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悟」?到底是「漸悟」還是「頓悟」?

2020-12-22 靈性成長說

什麼是「悟」?

「我知道」,「我懂了」算是悟嗎?

學習到了知識,能講得頭頭是道算「悟」嗎?

能夠有比絕大部人更深的見解,語出驚人算是「悟」嗎?

《大學》裡面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曾經粗淺地認為,《大學》裡的這一段描述了如何學習,邏輯嚴密又朗朗上口,讀之有一種莫名的美感。

一朝醒悟,筆者自己也開始了修心修行之路,然後才意識到《大學》看起來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方略,其實真的是講「聖人之道」。因為修身的過程就是開悟的過程,開悟之後再兼濟天下不是「聖人」是什麼?「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那麼,該如何理解大學裡面這段話指的就是如何開悟的道理呢?我想結合對佛學的理解談一下自己感悟。(聲明一下,僅僅是自己感悟,那些拿著課本上的古文翻譯來找我的人請向後轉)

佛陀最原始本源的思想之一是「戒」「定」「慧」,得慧則悟。

「知止而後有定」中的「知止」是為「戒」。所謂知止和戒指的是懂選擇知進退,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就不去做,但這裡並不意味著自己知道做什麼先「戒」然後讓自己止息下來。

「定」「靜」「安」「慮」指的都是佛學裡的「定」。「定而後能靜」這裡的定指的是一個動作,止息後定下來的動作。「靜」「安」「慮」則是在「定」這個動作之後到達到「定」的狀態中間的一個過程。這裡重點理解一下「慮」。因為我也曾經有過疑惑,如果把慮理解成思慮考慮的話那麼「定」從何來?按照佛法的說法,「定」的狀態是空的,連念頭都是空的,那怎麼能慮呢?我的理解是「慮」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追尋答案的過程,只有進入「定」的狀態才算真正開啟了「慮」的可能性。

「慮而後能得」裡面的「得」就是指的得到智慧,就算是開悟了。但問題就是,只是描述了開悟的過程,那我怎麼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悟」了呢?

這算是終極問題之一。

一個不算答案的答案是,當你學的東西以一種從內心長出來的感覺來到你的腦海裡的時候,那麼你學的東西就算「悟」了;當有的東西你並沒有學過,但卻像從稻田裡長出小麥一樣展現出來,那麼你就悟了;當你看身邊的東西,每天都像第一次見它一樣,那麼你就悟了。

一個真正的答案是「當你悟了你就知道了」,當你到了那個地方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知道你到了,無法形容。就像量子力學裡面的測不準原理,你知道「悟」就在這裡,但你永遠無法準確測量描述。「悟」是月亮,語言文字是手,指著月亮的手它永遠是手,我們要通過手去看到月亮。

那麼到底是漸悟還是頓悟呢?

我的理解是,知道自己「悟」永遠是一剎那的事情。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狀態,我們已經準備了太久太久……

