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持續加碼,廣州勾勒出怎樣的智慧城市藍圖?

2020-12-23 騰訊網

數字經濟的「浪潮」,正逐漸席捲全球,成為打造經濟新動能的主要「引擎」。

3月30日,《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稱「數字經濟22條」)獲廣州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3月31日,全面加快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主會場在琶洲核心片區舉行。

從頂層設計到產業載體,廣州「鳴槍」起跑數字經濟新賽道。

日前,記者走訪廣州多家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領先企業。企業代表們認為,廣州發布的「數字經濟22條」為企業發展明晰了方向,更注入動能,並期待具體配套措施儘快落地,數字經濟生態圈建設更成熟。

數字經濟已走向應用和服務深化的發展新階段,生物醫藥便是其中重要的應用場景。

「數字經濟22條」提出,廣州要積極推動生物醫藥跨產業鏈延伸發展,支持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在醫療大數據分析和診療中的創新應用。對於生物醫藥數位化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最高可給予1億元支持。

事實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的交叉融合,在今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已有實踐,並向全省、全國甚至全球輻射開來。

雲康集團子公司廣州達安臨床檢驗中心有限公司首席衛生事務官張容瑜介紹,自1月18日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來,短時間內,達安臨檢的核酸檢測能力提升10倍以上,截至目前,在廣東省已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超80萬人次。

「數位化的流程為防疫工作提供了支撐。」張容瑜說,檢測儀器的數據分析、標準化輸出結果,對防止核酸檢測「假陰性」有重要幫助。

記者了解到,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遣支援伊拉克專家團中,達安臨檢的技術專家除了攜帶捐贈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等急需醫療物資外,更將雲康開發的實驗室信息化系統、質量監控系統等IT平臺應用於達安援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其他省份的核酸檢測實驗室。

在醫療健康大數據層面,達安臨檢牽頭建設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分級協同診療創新體系建設與示範項目,通過「網際網路+」模式,讓近10家高校、醫療機構、事業單位與企業聯通起來,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服務平臺,建立協同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數據融合與應用示範。

「我們確實需要和醫院建立更多的資源共享。」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趙會娥則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坦言企業對大數據的需求,「公司開發應用的植入醫療器械產品需要以臨床為導向,需要用到更精確的患者影像數據參與產品設計定製。但我們畢竟不是數字信息應用的專業企業,我們希望今後可以加強和數字經濟企業的合作。」

穿上VR設備,即可在珠穆朗瑪峰上「攀登」;在環形屏幕前走過,身後片片「花瓣」飄落;站在靜止的模型前,戴上AR眼鏡伸手就能與其互動……逼真的虛擬實境技術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是產業數位化變革的應用場景之一。

「數字經濟22條」提出,在數字創意產業領域,要依託天河區、黃埔區數字創意新業態發展基礎優勢,廣州要爭創國家級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示範區,加速VR/AR(虛擬實境/增強現實)、遊戲交互引擎、數字特效、全息成像、裸眼3D等關鍵核心應用技術的集中攻關。

從北京南下的廣州市大灣區虛擬實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立群認為,廣州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舉措給企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數字經濟22條』的提出,讓我們『如虎添翼』。因為這其實不只是政策的支持,更多的是釋放了市場。這個機遇是非常難得的。」

深耕虛擬實境技術多年的王立群說,虛擬實境產業正處於初期增長階段,全球市場接近900億美元。在她看來,廣州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明顯,「數字經濟22條」不僅刺激了消費需求,也描繪了數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的路徑。「廣州發展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非常好,特別是5G技術的率先到來,廣州給其他省份做一個應用示範。」

同時王立群也建議,廣州可以強化在虛擬實境技術領域的人才培育,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優質的空間和氛圍。

看似平平無奇的地鐵安檢門,如今已「悄然升級」:使用手機APP實名註冊後,乘客過安檢門時,智能安檢門上方的屏幕會展示出乘客類別及隨身攜帶金屬物品的位置及種類,提高安檢效率。

這款由廣州廣電運通金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電運通」)研發的智慧安檢門,已經應用於廣州體育西地鐵站的安檢工作中,成為「智慧車站」的一部分。

「數字經濟22條」提出,要推進新型數字基礎建設和高效共享,大力布局推動「新基建」項目建設。在「新基建」布局方面,廣州將加快推動3個高速鐵路項目、7個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及一批5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未來3年廣州區域智慧軌道交通產業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興起,廣電運通著力打造"智能終端+大數據"產業格局。發力「新基建」,廣電運通更在近期頻頻出手。

3月20日,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穗籤署合作協議,共建廣州「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並開展硬體合作;3月31日,廣電運通與海珠區政府籤署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標杆企業合作項目,將共同孵化總部位於海珠區的廣電運通旗下新三板企業「像素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我認為『新基建』實際上是數位化需求側的改革。智能終端只能在某種規則下運行,但最終的形態是機器人。這是為應對未來數字消費做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廣電運通已經在此有所布局。」廣電運通董事會秘書鍾勇表示。

