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什麼樣的演出能夠吸引觀眾走進劇場?演出完畢觀眾對作品的了解能有幾許?一系列的問題幾乎與每家劇場都緊密相關,並成為眾多劇場在疫情之下的難解之題。
從2月1日第一支抗擊疫情MV誕生之時的初探,到4月11日的正式推出,國家大劇院依託演出劇目衍生而來的導賞系列短片,自正式上線以來共演出三十餘場,在線總點擊量超過10億,為演出場所的線上視頻創作及打通線上線下有效聯結提供新的思路。
劇情策劃、場地選用、畫面質感……國家大劇院線上導賞系列短片的製作有別於將線下演出「照搬」線上的簡單錄製,而是有一系列完整的策劃製作流程,根據線上特點全新打造,從初期的摸索到如今更加多變的元素運用,細節之處彰顯用心。
「劇情類的話劇或者歌劇我們設計了幾期『戲中戲』,比如易卜生話劇《玩偶之家》那期,製作組策劃讓每個角色的演員去講述這個角色在戲裡的定位,比如海爾茂是誰,主人公娜拉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為什麼要自立等。這些詞都是製作團隊為了導賞短片專門撰寫的,相當於單做了一部話劇。」這樣的戲中戲還出現在歌劇中,「《費加羅婚禮》專做了一期線上版本,讓觀眾能夠理解將要上演的作品。普通觀眾對『歌劇』理解起來並不容易,通過導賞對人物進行『拆解』有助於大家看懂整部作品。」國家大劇院影視節目製作部副部長孫洋介紹。
話劇《玩偶之家》
觀眾熟悉的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展覽廳、咖啡廳、廊道,以及難以抵達的演員接待大廳、排練廳、化妝間、貴賓間、大客戶室等後臺區,大劇院的標誌性地點頻頻亮相短片。孫洋介紹:「我們會根據當期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拍攝,來體現大劇院的元素和背景。布置環境時還會將大劇院的雕塑或是與表演藝術相關的展陳拿出來作為裝飾,讓即便不了解大劇院的觀眾看到視頻,也會覺得是美的。」
除了頗費心思的拍攝地選擇,參與短片的陣容也十分強大。演奏家呂思清、張昊辰、李飈、呂佳,作曲家雷蕾、張國勇,話劇演員濮存昕、馮英等各界藝術家都亮相其中;白巖松、周濤、朱迅、海霞、任魯豫、李楊威、聶一菁等知名主持人也紛紛出鏡。全國最受歡迎的主持人和藝術家集結於此,讓導賞一經推出就帶有「光環」,備受關注。
對於哪些線下演出適合推出線上導賞版本,國家大劇院在作品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標準。孫洋介紹,「除了大劇院兩團兩隊的演出外,會選擇各領域的名家名作。導賞並非僅僅停留在劇目的宣傳層面,而是要藉由這些作品臺前幕後的分享,拓展到這一藝術門類知識的拓展,進而起到藝術普及的作用,而這一點是更具長遠意義的,經典作品更具備這樣的承載能力。」正是這樣的責任和意義,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優秀藝術家和知名主持人參與其中。
國家大劇院的線上導賞短片自4月推出以來歷經四季,製作團隊還根據季節的推移呈現「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四大系列,並為每個系列製作了相應片頭。截至目前,線上導賞系列已經覆蓋歌劇、音樂會、話劇、芭蕾舞、戲曲等多個藝術門類,其中音樂會不僅有交響音樂會、合唱音樂會、歌劇音樂會,還有小型室內樂等多種形式,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收穫了觀眾的頻頻點讚。有網友表示:「國家大劇院太有品味了,請來的主持人和演出曲目,都讓大家眼前一亮,簡直是視覺和聽覺的享受!」「簡直就是福利大放送,從主持人到曲目,每一個環節都別出心裁。」
網友點讚刷屏
導賞豐富了單一劇目品牌,多樣設計、創新合作模式也讓大劇院結交了更多有同樣發展思路的院團單位。中央民族樂團、中央芭蕾舞團、北京京劇院等院團紛紛與大劇院合作,共同製作了關於民樂、芭蕾舞、京劇的導賞短片。這些院團的加入不僅豐富了導賞的演出類型,也將其定位在了「國家級」水準。孫洋介紹:「大劇院的製作團隊會出整體策劃方案,錄製前會與藝術家們進行細緻溝通,有的藝術家甚至會參與策劃,提出想法,策劃案幾經討論與修改得以最終確定,這使導賞成片既有觀賞性又具專業性。」
線上導賞短片的策劃、拍攝、剪輯、推廣出自國家大劇院的品牌推廣中心和影視節目製作部,影視專業科班出身的班底為視頻製作提供技術支撐,獨立的視頻製作和推廣團隊也體現出國家大劇院對線上視頻版塊的重視。團隊提前3周左右開始策劃,提前半個月開始錄製,經過數月的摸索已形成較為流暢的製作流程。
有別於「支一個三腳架就開始錄製」的簡單方式,國家大劇院每一期導賞的設計都頗費心思。談及導賞短片的創意,孫洋表示每一場製作都凝聚著團隊的精心策劃:「張昊辰的那場鋼琴演出,我們搭配了同樣會彈鋼琴的新聞聯播主持人剛強,於是在節目中產生了一番別樣的「對話」,這個很有意思。疫情期間的大劇院幾乎沒有人,我們非常難得的將拍攝地點選在一層公共空間,三架斯坦威鋼琴十多年來頭一次被搬到了大廳,這在以往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大劇院偌大的空間配上優雅的三角鋼琴,使這一期的畫面和意境非常美。」
這種心思不單體現在策劃及拍攝團隊上,也體現在演出團隊的配合上。從舞臺妝發變為電視妝發,從服裝到布景的細節考究,以及場地的多元變換,線上導賞系列場場突破。「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導賞中出現了很多演員的跟拍鏡頭,這些鏡頭在演出過程中無法抓取,而是演出團隊為了導賞短片專門進行的演出,再由工作人員身背斯坦尼康在舞臺上近距離拍攝而得。」孫洋介紹,「團隊對於品質的追求讓導賞短片變得更加成熟,目標是將其打造成國家大劇院的線上品牌項目。」
演出的「線上」與「線下」並非完全割裂的兩條線,也非照貓畫虎的簡單照搬,線上的深耕能與線下形成良好互通,其影響力反而更有助於劇場線下演出的拓展。
作者/排版: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