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我為什麼佩服萬裡》刊出後,有朋友建議,老詹,何不趁這勁兒,乾脆再找幾篇回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文章,讓大家再見識見識他們的風採呢?您別說,還真有!前些年,我在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時,曾與周幼馬委員外出考察,聊起他的父親馬海德,其中就有與胡耀邦交往的故事,茲選一則,刊載於後。
胡耀邦為啥左右為難
歲月好像是過濾器,越是時間久遠,越是能將歷史真相沉澱下來,讓人們看得更清楚、認識得更明白。
胡耀邦是我黨歷史上難得的有個性、敢擔當的卓越領袖——此一結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而此話從周幼馬委員口中說出,就更加可信,也更真誠。
因為,周幼馬不但見過胡耀邦,而且還比較熟悉。
周幼馬,著名國際友人馬海德之長子,1943年生於延安,馬背上長大,解放後跟隨著父親進城,讀書,工作。現任《今日中國》高級攝影記者,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前些日子,我與周幼馬委員隨政協考察團到徐州、連雲港、鹽城等蘇北地區調研。相處數日,脾氣很是投緣,挺談得來,便時時從馬兄這位老革命身上,聽到不少我黨高層軼聞逸事。
「胡耀邦是我黨歷史上難得的有個性、敢擔當的卓越領袖。」此話從馬兄口中,多次說出。至於哪些事實證明胡耀邦有個性、敢擔當?馬兄自然說了不少,然而我們只是閒聊,不能夠隨便寫出來的。
這樣,我給您說件小事,看看胡耀邦的個性吧——周委員開始講故事:
有一年,具體哪年,記不大清楚了。反正胡已經是總書記了,我父親當時還在衛生部當顧問,主要搞麻瘋病防治工作,大部分時間在下面跑。
那天,父親有事要找胡耀邦,他們在延安就挺熟,後來關係也還不錯,但地位懸殊,來往也就不多了。我父親那人,從不給人添麻煩的。可這次不找胡耀邦不行呀!於是給他秘書打了一電話,說是希望見一見總書記,說完,就出去散步了。
哪曉得胡是個戀舊而且還是個急性子人,秘書剛一匯報,他就回話說,叫父親立即去見他!家裡趕緊把父親喊回來,父親急匆匆趕到中南海。
事情談得很好,匯報完畢,胡耀邦說,沒有問題,您說的,我們很快就辦!又問,您還有什麼問題沒有?我父親說,我是外國人中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已經是全國政協委員了,但是,還有幾個朋友,也在中國工作很久了,也入了中國國籍,對國家貢獻很大,可是至今還不是政協委員,不知道您能不能夠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胡耀邦聽了,沉吟半晌,沒有說話。我父親見他為難,便不再多說,打算起身告辭。胡耀邦說,您先別走!您說的這個問題,我正在考慮。不過呢,一時恐怕還不好解決,因為,他們還不是中央委員。
我父親一聽,哈哈大笑!他曉得,是自己把話給說岔了。他本來是希望吸收這些朋友為政協委員,可父親的中國話說得不好,對中國政治制度也不了解,哪分得清什麼是政協委員什麼是政治局委員呀?胡耀邦以為,父親希望把這些外國朋友吸收為政治局委員!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可一時又找不到理由解釋,有點左右為難。
聽我父親這麼一解釋,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胡耀邦確實是偉人,但也是性情中人,待人非常隨和,根本沒的架子,不會自認為自己怎麼怎麼了不起。我父親去世以後,胡已經下臺,晾在一邊。父親的追悼會,本沒有通知他,但他堅持要來!在靈堂裡,胡耀邦叔叔緊緊握著我的手,握了很久,很溫暖。我看見,他眼眶裡全是淚水,我也忍不住淚流滿面!
編後小語:編完這篇文章,似覺意猶未盡。胡耀邦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何不再選一則,讓讀者更深入更立體地認識這位偉人呢?正好,看到「胡耀邦故居陳列館」講解員陳晴柔在第九屆華夏廉潔文化研討會上的發言,講了胡耀邦家風幾件小事,事情雖小,見大人心,見大品格!讓人讀後不禁沉思良久,感慨萬端。胡耀邦這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那可真是太令人打心眼裡敬佩了!