他介紹,廣電運通未來也將以創新中心為重要發力點,提升在源頭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搶佔人工智慧產業技術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研發者、建設者和投資者。

●專家觀點

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

廣州應探索突破數字經濟核心技術和創新應用

「廣州發展數字經濟具備一定的基礎,電子信息製造業全國領先,擁有全省唯一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製造業數位化轉型也在加速。」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坦言,廣州數字經濟在核心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仍需探索突破,數字經濟22條的出臺恰逢其時。

「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是廣州發展數字經濟的短板。」李志堅說,數字經濟22條明確提出計算生物、高並發區塊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核心算法等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進一步聚焦數字經濟發展領域,明確創新方向。

產業數位化是數字經濟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李志堅看來,數字經濟22條提出應加速重點領域向數字製造和數字服務型升級,充分利用數位化技術賦能於汽車製造、智能家居、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行業領域等具體措施都會進一步加速數字經濟應用場景釋放。

區域合作也是數字經濟22條的一大亮點。李志堅介紹,數字經濟22條在要素流通、技術研發、創新應用等方面提出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的指導,鼓勵數字經濟各產業主體與國際頂尖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

營商環境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文件第3條就提出『全面優化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新興產業主體的培育及引入,也對營商環境提出新要求。」李志堅說。

廣東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三義:

制定符合「廣州氣質」的數字經濟監管模式

廣東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王三義認為,數字經濟22條是廣州數字經濟發展的「及時雨」,對於充分激發數位技術創新活力、提振數位技術企業信心、釋放數字經濟賦能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發布,啟動廣東省等6個省市試點工作。「作為廣東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核心城市,廣州此次出臺的政策聚焦國家對廣東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功能定位,以及粵港澳創新要素高效流通的重點探索任務,提出了具體政策措施。」

王三義認為,同質化發展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廣州積極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大勢的同時,也要儘量避免「一哄而上」、相互競爭、相互掣肘局面。「核心區將是廣州市數字經濟爭創國家級平臺、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他表示,數位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核心,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廣州應突破數據要素流通與治理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強化數位技術支撐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高精尖缺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的開放協作。」

王三義強調,攻克關鍵技術減少數據安全漏洞才是保障數據安全的重要途徑,措施明確提出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支持安全運維、安全諮詢、安全認證等安全服務商協同推進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絡安全、平臺安全、數據安全能力建設。

