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產量,膠東地區很多縣市都建造了許多大中小型水庫和灌溉渠道設施。以棲霞縣為例,西半縣建造了龍門口、崗山兩座水庫。它們的灌區覆蓋了觀裡、官道兩公社的大部分土地(也包括其他公社,如小莊、寺口等)。
當時的條件有限,修建工程主要採用人海戰術,靠肩挑、人抬、小車推的方式進行。崗山水庫剛修建的時候,基本都靠肩挑人抬及千斤筐小推車搬運土石。到了1966年,壩基加高加固,才用上了紅旗牧場東方紅拖拉機。
(龍門口水庫)
水庫建好之後,還需要建設乾渠、渡槽等配套設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崗山水庫乾渠和龍門口西乾渠建成,長達60多華裡。崗山水庫乾渠起水庫大壩南倒虹吸出口,經小花園、大花園西南分為兩條支渠。一條向西經大解家、許家、王家窪、孫家莊、許家窪、龍王窪。一條向南經紅旗牧場、逍遙莊、駝山、姜家莊、霞泊、徐家泊等村莊。
龍門口西乾渠貫穿官道鎮南北。東起龍口水庫庫壩排水閘,經龍門口、隋家溝、甄家莊、孫疃、大石頭、小石頭、大丁家、崗山水庫、小花園、大花園、邴家莊、孫家窪、楊家窪、北照、欒格莊、南照、欒家寨、萬家莊、半城溝、講家莊、姚家莊、丁家莊等村莊。
此外,還建有隋家溝、甄家莊、大石頭、崗山水庫、大花園沙溝河、半城溝六座跨河渡槽,最大跨度1500米,高度20多米。建有隋家溝和楊家窪三處隧道。隋家溝至甄家莊隧道高2.5米,寬2米,長達2000多米,混凝土灌注。另有楊家窪南塂穿越躍進嶺隧道和北照到南照隧道兩座均在1500到2000米。兩渠道建有大小水閘橋梁等上千個。總灌溉面積在當年佔官道全公社耕地的80%。
1968年,官道公社當年的戰山河(公社所屬治理山河的集體)自行設計在大花園村後,利用崗山水庫乾渠的灌溉水源,首次安裝了水輪發電機。裝機容量為40千瓦,負責大花園村大隊學校集體單位晚上3個小時的照明,另建有麵粉廠。1971年,龍門口西乾渠貫通後在小花園村前和崗山水庫各另建一座水電站,電供應崗山水庫及大小花園大隊和學校點燈照明,每晚3小時。1985年國電網村級照明電入戶,送電時間晚上10點,水電停運。
1991年,官道戰山河集資將崗山水庫大花園水渠段水泥加固,龍門口西乾渠進行了部分整修。上世紀後二十年,兩個乾渠一直堅持為上遊村莊農田灌溉用水。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型水庫、庫溏、機井已經代替了以往單一靠水庫的水源,滴灌和噴灌技術也開始使用,乾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兩條主幹渠上遊還基本能通水,下遊尤其是支渠道已經不復存在,基本被填平耕作。
這些乾渠渡槽雖然已經失去了往年的風光,但對於中年以上的人來說,每當看到高空跨河的渡槽和穿越山嶺的隧道,就會情不自禁想起當年「戰山河」的火熱場面。
(本文作者:隋建國,1946年生人,籍貫棲霞大花園村,從教數十年,退休後致力於民俗文化收集和研究,著述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