說說胡耀邦總書記的家風故事
——《胡耀邦故居陳列館》講解員陳晴柔在第九屆華夏廉潔文化研討會上的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家風建設,那麼,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該有怎樣的家風呢?我想從胡耀邦同志身上能夠得到不少啟發和思考。
在胡耀邦同志故居裡,陳列著這樣一副普通的家訓對聯:屋矮能容月,樓高不染塵。2003年,有位遊客來參觀時,口頭改動了兩個字,上聯的屋字改為身高的身字,下聯的樓字改為地位的位字。變成了: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塵。這幅修改後的對聯,正是遊客群眾對耀邦同志的評價。在人民心中能留下如此印象,這與耀邦同志廉潔自律及清正家風是分不開的。
胡耀邦故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耀邦同志的家鄉——瀏陽縣文家市鎮金星大隊正在修一座小型水庫,由於物資緊缺,購買不到發電機,於是大隊黨支部找到了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和堂弟胡耀簡,請兩人前去北京,求助胡耀邦同志。
考慮到去北京是為公社辦事,黨支部為兩人報銷了往返路費,並捎上了一些土特產,表達家鄉人民的心意。
來到北京,兩人向胡耀邦同志表達了家鄉人民的請求和心願。耀邦同志認為,修水庫發電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同意幫忙購買發電機。但是,對他們二人用公款作路費以及送來土特產這兩件事情,很不高興。他當即提筆給公社黨支部書記龔光繁寫了一封長信。信的內容如下:
光繁同志:
不久前,我曾經給公社黨支部詳細地寫了一封信,請求公社和你們一定要堅決勸止我哥哥、姐姐和一切親屬來我這裡。因為:第一,要妨礙生產和工作;第二,要浪費路費;第三,我也負擔不起。但是,你們卻沒有幫我這麼辦。我再次請求你們,今後一定不許他們來。這次他們來的路費聽說又是大隊出的,這就更不對了。中央曾三番五令要求各地堅決糾正「共產風」,堅決嚴格財政管理制度。你們怎麼可以用公共積累給某些幹部和社員作外出路費呢?這是違反中央政策的啊!一切違反財政開支的事,萬萬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錯誤。
而送來的冬筍和芋頭,又是社員用勞動生產出來的東西。特別是現在困難時期,大家要拿來頂糧食,你們送給我也做得不對。在這裡,一萬次請求你們,今後再不許送什麼東西來了,如再送,我要向你們縣委寫信,說你們犯了法!
在信後,還列了一張特別的清單,上面記載著:
去年7月帶來:
茶油15斤,每斤0.54元,共8.1元;
豆子10斤,每斤0.1元,共1元;
油餅60個,每個0.08元,共4.8元;
酢魚20斤,每斤0.7元,共14元;
一共27.9元,已交胡耀福帶回,務必退還公社。
在我們今天看來,清單上區區一點土特產,二十七塊九,算得了什麼?而胡耀邦同志卻將這件事提高到損害了群眾利益、違反了中央政策的高度來看待。而且,過了7個月,他仍惦記著,一筆一筆把帳算清楚,如數退回。今天的這封信已經泛黃,但卻折射出一位共產黨人坦蕩無私、廉潔自律的可貴品質。
1982年,胡耀邦同志在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家人在客廳開家庭會議。他嚴肅地對家人說:「今後,中央可能要我擔任非常重要的職務,我想先向你們先打聲招呼,千萬不要以為天恩祖德,千萬不要忘乎所以,今後你們有任何人出了問題,只能是自己負責,我是不會講情面的。」說完又讓秘書給家鄉人打電話,交代了四不準:第一,不準敲鑼打鼓放鞭炮;第二,不準搞慶祝遊行;第三,不準進京找他辦私事也不許打著他的旗號在外面辦事;第四,不準哥哥外出做報告。
