。
其實, 這件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1. 從公事公辦的角度看: 袁紹有天子密詔叫韓馥打董卓, 而董卓有政府公文叫韓馥打袁紹, 那麼, 韓馥接到了兩個自相矛盾的上級指令, 他根本無法去執行。
2. 從私交感情的角度看: 韓馥以前是袁家的門生故吏, 而現在他的冀州最高長官職務卻又是董卓安排來的, 兩邊都對自己有恩, 究竟打誰好? 都不好!
3. 從最核心的「個人利益」角度來看: 韓馥無論是打董卓、還是打袁紹, 他所得到的收益都是一樣的! 沒有差別, 並不會因打誰而導致收益增多。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原因。(而中立則有害) 。
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誰有主見, 就會過於武斷, 離淘汰也就不遠了。韓馥沒主見就是很正常的。比較明智的做法, 是先混進革命隊伍看形勢, 哪邊強就往哪邊倒, 這樣做才不會吃虧。
所以, 並不能以此來證明韓馥真的就是一個沒主見的人。總之, 不能輕易相信某某人沒主見沒頭腦這類的話。因為在博弈中, 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要點絕不可忽視:
1. 要儘量地把對手的實力估算的夠強, 夠狠, 夠毒,
2. 要儘量地把自己的收益估算的夠低, 夠少, 夠穩。
只有這樣, 才可以儘可能地減少漏算, 避免損失。
現在, 袁紹與公孫瓚合夥算計韓馥, 韓馥不可能把冀州白送給袁紹, 世界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還沒分出勝負, 誰會輕易服輸?
韓馥得到的信息是:
1. 公孫瓚已經明了牌, 正在攻打韓馥。所以, 這一定是要還擊的。
2. 袁紹的隊伍正在移過來, 沒有明牌, 你不知道他是來攻打的, 還是來幫忙的, 所以一定不能先打袁紹。
袁紹有可能是來幫他的, 也有可能是來打他的, 猜不準。凡猜不準就往壞處猜, 把敵人想的夠壞才不至於吃虧!
那麼, 袁紹很有可能會來打他, 儘管嘴上說的是來幫忙。此時, 韓馥面臨兩種變數:
1. 壞的結果: 袁紹與公孫瓚合力發兵, 首尾夾擊。
2. 好的結果: 袁紹來幫韓馥, 二人打敗公孫瓚。
韓馥必須避免第一種情況的發生, 儘量促成第二種情況的出現, 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因此:
1. 韓馥絕不能先攻擊袁紹, 否則, 袁紹必會以此為藉口而發起猛攻。
2. 韓馥也不能容忍袁紹的隊伍在後面鬼鬼祟祟地靠近, 以防他偷襲。
那麼, 韓馥乾脆把袁紹請到冀州來, 就可以避免上面兩種情況的發生, 同時, 還可以乘機控制住袁紹, 挾盟主以令諸侯。
注意: 韓馥請袁紹到冀州來, 一是為了共同對付公孫瓚, 二是為了控制袁紹, 有一舉兩得之便。可不是想把冀州白送給他的!
這個策略是比較好的, 可能有朋友會說, 韓馥敗就敗在不該請袁紹到冀州來。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韓馥請袁紹到冀州來的變數:
1. 韓馥控制住袁紹的可能性有50%
2. 袁紹控制住韓馥的可能性有50%
雙方均勢。
第二、韓馥不請袁紹到冀州來的變數:
1. 韓馥與公孫瓚火拼之際, 袁紹向韓馥發起猛攻, 韓馥必敗。
2. 韓馥與公孫瓚火拼之際, 袁紹向韓馥發起偷襲, 韓馥必敗。
韓馥始終處於劣勢。
兩利相權取其重, 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劣勢與均勢中,韓馥選擇了均勢, 這是較好的做法。如果他不把袁紹請來, 敗的可能會更快。
袁紹來到冀州後, 通過種種方式, 把韓馥的人殺了一批, 換了一批, 趕跑了一批, 再者冀州也有不少官員是袁紹的門生故吏, 都向著他, 所以很快就把韓馥的權利掏空了, 控制了整個冀州。
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韓馥技不如人,地盤被袁紹搶去了,最後躲在廁所裡自殺了。
關於韓馥讓冀州的故事, 肯定是假的, 故事這樣說:
荀諶問韓馥:「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面,您比袁紹怎樣?」韓馥說:「我不如。」
「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面,您比袁紹怎麼樣?」韓馥又說:「我不如。」
「那麼,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面,您比袁紹又當如何呢?」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
連提了幾個問題後,荀諶才說:「如今為將軍著想,不如把冀州讓給袁紹。袁紹得到冀州以後,公孫瓚也就不能和他抗爭,那時,他一定會深深感激將軍。冀州交給親密的朋友,將軍不但能獲得讓賢的美名,而且您還會比泰山更加安穩,希望將軍不必有什麼顧慮!」
韓馥也就同意了。
這個故事很顯然是違背人之常情, 事之常理的, 因為韓馥如果真的不如袁紹, 就應該除掉袁紹以後快, 而不是把自己的地盤白送給人家。韓馥之所以要答應, 是出於要控制袁紹的目的, 並不是真心要把冀州送給袁紹。
如果他真的要把冀州送給袁紹, 那他就不會後悔了。後來之所以後悔, 是後悔沒有先下手為強, 被袁紹搶了先, 不是後悔請他來。
編出這樣一個故事的目的, 在於說明袁紹得到冀州的合法性, 因為是白送的, 所以韓馥袁紹都有美德。
如此, 則袁紹得到了冀州, 而整個關東聯軍內部, 只有公孫瓚在帶頭髮起內訌, 袁紹這個盟主並沒有起內訌。公孫瓚是小人, 袁紹是大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