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慧:一個民間收藏家的慧悟人生

2021-01-08 老曲說豫事兒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這是經典名曲《傳奇》裡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然而今天的傳奇版本不是愛情,而是關於人、人生智慧和收藏藝術的故事。

「河南的馬未都」

在古城開封老博物館與西城牆中間地帶的一條街巷裡,有一家古樸典雅的「慧悟堂」。堂主叫李彥慧(藝名哈慧),50多歲,看上去雙目深邃,器宇軒昂,頗有幾分仙風道骨。推門而入,琳琅滿目的各種文玩、字畫、瓷器等藝術品映入眼帘。

在林林總總的古董裡,一件雕刻有《五牛圖》的「玉碗」吸引了我的目光。仔細看,玉碗直徑約有22公分,唐代宰相韓滉的著名畫作《五牛圖》,色澤豔麗,栩栩如生,散發著溫潤的光,該是和田玉做成。看到我驚異的眼神,哈慧說,這是我20多年前在石家莊一個舊貨市場上「淘」來的,花光了我身上的所有銀子,因為我判斷這是御品,因為只有皇族才可能擁有這麼大直徑的碗。

我有點驚異,然而更驚異的還在後面。慧悟堂裡還有一套精緻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早在3年前,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上海美術館館長劉益謙以2.8億元拍得了一件成化鬥彩雞缸杯,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收藏價值,一直被世人所稱道。與劉益謙的那件雞缸杯不同的是,哈慧的這個成化鬥彩雞缸杯居然有一套(10件),10件套在一起,碗口平齊,精美絕倫,堪稱絕世珍品,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簡直不可同日而語。200多平米的慧悟堂裡,像這樣的絕世珍品可謂比比皆是。

堂主說,幾十年來,他收藏的大大小小藏品有30000多件,因慧悟堂容量有限,僅存放3000多件。翌日,記者又來到位於夷山大街的開封「汴梁八景苑」繼續觀賞。300平米的「慧悟堂」展廳寬敞明亮,參觀者絡繹不絕。這裡陳設的文物、古玩、玉器、字畫等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堪稱國寶級的古董就不下幾十件,其中明朝的「龍椅」、清代的「架子床」更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龍椅為紫檀木製結構,內嵌樺木板心,扶手上的龍型圖案,金黃顏色的油漆顯示出九五至尊的威嚴,可謂價值連城。架子床是上世紀80年代末收藏於福建境內,由6根柱子支撐,珍稀木器,卯榫結構,滿工雕刻,實為蘊含獨特審美情趣的藝術品,具有不菲的藝術價值。

據說一位北京來的收藏專家看了後非常震撼,拍著哈慧的肩膀讚不絕口:「了不得,了不得,您就是河南的馬未都啊!」其實他內心也百思不得其解:小小開封城的一介布衣,怎麼藏有如此多的寶貝呢?

收藏歲月,慧悟人生

解讀哈慧的收藏之謎,要從一件小小的銀元說起。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渾身充滿文藝細胞的李彥慧,帶領開封青年歌舞團(後更名為開封宋都搖滾樂團)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當時叫「走穴」),結識了一位說相聲,同時也熱衷於收藏的老師。也許是緣分,臨別時,這位老師贈送他一枚明朝弘治年間的銀元。以他的聰慧當即意識到這枚銀元潛在的收藏價值,並突發奇想:何不利用走南闖北的機會把收藏當成事兒幹?從此,哈慧便一發不可收的走上了收藏之路。

那個時期,剛剛經歷過「文革」不久的老百姓,普遍缺乏對古玩文物的保存和收藏意識。他就利用到各地的演出機會和豐厚的人脈資源,從舊貨市場、廢品店,甚至到一些老城區的胡同、四合院裡,大量收藏諸如名石、錢幣、瓷器、古書畫、雜項等等。北京、天津、山東、陝西、福建、江浙等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漸漸被他收入囊中。以銀元為例,從大明弘治年到民國二年各種面值的錢幣,無所沒有;最早的大明弘治年的「壽」字銀元,是當時的一兩紋銀,非常珍貴,是現在許多收藏銀元的藏友們夢寐以求的藏品。

