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款新型濾鏡刷爆朋友圈。
理由只有兩個字:唯美。
大家可以隨意感受下↓
濾鏡後&濾鏡前
一旦加上這個濾鏡,逼格都上升了一檔次。
這個成功引起朋友圈新浪潮的濾鏡就來自於日本動畫導演和作家——「壁紙狂魔」新海誠。
這款「新海誠濾鏡」就是以他製作動畫的特點演化而來的。
細膩、真實、唯美……總之他的動畫電影就是美到每一幀都可以拿出來當壁紙用。
除了美以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新海誠近乎「變態」般的完美主義。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強迫症」。
如此看來,莫非新海誠是灰常追求完美的處女座?
撞破次元壁的神復刻
比如在新海誠的動畫作品《言葉之庭》中,取景地大部分是現實中的真實地點。當這些真實地點出現在電影中時,畫面堪稱神還原。
豆瓣小夥伴用了一個非常合適的詞語來形容這種還原程度——喪心病狂。
在他即將上映的新作《你的名字。》中,這種逼真的「變態」能力似乎更加強悍。
左為真實場景,右為電影畫面
傳說中的打破次元壁,跪服……你以為只是街邊的小樓梯,到了新海誠的筆下,便是男女主角邂逅的美麗場所
你以為這是個小盆地,到了新海誠的筆下,就多了那麼一些夢幻的感覺
諸如此類,這哪裡是動漫電影,活脫脫的造夢師!
小清新的世界都會「發光」
新海誠在人們心中,除了是一位動畫導演外,還是「小清新」、「壁紙」的代名詞。
他強烈的個人風格與他的「強迫症」也脫不了干係。
一直以來,新海誠作品中光線的呈現狀態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還有人曾總結過他在光上面的運用規律:
如果要突出反光的存在感,那麼反光必須是亮的,反光周圍要比它暗淡很多。
《言葉之庭》
需要反光的地方如果實在太亮,那麼就要把它壓暗,但是不該壓暗的地方不能壓暗。
《秒速五釐米》
反光可獨立於漫反射之上,先畫暗的,等差不多了再把反光、高光畫上去。
《你的名字。》
他對光線的執著追求,與他從小生存的環境有關:
「我在日本的長野縣出生長大,那裡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周圍有山有谷,光線明暗分明,空氣也很新鮮,這對我腦海中那個世界的光線以及影像都有影響。」
新海誠的作品被打上「小清新」的標籤,也逃不開這個原因。
在他的作品中,色彩變動一向頻繁,一個畫面裡可能飽含數十種色調。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環境光(對劇中人物生活環境照明的光線,多指內景和實景的人工光線)在畫面中為了打造視覺上的距離感,有時還會有非常誇張的表現形式出現。
新海誠的大部分作品比較偏「粉嫩」。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除了色彩豐富外,畫面還有許多鏡頭效果。
例如星芒(拍攝一些光源而照射出的放射性光芒)、散射光(向四周發射的光)、鏡頭光暈(發光點周圍形成的光圈)等等。
即使在暗處,也會使用大量的藍色和紫色,根本沒有「黑」的機會出現。
雖然在光線方面,畫面與現實世界有著較大的出入,但「最好看的時間段的天空」加上「最好看的時間段的地面」就是最好的新海誠。
在這種高要求的情況下,他的新作《你的名字。》能夠大獲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
自8月26日在日本公映以來,票房直逼200億日元(目前突破194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1億元),正式進入日本本土電影歷史票房前三位。
《你的名字。》已然成為現象級電影,不僅票房一路走高,口碑也是一路爆紅。
並且已經取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候選資格。
豆瓣:8.9分
爛番茄:96%
IMDb:8.9分
日本yahoo映畫:4.2分
也正是憑藉《你的名字。》,新海誠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二位票房過百億的動畫導演。
第一位,自然是聲名遠播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
宮崎駿
這份榮耀也讓很多人把他看做是宮崎駿的接班人。
面對這份讚賞,新海誠謙虛的表示否認,認為是眾人太高估自己了。
新海誠給小蘿莉們籤名