雖然身居高位,但耀邦同志決不利用職權為親人謀利,他唯一的哥哥,一直在鄉下務農。並且對哥哥一家始終嚴格要求,甚至兄弟倆曾鬧翻臉。
1983年,曾有位領導來瀏陽做調查時,了解到時任總書記胡耀邦的哥哥竟然還是一位鄉下農民,為他們家簡陋的條件感到震撼,好心把胡耀福的兒子胡德資安排到某個縣物資局下屬的化工廠工作。
胡耀邦得知此事後,打電話給有關領導批評道:「你們招工用人出了問題,歪風都刮到我們家了!」於是侄兒被退了回去。為此,耀福上北京找耀邦吵了一架,兩人不歡而散。
在那之後,胡耀邦在北京參加的中組部召開的工作座談會上,他直截了當地指出,不正之風的表現之一,就是「親屬關係超過了革命關係,無原則的照顧」。他就以自己的家事舉例:「昨天,我家發生了一場風波,我哥哥要我安排他兒子的工作。我說,你毀壞我的名譽,你對我不起。其實不是對我不起,是對革命不起,要是天下所有人都像這樣,這個國家還搞得好嗎?」
胡耀邦一家合影
很多人不理解,作為領導幹部來說,耀邦同志是嚴格自律的,作為他的家人來說,是否過於苛刻了呢?然而耀邦同志對家人並非是不近人情的。1951年,胡耀邦去四川南充工作。為感謝哥哥在艱苦的歲月裡支撐家庭,贍養父母。他表示,現在解放了,工作穩定了,以後,就輪到他把父母接到川北照顧。哥哥家裡小孩多,條件又困難,他承諾,可以幫忙撫養一個,所以胡耀福就把16歲的女兒胡素貞交給胡耀邦。
胡素貞隨胡耀邦去了川北,又去了北京,胡耀邦一直供她讀了高中和大學,後來她在北京的一所中學工作。相比其他親人,可以說是跳出了農村,改變了命運。所以,對於親人,耀邦同志並非是苛刻自私的,而是充滿溫情,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他力所能及的照顧家人。
後來曾有一次,北京市教育局要把胡素貞調到教育局的工會,胡素貞有些猶豫,她想去找叔叔拿主意,那時候耀邦同志不在家,而夫人李昭同志聽說後,就問:這是怎麼回事?北京那麼多老師,為什麼不調別人偏偏要你去呢?還不是因為你是胡耀邦的侄女!胡素貞最後也是在中學退休的。
胡耀邦與夫人李昭
說起李昭同志,2005年,李昭84歲大壽,家人紛紛去賀壽,胡耀邦的侄孫也去了,他向李昭奶奶抱怨自己因為超生二胎被開除了公職,李昭雖已高齡但仍回答道:孩子,你違反了國家政策,難道還不願意接受懲罰嗎?所以至今,侄孫也沒有被恢復工作。儘管耀邦同志不在了,但李昭同志一直秉承著良好的家風。家風不正則國風不正。耀邦同志深知這一點,他說:共產黨人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這樣工作才有說服力。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家人、哥哥耀福也逐漸理解了他,「他當領導的,不這樣要求自己屋裡人,又如何去講別家呢?」
1985年,胡耀福去北京看望病重的弟弟,出於弟弟平時對家人的嚴格要求,所以沒有搞特殊化,他直接背著行李來到長沙火車站,急匆匆買了一張火車站票趕往北京。在列車上,乘務員詢問了這位滿面塵土的老人,看了他的身份證明,全車人都為之震驚,原來車廂裡還擠著一位皇親國戚,堂堂總書記的哥哥竟然持站票去北京!
1992年,當了一輩子農民的胡耀福去世。當地的鄉親為他敬獻了一幅輓聯:國中有典型,兩袖清風做赤子;天下無先例,一代皇兄是農人。雖然這是群眾送給胡耀福老人的輓聯,實際上也是對耀邦同志廉潔家風的頌揚。耀邦同志正是以他的身體力行,為我們詮釋了「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塵」。
2015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召開的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
用手摁住,你關注了我!
用心留言,我結識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