從1986秋年到1997年10年間,哈慧帶領歌舞團走遍全國各地,一邊用相聲、搖滾、架子鼓、模仿秀等才藝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賦,並且與郭峰、臧天朔、陳小春、張也、中國毛孩等歌星、影星同臺演出,盡顯風採;一邊執著他的文物收藏事業,慧眼識珠,不讓一個過目的珍品失之交臂。於是,他身上經常出現奇怪的、讓家人不可思議的現象:歌舞團別的演員走穴幾個月,都能帶回來不菲的收入,他卻常常身無分文,囊中羞澀,按他母親的話說,每次都「換回來一堆破爛兒」。那年在石家莊,為了買下那件雕刻《五牛圖》的玉碗,除了傾其所有,還借光了全團人的工資……說到這兒,他笑了笑:「當時最不理解我的就是老母親和我的長兄,總是嫌我不務正業」。李彥慧是有名的孝子,平時對父母百依百順,孝敬有加,唯獨在收藏這件事上固執己見。

隨著閱歷、見識的增加和收藏品類、數量的增多,他對傳統文化瑰寶的認知也有了質的飛躍。由單純的喜好、欣賞,到痴迷於古人的智慧,再到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並能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他認為,收藏就是一種傳承,每一件文物,一口碗,一塊石,一幅畫,都鑲嵌著歲月的滄桑、歷史的斑駁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痕跡,作為古城的一份子,有責任對先人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進行留存、挖掘,繼承和弘揚。

在2018年中國第十二屆收藏文化(開封)論壇舉辦的《傳世金石——慧悟堂金石玉器珍寶展》開幕式現場,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羅伯健對李彥慧的執著精神和珍貴藏品讚嘆不已。許多參觀者紛紛留言:「收乃慧眼識珠,藏乃喜愛儲傳,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性情真諦」;其中一條留言言簡意賅,最能代表堂主的心聲:「李彥慧前半生的傳奇經歷是在收藏歲月,慧悟人生,期望後半生更能彰顯他的初心和情懷!」此話似乎也道出了「慧悟堂」的意蘊。

「玩兒」出來的境界

他的生命檔案似乎從一開始就註定具有傳奇色彩。

1964年李彥慧出生在古城開封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他自幼有兩個特性:一是愛玩兒,二是對藝術有天生的親近感。「文革」結束時他才12歲,正是貪玩、好奇的年齡,對文革「破四舊」時被大量損壞的文物、古董等藝術品,由開始的不理解慢慢產生了懵懂的逆反心理。上中學後後開始嘗試從歷史書籍中尋找答案,遺憾的是初中二年級時,迫於生計他輟學了,跟著父母兄長學做生意。經商的父母雖然不能給他知識的薰陶,但阻擋不了他對那些「舊東西」的興趣,常常一個人站在古城牆上發呆,他覺得那些東西走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還能留在這個世上,這件事情好像很奇妙……

他的「玩兒」法也和別的夥伴不一樣。不是打架鬥毆、調皮搗蛋的「玩兒」,而是「玩藝術」。吹拉彈唱架子鼓,通俗搖滾模仿秀,樣樣都玩,一學都會,無師自通,既玩通俗又玩高雅。80年代中期,正逢改革開放國門大開,百花齊放,港臺歌曲,西方音樂風起雲湧。年輕的哈慧以他的藝術天賦和號召力,很快聚集了一幫文藝愛好者,組建了開封第一家民間文藝團隊——開封青年歌舞團。1986年開封青年歌舞團九米長的雙層「文藝大篷車」誕生了。從此,他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長達10年的「走穴」生涯。

「走穴」的風餐露宿、苦辣酸甜不必贅言,其感覺頗有點印度電影《流浪者》「拉茲之歌」的味道。然而作為「穴頭」(團長),哈慧收穫更多的是見識、是朋友、是快樂,還有那些所謂的「垃圾」帶給他的愉悅感和精神享受。一些如今的大歌星、大影星當年都曾在他的麾下,成名之後都與他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如前文所說,在那位相聲老師的引導下,哈慧正式步入了收藏王國。他收藏主要靠「三勤」,嘴勤、眼勤、腿勤。每到夜晚或演出閒暇時間,團裡的男人喝酒,女人打牌,他便開始「不務正業」了。他說收藏古董這件事說難也難,說易也易,一旦看準目標,常常會「拔出蘿蔔帶出泥」,獲取意外收穫。一次在天津接觸一位上年紀的教師,交談中得知他是滿族後裔,看到自己的幾枚古幣換成了錢,這位老教師興奮之餘盛邀哈慧到家裡做客,又拿出幾件祖上留下來瓷器成交。88年在福建收購「架子床」,頗費了一盤周折,先是演出結束後連夜趕到一百公裡外的地方眼見為實,接著開始拉鋸戰式的談價格,最後成交後全團人員的口袋變得空無一文,第二天開始又遇到連陰雨,商定的幾家演出也被迫取消。當「大篷車」載著「架子床」千辛萬苦回到開封時,全團人困馬乏,個個像個乞丐……

