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需要進行長遠謀劃,才能把握髮展大勢和時代潮流,作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之選。「十四五」正開啟新徵程,廣州為實現更有後勁的發展,正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此時謀劃好「科技創新」的藍圖尤其重要。
12月21日,《中共廣州市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規劃建議」)正式公布,其中關乎廣州今後5年乃至15年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規劃建議對強化「一區三城十三節點」創新空間布局、搭設重大創新平臺助力原始創新、培育市場主體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賦能「雙創」實踐等工作的目標進行了明確。
勾勒框架:
鍛造「科技創新軸」
謀篇布局,必先構思框架。廣州把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布局擺在了首位。在「科創藍圖」中勾勒出一條承載廣州未來經濟發展引擎的主脈絡——科技創新軸。
中新知識城
規劃建議提出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舉全市之力規劃建設連結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南沙慶盛片區、南沙明珠科學園等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
南沙科學城
這條科技創新軸串聯廣州南北眾多科創資源,使得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廣州段」也更加明晰。軸線中,「一區三城」更是承擔「主陣地」的角色。規劃建議濃墨重彩地對此進行了展望。
其中,廣州將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促進「一江兩岸三片區」良性互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依託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把中新廣州知識城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支持廣州科學城建成國際一流的中國智造中心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範區。
在規劃建議中,廣州立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機遇,同時根據自身區域發展的稟賦和優勢,還提出了一些新目標,「科技創新軸」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比如廣州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引領區、黃埔硬科技創新先行區;還會探索將廣州大學城、五山—石牌高校區及周邊地區打造成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特區」,共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宏大布局
匯聚高端戰略創新平臺
中國技術能力跟跑多、領跑少。歸其原因是原始創新少,基礎研究是短板。廣州正在「科技創新軸」上做宏大的布局,以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
根據規劃建議,廣州將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和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省實驗室。目前深圳鵬城實驗室已經在廣州設立基地,廣州還將爭取建設張江實驗室廣州基地。
生物島實驗室
這些布局均是為了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和科學發現,帶動從「1到10」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比如規劃建議中提出將建設全國首個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大科學裝置,此舉直指國內大型民航客機輪胎依賴進口的現實,並將有助突破中國輪胎企業在高端航空輪胎領域的技術空白。
只有平臺建起來,創新要素才會集聚,才有可能催生出原始創新,才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所以規劃建議中也提出,廣州將強化自主創新,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支持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研發,成體系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卡脖子」問題。
為了支持自主創新技術的應用,規劃建議還提出,廣州實施國產技術市場化行動,編制廣州市創新產品目錄,推進首臺套示範應用,建設新技術應用場景體驗推廣體系,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互購創新產品。
精雕細琢
讓中小微企業成為「創新發源地」
在「十三五」期間,廣州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1919家增加至2019年的1.2萬家。企業逐漸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的主體,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營商環境無小事,在十四五期間,廣州仍將精雕細琢地培育適合科技企業成長的營商環境,也就是鼓勵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
規劃建議提出,培育壯大科技創新型企業。更好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強化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廣州開發區打造「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先試區
值得注意的是,該建議不僅著眼於大企業,「支持大企業搭建協同創新平臺」;也切合廣州「單打冠軍、隱形冠軍」企業成就突出的產業實際,提出要讓「中小微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
規劃建議明確,廣州將深化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做優做大做強行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壯大一批頭部科技企業,培育眾多高成長性中小微科技型企業。
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州還明確將落實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讓投身科創的企業獲得「真金白銀」的支持。
不拘一格
開闢優秀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創新的關鍵在於人。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根據規劃建議,廣州將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襟、不拘一格選人才、用人才。
在選人才方面,廣州從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兩個方面做出布局。
「引」主要是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發揮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作用,聚焦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出臺政策,培育引進更多戰略科學家和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青年才俊及創新團隊。
2020海交會現場
「培」主要是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推行新型學徒制,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複合型人才隊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帶頭人全權負責制。
在用人才方面,廣州將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帶頭人全權負責制,同時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開闢優秀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
規劃建議還提出一系列服務人才的利好措施,比如廣州將支持南沙區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並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優化人才綠卡,提供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組合式服務。
在今年年初的科技戰「疫」中,廣州抗疫科技工作者「不獲勝利、不寫論文」的行動、「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作出了精彩註腳。規劃建議也特別提出,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科技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
關鍵一筆
建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繪就科技藍圖的關鍵一筆。規劃建議專門提出,廣州要建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在上層建築中,廣州將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完善政策體系,實施廣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帶隊,通過AI預測模型,率先分析出疫情的趨勢走向。該項目受益於廣州科技計劃項目經費「包幹制」改革。作為項目負責人,楊子峰能夠充分行使科研經費的支配權,更為自主地開展項目研究。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
科研經費的使用是改革的重頭戲,規劃建議中提出,廣州將通過「健全基礎研究政策供給、經費資助體系、人才體系」,在經費分配上,讓善為者能為,在項目安排上,有為者有位。同時推行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開展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改革試點。
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金融支持。規劃建議提出,健全科研經費多渠道投入機制,發揮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作用,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建立覆蓋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併購重組投資的基金體系。
科創企業「從0到1」,也需要服務體系支撐。規劃建議明確,全力做好科技基地落地服務。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創新創業載體服務體系,用好舊廠房、舊物業等發展創新載體,推動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廣州「十四五」規劃建議原文請戳:
中共廣州市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龍錕 方晴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