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民間收藏家公開多件「七七事變」相關史料

2021-01-12 新華社新媒體

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瀋陽7月8日電(記者趙洪南)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7日向記者展示了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包括《支那事變戰史(前編)》《通州戰跡概要》《北平附近治安狀況》等。

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據了解,公開的史料《支那事變戰史(前編)》分前後兩冊,有近千頁,數十萬字,由日軍第二十二部隊編輯,並配有詳細的作戰示意圖。在史料的封面右上角,蓋印了一枚刻著「極秘」的紅色印章。史料詳細地記錄了「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與中國守軍進行激烈交戰的全過程,包括北支步兵第七十八聯隊行動概況要圖、北平周邊戰鬥、良鄉附近戰鬥、涿州保定會戰等內容。

《通州戰跡概要》主要記述了日本在攻破宛平城、佔領北平後,在南苑、豐臺、通州等地遭到中國軍隊奮力抵抗和阻擊,損失傷亡慘重的情況。

《北平附近之治安狀況》由日軍於昭和12年9月(1937年9月)編輯而成,主要記載了日本侵略者在全部佔領北平地區後,對中國守軍進行殘酷追殺,對當地民眾進行非人統治和迫害的情況。

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張廣勝表示,關於「七七事變」,迄今為止,由日軍記錄的史料公開的較少,這些史料對研究日本侵華戰爭史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很具價值。