十年磨一劍。艱辛而風光的「走穴」生涯,雖然沒有讓哈慧賺得盆滿缽滿,卻陸陸續續帶回來30000多件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品,也算圓了他年少時期的好奇夢。每個文物古玩的年代、出處、質地、價值他都能說上個子醜寅卯,從一個「竹杖芒鞋走天下」的勵志青年,儼然成了深諳祖國傳統文化深刻內蘊的收藏家。實現了從懵懂好奇到執迷「有悟」、從痴迷探究到瘋狂收藏的跨越,達到了常人所不及的人生境界!

老母親對兒子的「痴心不改」不理解,這位因誠信經營多次榮獲省市級的「勞模」,生怕兒子帶回來的那些「垃圾」哪一天會招來橫禍!年長11歲、經歷過「文革」動蕩年代的哥哥,更是將這些「文物」視為「不安定因素」(按照1982年國家規定,對個人收藏而言,政策環境的確並不太理想)。倒是老父親一直默默支持他,但有一個條件:找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將它們妥善保存,時機不成熟不能露面。哈慧謹遵父訓,直到2016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7周年),才將這些塵封千百年、保存20年的珍貴文物浮出水面,「慧悟堂」也開始走進了社會的視野……

曾有記者問他:「回望半生經歷,如何為自己定位?你是一個藝人、商人、還是專業收藏家?」哈慧說:「準確的說都不是,我只是一個玩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複製的成長經歷,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既是我的角色定位,又是我心之所願。」寥寥數語,蘊含一個收藏家卓爾不群的思想境界。

守望夢想堅定自信

10年收藏,20年堅守,迄今為止,30000多件文物從沒有一件流向市場、變賣為錢財。除了已經面世的近4000件,還有一大部分寶貝還在倉庫裡「待字閨中」。李彥慧骨子裡究竟掩藏著怎樣的情結和情懷呢?

結識李彥慧的人都知道,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待人真誠,結交了許多圈內圈外的朋友。他說:「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悟出了許多人生道理。」他很讚賞馬未都先生的話,人生有起點,有終點,兩點之間就是一條曲線,如果我們人生的曲線與祖國上升的曲線相吻合,就是一個非常幸運和溫暖的事情。對他來說,文物收藏就是多彩人生中一段非常幸運和溫暖的經歷,能把散落在民間的古代藝術品收藏保護下來,對傳承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讓群眾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無異於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開封「首屆文化獎章」獲得者、《開封成語典故故事》作者趙孝斌先生認為:李彥慧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在特定的時代與特定的愛好相契合的一種奇緣,體現出一種樸素的、難能可貴的愛國情懷;從傳承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意義上講,他是在搶救國寶,弘揚國粹,傳播時代正能量,功莫大焉!

李彥慧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會員、開封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他的「宣和慧悟堂」商標,已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談到未來有何打算和願景,他表示:一是準備開展瓷器復燒工作,搶救一批文物和古字畫,為打造開封文化產業鏈奉獻綿薄之力;二是推出「慧悟堂酒文化」項目,提高慧悟堂知名度和文化內涵;三是時機成熟時,走出開封舉辦「盛世收藏」大型文物收藏書畫藝術展,讓更多的人欣賞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寶藏和文化魅力。5月4日,「河南書畫學會慧悟堂乾瑞書畫院」在開封汴梁八景苑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還舉辦了「慶祝建國70華誕《開封名家書畫作品展》。」

採訪結束時,李彥慧鄭重的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和一批熱愛傳統文化和喜愛收藏的朋友們一起,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做出自己實實在在的貢獻」!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代王冕的名詩,或許是對李彥慧收藏人生和精神追求的最好詮釋!

