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子女出生之後,一般都是跟隨父姓,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幾乎也都是父系社會。殊不知其實母系社會的長度,要遠遠的超過父系社會。因為母系社會大概是是在距今十萬年前,到距今兩三萬年前產生的。
也就是說母系社會,大概是持續了七八萬年的時間。這個時間長度是要比父系社會長十幾倍的,而母系社會其實也是人類文明表現的一種形式。不管是母系還是父系,取決於男女在社會中地位的標準,就是生存能力。
母系社會的產生是因為在遠古時期,女子負責的工作是採摘,做飯,養兒育女。那個時候女子所能做出的成果更加穩定,而男子主要負責的是捕獵,捕獵的成功率是不穩定的,甚至還有可能會有傷亡。
這個時候子女如果跟隨父親,父親在去世後,很可能會出現無人撫養的情況。因此跟隨母親,顯然是更利於成長,這也是母系社會產生的原因。人類開始有文明的時候,也就出現了姓氏,為的是區分血源,避免出相同血脈的人結婚。
母系社會的時候,有八大姓氏分別是「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這八大姓氏,具有強烈的母系社會特點,大部分都是女字旁,沒有女字旁的,姓氏裡面也有一個女字。當時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
後來的數千姓氏,基本上都是從這八大姓繁衍而來。姓氏出裂變比較快的一個朝代就是周朝。在周朝的時候,周天子經常賜予藩國的國名為姓氏,還有賜予所佔有的官職為姓氏,因此在周朝的時候,出現的新姓氏非常多。
而在上古八大姓氏中,出現了一個極為罕見的姓氏,這姓氏只有三筆,那就是「彡(xiǎn)」。《姓源》中記載彡姓是上古八大姓氏中,是姜姓的後裔。姜姓後人經過繁衍生息,在西羌出現了一個「彡姐 (xiǎn zǐ)」的姓氏。
彡姐氏後來形成了兩個姓氏,一個是省略一個字,變成了「彡」。還有一個是把兩個字合起來變成了「⒉」,《漢書·馮奉世傳》記載了這個姓氏的變化。明朝楊慎在《轉注古音》中也記載「西羌彡姐,見《漢書》。今西羌尚有此姓,合而為⒉。」
不過⒉後來又改成了陝,因為在朱祁鎮在位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件事情。當時有一個⒉姓的人考中了進士,可是朱祁鎮在讀這個人的名字時候,不認識這個字。於是就詢問華蓋殿大學士李賢,李賢說這個字跟陝西的陝一個讀音。
於是朱祁鎮就將⒉姓改為了陝姓,不過「彡姓」依然有人使用。這個姓氏5000年來多數人不認識,到了現代社會戈更加麻煩。因為有的時候電腦也打不出這個字,怎麼辦只能是改姓。生僻字姓氏改姓,也是現在的一個趨勢。
因為在生活中會存在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只能是改,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姓氏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如今使用的人卻不到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