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悟」?
「我知道」,「我懂了」算是悟嗎?
學習到了知識,能講得頭頭是道算「悟」嗎?
能夠有比絕大部人更深的見解,語出驚人算是「悟」嗎?
《大學》裡面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曾經粗淺地認為,《大學》裡的這一段描述了如何學習,邏輯嚴密又朗朗上口,讀之有一種莫名的美感。
一朝醒悟,筆者自己也開始了修心修行之路,然後才意識到《大學》看起來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方略,其實真的是講「聖人之道」。因為修身的過程就是開悟的過程,開悟之後再兼濟天下不是「聖人」是什麼?「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那麼,該如何理解大學裡面這段話指的就是如何開悟的道理呢?我想結合對佛學的理解談一下自己感悟。(聲明一下,僅僅是自己感悟,那些拿著課本上的古文翻譯來找我的人請向後轉)
佛陀最原始本源的思想之一是「戒」「定」「慧」,得慧則悟。
「知止而後有定」中的「知止」是為「戒」。所謂知止和戒指的是懂選擇知進退,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就不去做,但這裡並不意味著自己知道做什麼先「戒」然後讓自己止息下來。
「定」「靜」「安」「慮」指的都是佛學裡的「定」。「定而後能靜」這裡的定指的是一個動作,止息後定下來的動作。「靜」「安」「慮」則是在「定」這個動作之後到達到「定」的狀態中間的一個過程。這裡重點理解一下「慮」。因為我也曾經有過疑惑,如果把慮理解成思慮考慮的話那麼「定」從何來?按照佛法的說法,「定」的狀態是空的,連念頭都是空的,那怎麼能慮呢?我的理解是「慮」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追尋答案的過程,只有進入「定」的狀態才算真正開啟了「慮」的可能性。
「慮而後能得」裡面的「得」就是指的得到智慧,就算是開悟了。但問題就是,只是描述了開悟的過程,那我怎麼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悟」了呢?
這算是終極問題之一。
一個不算答案的答案是,當你學的東西以一種從內心長出來的感覺來到你的腦海裡的時候,那麼你學的東西就算「悟」了;當有的東西你並沒有學過,但卻像從稻田裡長出小麥一樣展現出來,那麼你就悟了;當你看身邊的東西,每天都像第一次見它一樣,那麼你就悟了。
一個真正的答案是「當你悟了你就知道了」,當你到了那個地方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知道你到了,無法形容。就像量子力學裡面的測不準原理,你知道「悟」就在這裡,但你永遠無法準確測量描述。「悟」是月亮,語言文字是手,指著月亮的手它永遠是手,我們要通過手去看到月亮。
那麼到底是漸悟還是頓悟呢?
我的理解是,知道自己「悟」永遠是一剎那的事情。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狀態,我們已經準備了太久太久……
悟了就結束了嗎?悟是一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列車,開始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