來源:人民數字聯播網河南 記者伊人

相關焦點

  • 日本網紅三原慧悟最想合作這群人:展榮展瑞超帥
    日本知名網紅三原慧悟用日本人視角看臺灣,有趣影片引發眾多網友共鳴,在YouTube觀看點擊率突破百萬更是家常便飯。他首度自導自演劇情長片《再一次,臺灣見》,充分表現出三原慧悟對臺灣的熱愛。在臺灣YouTuber中,三原慧悟特別想和「這群人」合作,更大讚:「展榮、展瑞真的很帥。」
  • 瀋陽民間收藏家公開多件「七七事變」相關史料
    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瀋陽7月8日電(記者趙洪南)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7日向記者展示了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包括《支那事變戰史(前編)》《通州戰跡概要》《北平附近治安狀況》等。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據了解,公開的史料《支那事變戰史(前編)》分前後兩冊,有近千頁,數十萬字,由日軍第二十二部隊編輯,並配有詳細的作戰示意圖。
  • 愛上新場 ——一個收藏家的旅程筆記
    愛上新場——一個收藏家的旅程筆記 陳逸民  王淑君 13 洪東街-民間技藝街還是要感謝新場鎮的管理者,他們設置了民間技藝街(洪東街)(圖13)和對河的下塘街(生活休閒街)相對應。20、21  古玩店一個收藏家,關注民間技藝,也關注小鎮的古玩。在這條洪東街上,以及新場古鎮的其他街上,古玩店毗鄰皆是,圖20和圖21也許是代表。
  • Patrick Roegiers:收藏家懷特的人生
    「這些努力的背後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史蒂芬·懷特說,「這個想法在我開始收藏時並不明朗,後來才逐漸清晰起來。 50年代,當我還年輕時,我沒有我朋友蘇珊·桑塔格那樣的智慧,也沒有拉夫·吉普森的眼力,我想找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我常常問我自己許多無解的問題。」
  • 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
  • 民間收藏家龐帆順:「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鑑賞
    民間收藏家龐帆順先生收藏的這枚「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庫平一兩」樣幣,正背兩面分別鑄銘文及圖案。正面鑄有雙線外郭,內圈有聯珠紋。頂邊鑄右讀楷體「光緒丙午年造」六字,底邊右讀為「庫平一兩」。珠圈內部上下右左對讀「大清金幣」字樣。背面鑄有正面五爪金蟠龍一條,祥瑞雲朵圍繞周圍,外部兩條,外側為細線條,內側有一聯珠紋圈。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條蟠龍,故俗稱「龍洋」。
  • 收藏家魏道林的傳奇人生: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捨得堂民間文物藝術品收藏館由魏道林先生於2010年創辦,於2016年創建了蕪湖市鳩茲藝術館。2019年成立了蕪湖市捨得堂古玩藝術品銷售有限公司,創建了捨得堂北京四合院藝術會所。戰略合作單位有中國文保基金會民間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江蘇工作站博大藝術館,蕪湖艾爾曼藝術空間,江蘇邱小葉茶文化博物館等。
  • 慧行書院開班啦!
    讓我們讀一本書,悟一份真諦,享一生淡雅,行一片天地!書院願景: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存,是全人類最為珍貴的寶藏。慧行文化願意承擔起傳承與啟發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通過讀誦經典與日常生活結合,讓文化的力量滲透、融入到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
  • 收藏家開始大量湧現,我國民間古玩藝術品收藏近年來持續火爆!
    #收藏#隨著民間文物市場的放開和1994年 「中國第一拍」開啟的財富神話……收藏家開始大量湧現,我國民間古玩藝術品收藏近年來持續火爆。據中國收藏家協會2006年統計,目前我國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達70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年交易額近200億元。參與人員和成交額每年還在以10%~20%的速度遞增。如今中國傳統藝術品的全球市場價格飛漲, 不僅由於中國古董的稀有程度,也存在炒作或估值過高的可能性。當然,這種估值過高的說法也可以解讀為中國古董市場被看好,今後幾年價格還會呈現漲勢。
  • 大慧宗杲禪師略傳
