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袁思陶、伊媛) 近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為家鄉先賢單為濂、單為鏓兄弟作傳,並題寫了「筆虎墨龍」四個大字。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王振手書了單氏兄弟的詩作。以上作品均發布於書法公眾號「兩塊磚墨訊」上。據悉,「兩塊磚墨訊」由莫言與王振共同推出,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目前已推出三十九期。
莫言題名
釋文:
筆虎墨龍
左書 莫言
莫言手書《吾邑先賢單為濂、單為鏓小傳》
釋文:
吾邑先賢單為濂單為鏓小傳
吾邑單氏名門望族也。自明萬曆至清同治二百餘年間,即出進士廿一名,舉人四十二名,秀才難計其數也。單氏一族能書善篆者代不乏人,縣誌多有記載。然因年代久遠,戰亂頻仍,流離遷徙,墨跡無存,事跡亦難考證,此實乃憾事也。
清嘉慶道光年間,單氏出了為濂為鏓兩位奇才,皆能書法善篆刻擅詩詞。二人雖是遠房族兄弟,但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感情篤厚,不遜同胞也。濂為兄,鏓為弟。二人經常在一起切磋藝術,唱合酬答,難分伯仲,盛名於當時。
為濂字廉泉,號半翁,能榜書,尤善楷隸。喜篆刻,擅詩詞,有《懷香草堂詞》等集傳世。公少敏,讀書如痴,舉一反三,鄉裡皆謂之神童,必少年得志捷足場屋焉。然其志不在此,進學後即無意科場,醉心詩書,遊於藝境。其家曾豪富,然其不善經濟,致使家道中落,幸賴慈母籌劃,方免凍餒之憂。其雅好遊歷,足跡天下,廣交藝友乃令眼界大開,詩書皆臻佳境。道光年間,其書法傳至朝鮮,國王甚喜,乃遣使臣金命喜不遠千裡來吾邑,求得公書十六幅,饋以珠寶裘皮,公力辭不受。國王感佩,賦詩寄贈。一時山左皆知,傳為佳話。
公事母至孝,常於春暖秋爽之時,負母至城外賞景看花,大有元賢王冕之風。為鏓公曾賦詩讚之:負母看花繞菊籬,如斯至性使人悲。白頭孺慕今何在,親見韓愈受杖時。
為聰公字伯平,號芙秋,舉孝廉,曾任棲霞教渝。有《四書述義》等書傳世。公乃儒學大家,門生遍齊魯。公之詩書隆名山左,時有一字寸金之說。吾有幸於癸未春從友人處得到公書對聯一副,雖因年代久遠保存不善致使品相受損,但吾依然珍而寶之,請人修補裝裱後懸之座右為銘也。其聯語曰:特立獨行有如此,進德修業欲及時。吾時時觀之,思之,藉此與先賢通信息也。
廉泉公歿後,伯平公痛心疾首。嘗謂友人曰:相依四十載,一旦相失,如斷一臂也。數年後,公遊蓬萊閣,見廉泉公題字,感慨賦詩曰:曾記臨池落墨時,依然大筆走蛟螭。獨來憑弔人何處,萬裡長風感鬢絲。
吾以陋文述二位鄉賢行略,掛一漏萬又兼理解膚淺,還望知者教正。若有想詳瞭二公事跡並領略其法書真跡者,可逕往吾鄉夷安文化博物館參觀之。謝謝。
庚子九月二十七日夜
莫言識
王振左書單為鏓悼族兄單為濂詩
釋文:
楷法能尋魏晉前,
書名萬裡達朝鮮。
茫茫墜緒今難讀,
閒煞人間十樣箋。
單為鏓悼族兄單為濂詩
鄒平 王振書
王振左書單為濂詞調寄風入松《花朝送弟伯平》
釋文:
一年一度是離筵,又早冶春天,紅牙短拍歌聲咽。銷魂曲,何必陽關。知己古今非易,別離貧賤猶難。空庭寂歷目孤懸,起舞對嬋娟。曉鍾抵死催人去,哪能夠,今夜如年。剩了千行蛛網,把來彈上徵鞍。
單為濂詞調寄風入松《花朝送弟伯平》
庚子冬日書於觀鵲臺
鄒平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