【記者】黃舒旻 賓紅霞

【通訊員】穗發宣

【作者】 黃舒旻;賓紅霞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參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20版-2017版(PPT全文)
    2017年12月15日,香港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勾畫了香港未來五年的發展計劃,提出將香港打造成世界領先的智慧城市
  • 朱玉: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貢獻不斷增強,全年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6.2%。數字經濟框架從「三化」擴展到「四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位化治理、數據價值化。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衝擊能力和發展韌性,眾多領域成為數字新技術的「試驗場」、新模式的「練兵場」、新業態的「培育場」。線上線下加速融合,賦能疫情防控、促消費穩增長、助復工促生產、惠民生保穩定、優服務強治理。
  • 解讀廣州「十四五」規劃建議之科創篇|掀開 「科創藍圖」,眺望廣州...
    勾勒框架:鍛造「科技創新軸」謀篇布局,必先構思框架。廣州把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布局擺在了首位。在「科創藍圖」中勾勒出一條承載廣州未來經濟發展引擎的主脈絡——科技創新軸。中新知識城 規劃建議提出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舉全市之力規劃建設連結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南沙慶盛片區、南沙明珠科學園等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
  • 數字中國圖景打開!深圳上海武漢等五地智慧城市新政解讀
    在這種背景下,不僅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在開年第一個工作日推出「數字中國城市典範」、「國際數字之都」等新藍圖,蘇州、武漢、南京等城市也選擇在「新年第一會」、「一號文件」亮出數字城市、創新名城等路線圖、任務書。各地紛紛打響數字中國城市建設的「發令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歷了從建系統到建城市大腦的近十年發展。
  • 2020中國(常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與合作推進大會舉行
    12月3日,2020中國(常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與合作推進大會在常州高新區舉行,會議由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常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創意產業園區管理辦公室、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網、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智慧城市分會、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百人會和智慧城市評價網承辦。
  • 數字賦能廣州城市治理 擦亮百姓幸福底色
    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以「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為抓手打造「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建設「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廣州正為城市治理注入數位技術、數字智慧和數字力量,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智慧路徑」。
  • 智慧與幸福的對話——年度星光大課破解幸福城市數字密碼
    他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數位化發展」的新要求,這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和有效路徑。如何通過數字治理構建生產關係,促進城市的經濟、城市的治理,讓城市生活更加有品質,讓人民享受美好的生活,這方面可以產生很多值得研究的課題。無處安放的技術?
  • 廣州:「數字政府」激發城市新活力
    隨著5G、大數據等配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新基建相關產業的布局落子,數字廣州的框架基本形成,前沿科技正在更多領域、更深層次參與到這座城市的管理當中。  旨在構建基層黨建格局和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平臺,加上「移動端+大數據」的情況收集和快速處理機制,以黃埔區為代表,廣州市正在以「數字政府」建設和強化基層黨建為契機,不斷深入挖掘羊城這座千年商都的新活力,探索特大城市全周期管理的新模式,打造展現「中國之治」的廣州樣本。
  • 智慧園林賦能數字城市、促進市民與自然環境融合
    相比於傳統園林,智慧園林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數字信息化治理手段,更易實現資源節約、信息互通、功能多樣、生態高效、管理方便等生態治理目標。    據悉,智慧園林的理念是讓人與自然完美融合,和諧共生,達到人與自然的互感、互動、互知,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下園林景觀的新發展形式,讓城市園林的資源同公眾的需求更精準地匹配,讓城市園林的管理真正成為「智理」。
  • 智慧城市建設步入「下半場」 華為提出「城市智能生命體」
    據了解,華為雲託原有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升級華為雲智慧園區疫情防控解方案,結合5G、AI、端側設備、智能邊緣技術,為園區提供完整的平臺化支撐,實現技術、算力、系統、設備一體化融合。在兼顧企業成本壓力、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實現了行業、員工、企業、社會的多方共贏。
  • 重塑城市未來人居新價值 合生創展榮膺十佳智慧人居獎
    以科技賦能企業轉型,持續深化品牌升級隨著雲計算、移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快速創新和應用,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合生創展深諳科技的力量,早在2019年,便開始進行從城市更新、地產開發、商業運營管理、物業管理、金融投資、基金管理到智慧服務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智慧賦能。
  • 賦能智慧城市更多感知度 這份榜單助力未來生活
    5G創新中心協辦的大灣區數字經濟與城市融合發展論壇暨第二屆智慧城市應用度榜單發布會在廣州舉行。   廣東數字經濟規模引領全國產業數位化佔比逐年增大   活動主題演講環節,中國信通院廣州分院副院長朱金周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情況。他表示,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引領全國,2019年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達4.9萬億元,佔GDP比重到2019年已達45.3%。
  • 五項經濟指標全市第一 「北中南」空間布局藍圖鋪就
    ,推進建設全省首個面向5G技術的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示範區,集聚區塊鏈企業超300家位列全國第一方陣,成就「質量黃埔」。堅持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兩個輪子一起轉,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要全力衝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更高標準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收官,科學謀劃「十四五」發展藍圖,向著「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力衝刺。
  • 黃埔去年五項經濟指標全市第一 今年布局「北中南」空間發展藍圖
    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黃埔區區長陳勇就經濟工作作專題講話。2019 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再創佳績。該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3502 億元,增長 8.6%,增速創 6 年來新高;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口總額、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 5 項經濟指標居全市第一。
  • 共享共建,深圳打造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9月23日,「深圳樣板」閃耀「華為全聯接2020」大會,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致辭中表示:深圳在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有先發優勢,依託華為等科技企業,堅持系統謀劃、高標準定位,堅持高強度投入,堅持政企聯動、協同推進,堅持開放創新,全面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進一步推動了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品質化,實現了科技賦能、數字轉型、雲上行動,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的迭代升級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 如何勾勒未來發展藍圖?
    根據會議,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說:「因為我們國家這幾年槓桿率也很高,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很大。
  • 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沙龍在深圳舉行
    12月17日,由廣州市商務局主辦的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沙龍在深圳舉行。來自政府部門、數字經濟行業企業、創投機構、科研機構等領域近百位精英代表匯聚鵬城,共同探討大灣區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這是廣深兩座GDP超兩萬億的雙子星城市在數字經濟領域攜手打造城市合作共贏典範的新起點。
  • 持續的「倒U字形」與數字經濟
    2016年杭州G20峰會給出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數字經濟定義,即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依託現代信息網絡,有效使用ICT達到效率提升與經濟結構優化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二、持續的「倒U字形」與數字經濟競爭。
  •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CCF-GAIR 2020
    作為在智慧城市最前沿的一批研究學者,李德仁、王家耀、郭仁忠、周成虎、孟建民、鄔賀銓、高文、王堅、尹浩、吳志強,他們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過往?他們眼裡,城市如何跨越過去幾百年的必然缺陷,構建一套更科學的範式?他們又是如何勾勒城市的「終極」圖景?
  • 智慧城市:未來的義大利城市
    我們這個時代可行的烏託邦是智慧城市,其目標是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自給自足的城市,關注生活質量及其公民的需求。它還應利用通過大數據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合理的方式滿足這些需求,從而使城市生活更具包容性和宜居性。這是從線性經濟模型(生產,消費,丟棄)轉變為循環模型的關鍵基於再利用,共享和產品壽命的延長,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城市中,因此消耗了最大一部分生產的產品,從而造成了全球最大的汙染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