相關焦點

  • 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
  • 李彥慧:一個民間收藏家的慧悟人生
    與劉益謙的那件雞缸杯不同的是,哈慧的這個成化鬥彩雞缸杯居然有一套(10件),10件套在一起,碗口平齊,精美絕倫,堪稱絕世珍品,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簡直不可同日而語。200多平米的慧悟堂裡,像這樣的絕世珍品可謂比比皆是。堂主說,幾十年來,他收藏的大大小小藏品有30000多件,因慧悟堂容量有限,僅存放3000多件。翌日,記者又來到位於夷山大街的開封「汴梁八景苑」繼續觀賞。
  • 臺灣電影收藏家博物館開館
    新華社臺北7月28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老式的電影放映機沙沙作響,光影投在幕布上,上世紀60年代的老電影正在放映……28日下午,電影收藏家博物館在臺北舉行開幕典禮,讓人仿佛走進時光隧道,回到臺灣早期的電影時代。  上百位電影、藝術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典禮。
  • 「七七事變」83周年 黨史專家:這些事銘記史冊
    強國論壇:「七七事變」前後,中國共產黨主導了哪些重要工作?起到了什麼樣的影響?李忠傑: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中國共產黨一直在不懈地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一發生,中國共產黨就發表宣言,堅決舉起了抗日救國的大旗。1936年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五項要求、四項保證。
  • 七七事變83周年 | 請銘記!這一次次的戰犯審判!
    七七事變83周年 | 請銘記!這一次次的戰犯審判!遠東軍事法庭從1946年5月3日第一次開庭起,到1948年1月2日審判完畢審判期間開庭818次,審判記錄共48412頁,有419人出庭作證,有779人書面作證,受理證據4300餘件,判決書長達1213頁,並於1948年11月4日開始宣判。
  • 勿忘國恥——七七事變今日憶,勿忘國恥悼忠良
    勿忘國恥——七七事變今日憶,勿忘國恥悼忠良 2020-07-09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有眼光的收藏家劉鑾雄,通過自己的太太,先後賣出了多件繪畫作品
    熟悉劉鑾雄的觀眾,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不僅是因為非常出名的富豪,而且也是一位非常有眼光的收藏家。在過去的幾年當中,劉鑾雄收藏了無數的奇珍異寶,一時間亮瞎了大家的眼睛。在今年的前十個月裡面,劉鑾雄通過自己的太太,先後賣出了多件繪畫作品,取得了數億元的收入,不免讓人感嘆,劉鑾雄實在太有魄力了。
  • 3D全景還原「七七事變」: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史料記載:7月7日上午,日軍到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演習。下午,日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郎的帶領下,由豐臺兵營開到龍王廟,聲稱進行夜間演習。  「龍王廟位於宛平城西北,距離僅有千米,而且龍王廟內有中國軍隊駐紮,日軍在此夜間演習,顯然另有企圖。」平西抗戰研究者張東升說。而清水節郎在他當天的日記中這麼寫道:「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沒有月光。
  • 日中友好團體就「七七事變」83周年發表共同聲明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日中友好團體就「七七事變」83周年發表共同聲明中新社東京7月7日電 (記者 呂少威)「日中友好8·15之會」等4個日中友好團體7日就「七七事變」83周年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勿忘歷史,祈禱友好與和平。
  • 紀念 今天是「七七事變」爆發79周年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今天是「七七事變」爆發79周年,全國各地舉行了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 橫店圓明新園昨正式開園 臺灣收藏家贈送3件流失文物
    臺灣收藏家林嘉瑋向圓明新園捐贈了3件圓明園流失文物:抱月瓶、香爐、方觥。(中國臺灣網 王偉 攝)(中國臺灣網 王偉 攝)  中國臺灣網5月11日橫店訊 (記者 王偉) 10日上午,耗資300億元,佔地6200多畝的橫店圓明新園舉行啟幕盛典,這個按1:1的比例復建北京圓明園95%建築群正式對外迎客。在盛典上,臺灣收藏家林嘉瑋向圓明新園捐贈了3件圓明園流失文物:抱月瓶、香爐、方觥。
  • 梅園新村紀念館更新展陳 新增近百件文物史料
    周恩來、廖承志等中共代表團成員的戶口卡,代表團與延安通訊所用的自製機要電臺,鄧穎超在上海拜訪雷潔瓊未遇留下的名片……新展陳共呈現300多件(套)珍貴文物、文獻檔案和歷史影像照片,其中新增文物、文獻近百件,帶領觀眾回望70年前那段縱橫捭闔的國共談判歷史。
  • 人帥、歌美、名氣大,竟然還是一個低調的收藏家
    很多人都不知道蔡國慶也是一個收藏家,他並不把收藏當做是對自己財力的展現,僅僅是因為喜歡。他曾經說過:「我不是具有一定的財力才會收藏,也許這輩子沒名沒利,默默無聞,我仍然熱愛收藏。」因為收藏的中國古典藝術藏品很多,蔡國慶的家常被形容成一座「小故宮」。父親開啟收藏之門
  • 瀋陽作家黃世明指《少帥》抄襲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曲值 攝)瀋陽作家氣得一宿沒睡黃世明,曾任遼寧日報傳媒集團高級編輯、遼瀋晚報副總編輯、瀋陽張氏帥府博物館研究員、張學良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世明介紹,自己從小喜歡歷史,1978年第一次走進大帥府的時候,就立志要寫一本關於大帥府的長篇小說。
  • 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展陳提升 增補34件史料
    新華社上海12月26日電(郭敬丹、施鈺)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近日增補了34件珍貴史料,更加全面地講述革命者舍家為國的忠貞信仰和家國情懷。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位於上海靜安區。「希望能通過這些史料,更全面地講述毛澤東同志一家舍家為國的革命情懷。」朱潤說,舊居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石庫門老建築,此次展陳提升也對參觀路線進行優化,設立實物展廳、多功能臨時展廳,可用於開展臨時展覽和情景黨課等活動。此外,陳列館出口處增設了文創展示區,陳列與毛澤東相關的書籍供觀眾閱讀,同時集中展示融合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
  • 民間收藏家龐帆順:「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鑑賞
    民間收藏家龐帆順先生收藏的這枚「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正背兩面分別鑄銘文及圖案。正面鑄有雙線外郭,內圈有聯珠紋。頂邊鑄右讀楷體「光緒丙午年造」六字,底邊右讀為「庫平一兩」。珠圈內部上下右左對讀「大清金幣」字樣。背面鑄有正面五爪金蟠龍一條,祥瑞雲朵圍繞周圍,外部兩條,外側為細線條,內側有一聯珠紋圈。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條蟠龍,故俗稱「龍洋」。
  • 民間收藏不能說的秘密 ~
    不恥下問訪遍名師高人,閱過藏品成千上萬,收藏朋友遍布大江南北……除此之外,館長的名字顯得頗為低調,網絡上很少有其相關信息,本省當地文博界人士也很少有人聽說過他。多名與其交好的民間收藏人士表示,近幾年才與館長結識,但他在圈內確實頗為有名,尤因這座珍寶館而聲名鵲起。
  • 9月9日起將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展出
    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5周年,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今天宣布,南京受降儀式上的一把日軍軍刀已由該館收藏,這也是目前明確去向的僅存的一把。而據專家推測,這把軍刀極有可能曾屬於當年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 收藏家開始大量湧現,我國民間古玩藝術品收藏近年來持續火爆!
    ,我國民間古玩藝術品收藏近年來持續火爆。據中國收藏家協會2006年統計,目前我國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達70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年交易額近200億元。參與人員和成交額每年還在以10%~20%的速度遞增。如今中國傳統藝術品的全球市場價格飛漲, 不僅由於中國古董的稀有程度,也存在炒作或估值過高的可能性。當然,這種估值過高的說法也可以解讀為中國古董市場被看好,今後幾年價格還會呈現漲勢。
  • 圍觀 瀋陽作家黃世明指《少帥》抄襲
    然而,瀋陽作家黃世明表示,這些細節皆為自己在其小說《大帥府》中的虛構內容,歷史上本無此事,電視劇《少帥》使用這些原創內容,沒有經本人許可。黃世明將起訴該劇編劇瀋陽作家氣得一宿沒睡黃世明,曾任遼寧日報傳媒集團高級編輯、遼瀋晚報副總編輯、瀋陽張氏帥府博物館研究員、張學良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