悟了就結束了嗎?悟是一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列車,開始了就好了

相關焦點

  • 【摩西哲學】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既然要透過《六祖壇經》來看頓悟與漸悟,那我們就先要了 解什麼是頓,什麼是漸。  頓悟是指不經歷階梯次第,直指本源,頓時開悟;漸悟則是由淺入深,漸次悟入。  狹義地講,頓悟就是聞法即悟;漸悟則是逐漸覺悟。  廣義地說,頓悟與漸悟是就修行者見道證悟的時間快慢、過程長短而言。
  • 戒色一年零一月失敗與成功漸悟與頓悟
    疑難問題隨著這次漸悟,我終於進入了戒色的大門,我就這樣不斷練習下去,的確是越來越熟練,許多邪念剛剛冒出來,我馬上一個覺察就打下去了。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習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尤其是幾年積累下來的戀癖,真的很難破除,我一看見馬上就起特別強烈的衝動。常常是念頭覺察到了,但是由念頭引起的情緒上的莫名的興奮感卻是覺察之後也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失。
  • 戒色一年零一月,漸悟與頓悟
    我戒色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心裡深處是無法接受這個行為的,所以適度無害論什麼的對我沒啥殺傷力,那玩意兒除了破戒的時候自己欺騙一下自己還有什麼用? 也就是因為心裡層面上的不認可,在來戒色吧之前的五年,我嘗試戒過「無數次」,結果可想而知,無數次的失敗。這些失敗我就不在這裡多說了,我從知道戒色吧之前最後幾次強戒開始說起吧。
  • 漸悟也好,頓悟也罷,世間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漸悟也好,頓悟也罷,世間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1:你以為人生最糟的事情是失去了最愛的人,其實最糟糕的事情卻是,你因為太愛一個人而失去了自己;這麼多年,這麼多人經過我的生活,可是為什麼偏偏是你,看起來好像最應該是過客的你,在我心中佔據了這麼重的地位
  • 人是慢慢長大的,還是在一瞬間長大的?
    在佛教裡有南禪和北禪之分:北禪講「漸悟,一個人通過逐步的修行,達到成佛的境界。」我們在這裡把他叫做長大。南禪講「頓悟,一個人在一瞬間,在某種特定的環境突然成長,見性成佛。」那大家更傾向於哪種答案呢?悟空問答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很有意思:「為什麼好人成佛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壞人放下屠刀卻會立即成佛?」
  • 「頓悟」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恍若重生
    沒有過這種經歷的人又無法明白,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有人覺得是迷信,有人覺得是著了魔,有人說胡言亂語,有人說根本不可能是騙人的。但是,你不懂的,或在你自身認知範圍以外的,卻並不能推翻它們的真實存在,不能因為你生活在地球,從來不知道宇宙有多廣闊,就否認有外星生命的存在。
  • 「頓悟」是什麼感覺?像重生一樣
    這些天我在想一個詞:「頓悟」。你見過發生「頓悟」的人嗎?讓我從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開始:「頓悟」的狀態會發生,但不會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有這種洞察力的人要麼喜歡思考,要麼有「天緣」。頓悟是一個人生命的轉折點。這是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但必須是有機的。我們會發現,我們以前的一兩個同學偶爾成績不好,而且突然有一天就像掛斷電話一樣,他們什麼都懂。一到山頂,他們就從後面跑到前面,這在高中男生中很常見。有時一個數學問題以前是無法理解的,但突然間我想到了明白並解決了它。
  • 【安祥禪】悟心
    上上根人以「無心之心」,學「無法之法」,不必舉步,早已到家,這不是頓悟,又是什麼?或問「既然無心、無法,頓悟個什麼?」其實古德早已說破──「悟了個不悟的」而已。不是不能悟,只是無可悟。提到悟,人們總覺得有點兒神秘兮兮的,以為一定是發掘到什麼秘密,或者是悟出了什麼大道理,一悟就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這些都是「以想心取之」的「顛倒見」。
  • 時照解讀《六祖壇經》——什麼是漸修與頓悟
    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聞《金剛經》而頓悟。「頓悟」一定要有「漸修」的基礎。否則,對常人來講是談不上「頓悟」的。想「頓」,就要有「漸」的基礎。現在有太多的修行人,只顧窮追「頓悟」的狀態,卻把漸修丟到了一邊,自己也因此變得狂妄,變得更加無明,更加自以為是。
  • 麥兜的頓悟
    最後,因為麥兜的祖先麥子的顯靈,麥兜感覺悟到了些什麼,於是乎大喊「你們一起上吧!」結果馬上被群毆。事後,麥兜問道長:當時我明明已經悟道了些什麼,為什麼還是一敗塗地。道長折彎一根牙籤,放到茶杯裡說:「如果是一根牙籤,單是茶杯裡的水就能把它浮起來;但如果是大船,就需要大江或者大海。」依照道長的說教:水能夠浮起木頭,這是一個顯見的道理,但一滴水的能力和一江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禪宗祖師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說明心見性以後,理上的疑惑已經除盡了,稱為性起圓通,這個部分應該在最前面修,欲界定、未到定、四禪以及楞嚴大定,屬於事修的行門,必須要悟後斷煩惱、除性障,靠禪定的功夫,按著它的次第循序而進,這不是因為禪悟的關係一時之間就可以得到。
  • 【揭秘】同為五祖弘忍門下的弟子,神秀與慧能有什麼恩怨?
    神秀與慧能有什麼恩怨?但是現在許多研究者認為,其實當初神秀並沒有追殺慧能,原因很簡單。神秀怎麼也是一代大師,並不會為了這點小事就做出追殺的事情來。經過繼續研究發現,當初在嶺南追殺慧能的的確是神秀的門下弟子,但這件事情與神秀無關。這些弟子都十分推崇神秀,不理解弘忍為何要將衣缽傳給慧能,於是想要將袈裟搶回來,讓神秀做傳人。
  • 《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一)【2510期】
    馬祖問:來這裡有什麼事 ?  慧海說:來求佛法。  馬祖說:自家的寶藏不顧,拋家遠走作什麼。我這裡什麼也沒有,求什麼佛法。  慧海又行禮問道:哪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  馬祖說: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一點也不缺少,使用自在,何苦向外求覓。
  • 釋迦牟尼到底悟到了什麼?
    提到智慧,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佛教的釋迦牟尼,那釋迦牟尼到底悟道了什麼?什麼才是最高的智慧?那麼到底這些有智慧的人,悟道了什麼?這個問題,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如果我們普通人,真的知道那些古聖先賢所悟道的東西,那麼我們自己也就成為了有智慧的人,很多修行的人,也都在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惜真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