    張公的法道名聲很大,天下禪子沒有不知道他的;大慧禪師親登他的家門,為了師父的塔銘而奉承他的顏色、承接他的言辭,可是大慧禪師的口才其實是綽有餘裕的;張公和他說話以後,很稱譽他,就把他住的小庵命名為妙喜庵,又賜給他一個名號:曇晦。
  • 大慧宗杲禪師悟道因緣
    (注11)  大慧禪師17 歲出家,學禪17 年參訪許多名師,聰慧天生多受諸方讚賞;也讀過大量的經論語錄,聞思成熟,頗具抉擇力;只是時節因緣未至,自我要求又很嚴謹,不輕易印可而自高,所以36 歲仍未開眼。這樣豐富的經歷與見識,總結為一個大疑情,今生若不遇真善知識為他勘破,不僅耽誤一世道業(蹉跎),亦且釀成一場誤會(無禪)也!
  • 人帥、歌美、名氣大,竟然還是一個低調的收藏家
    蔡國慶雖然人帥、歌美,但是為人卻很低調,從來也沒有聽到他有什麼緋聞。很多人都不知道蔡國慶也是一個收藏家,他並不把收藏當做是對自己財力的展現,僅僅是因為喜歡。他曾經說過:「我不是具有一定的財力才會收藏,也許這輩子沒名沒利,默默無聞,我仍然熱愛收藏。」因為收藏的中國古典藝術藏品很多,蔡國慶的家常被形容成一座「小故宮」。父親開啟收藏之門
  • 什麼是「悟」?到底是「漸悟」還是「頓悟」?
    什麼是「悟」?「我知道」,「我懂了」算是悟嗎?學習到了知識,能講得頭頭是道算「悟」嗎?(聲明一下,僅僅是自己感悟,那些拿著課本上的古文翻譯來找我的人請向後轉)佛陀最原始本源的思想之一是「戒」「定」「慧」,得慧則悟。「知止而後有定」中的「知止」是為「戒」。
  • 人生中的「智」與「慧」
    中華傳統文化是智與慧結合的文化。但是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將智與慧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有些傳統文化機構甚至說,讀傳統文化經典書架上的其他書籍都可以丟了。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裡面只有一個地方提到「慧」這個字,「智慧出,有大偽」,而道德經裡面的「明」更接近「慧」。「慧」更多出現在佛學的經典中。
  •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
    杜甫聽的瞠目結舌:一個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的詩仙,偏偏覺得自己對葛洪有愧。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啊!所以,杜甫為他寫了一首絕句: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縱酒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一生奔波,到年老依然漂泊,「秋來」指人生晚秋,但他似乎毫不介意。這就是李白的人生:「縱酒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為誰雄」三個字問的好!
  • 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
    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茶」字筆畫構成是「人在草木之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氳、吸收天地精華,是茶真正的秘密。無論是辦公還是居家,無論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只要一盞清茗在手,人就仿佛驀然身處天然草木之間,身心俱靜寂,天人合一體,自然大道成。
  • 《獅子王》| 慧卿の看電影聊人生​
    【小編私藏】辛巴看見自己、面對過去,重新連結家族力量|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慧卿の看電影聊人生 01:08 老師覺得小時候看獅子王,與經歷許多經驗後看獅子王的差別?02:08 萬物皆平等,生命生生不息!!03:42 疫情肆虐,是否為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06:27 做為父母,讓孩子去允許經歷各種事情嗎?
  • 小診所展現中醫藥大觀 沛縣民間收藏家這樣守護地方文化根脈
    11月27日,記者驅車沛縣龍固鎮,在民間收藏家呂高群私人診所二樓的展室中看他收藏的眾多有關中醫藥和地方歷史的文獻、物件,感受他以一己之力挖掘區域歷史、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投入。■小診所裡的中醫藥大觀呂高群在龍固鎮開私人診所多年。
  • 《樂來越愛你》| 慧卿の看電影聊人生
    讓我們準備好,跟著慧卿老師一起來學習與了解吧!【關於頻道─慧卿の看電影聊人生】長期關注身心靈領域的慧卿老師,最喜歡的興趣就是看電影了,因為透過電影發現許多人生的故事與道理。透過電影,人生而得到更多的啟示與發現! 邀請您 一起 跟著慧卿老師,看見電影背後所帶來的生命故事、人生道理與心靈流動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