但我們不得不說,這個對待電影作品一絲不苟達到「強迫症」程度的電影人,實在是細膩的讓人感動。
完全想像不到一位40多歲的大叔,將高中男女生青春期的內心刻畫的如此……美好。
這一切都歸功於他自己內心吧:「我只是想一直做讓更多的人享受的動畫作品,也想確認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實力。」
對新海誠最大的肯定,也只不過一句:你做到了。
在已經上映的《你的名字。》中,新海誠講述了穿越時空的燒腦愛情故事:
影片講述了一對從未謀面的少年男女 「周期性地」 交換靈魂,在對方的身體中生活的故事。少女名叫宮水三葉,是居住在小山村裡的女高中生,她所憧憬的是男孩立花瀧所在的世界:東京都車馬喧譁的景象。
「說到性別交換影片所探求的目標,一般都是 『男女雙方經歷這些之後如何回歸自己原有的生活』 這樣的吧。但是正因為如此,我想要給觀眾製造驚喜。」 在萊切斯特廣場的一家酒店裡,採訪了新海誠(當然,對話是通過一位翻譯進行的)。
劇情一開始就透露出兩人命裡註定終成眷屬的意味,剩下的就交給他們二位了 —— 該如何跨越重重障礙最終團圓呢?「我認為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明天會怎樣呢?誰也無從得知。也許某一個人就會完全改變你的人生,即便你不去主動地尋找,心中也會深深地埋藏這樣的期盼吧。」
劇本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寫就,開篇是一則和歌(日本傳統詩體裁),來自女詩人小野小町。
「與從未謀面的人相約相聚,該如何講述這樣的故事呢?正當我苦思的時候,我讀到了這則美妙詩篇。」 新海誠說,「大致的意思就是,『夢裡見君而思君,我若知此為夢境,不願醒來不相離』。讀到這裡我仿佛就開了竅,『不妨就用夢境來講述吧!』 」
正如劇中的古韻景觀搭配流行朋克音樂一樣,《你的名字》片中充滿了新潮文化的日本與古典文明的日本彼此較量、求得承認的場面。三葉生活在鄉下,一直在貫徹神道傳統,而在城市中生活的瀧則對此不屑一顧。
「我試圖表達的是,在向下一代傳達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忘卻了什麼,又記住了什麼。」 新海誠談到這個話題時說,「片中的老奶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為後代延續文化香火,可是這樣的事情,畢竟不能做到巨細無遺盡善盡美。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總會有些因素從中作梗,讓某些東西難以得到完整的傳承吧。」
傳統文化如今正奄奄一息,這個事實在片中以更藝術性的方式表達:一顆彗星墜落地球,很可能危及三葉的家鄉。片中有一句臺詞說,「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天東京會從地球上消失。」 這傳達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永無止息的天災面前,世上沒有哪一處居所永遠平安。
「本片的靈感之一,就是2011年的 『311』 東日本大地震。」 新海誠說,「這場地震,可謂是千年以來最嚴重的震災,一千年之前層有過類似的災禍,可惜今日已無人知曉。不過,假若留心觀察,不難發現有各種警示。片中的石窟上就有記載,『不要住在這峽谷裡面。』 但我們都對這些置若罔聞,認為它不過是古時候的東西罷了。每當遇到這樣的災難,我就不禁想到,面對大自然的災禍,我們該如何守護生命,又要如何守護文化的傳統呢?」
片中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革、日新月異的世界之中。他們會接受這些文化傳統,還是將他們徹底拋棄?這是問題,新海誠並沒有給出答案 —— 但他設身處地想像了一番,認為假若自己做出選擇,會更傾向後者。
宮崎駿在作品中總喜歡選擇女性角色作為劇情核心,新海誠也同樣擅長塑造有血有肉的年輕女子形象。「有人說,『你是一個男人,對異性也並不是多麼知根知底,又怎樣塑造女性的角色呢?』 真是傷腦筋呢,我只是發揮想像力罷了。確實,我的生理角色是男性,生兒育女這種事情無法身體力行,但是呢,這並不妨礙我去揣摩女性的所思所想。所謂角色的塑造,無外乎就是讓它儘量真實,將真情實感的心意傳達給各位吧。」
「所以,一起看吧。」
沙畫師王悅把預告片做成了沙畫,
4分鐘的短視頻,每一幀都精美到可以做壁紙。
終極預告時長02:37
影城熱線:0570-3078899
廣告:映前廣告、戶外廣告、燈箱廣告、座位廣告
電影包場:求婚包場、慶生包場、聚會包場
團體業務:電影票、電影卡可做為員工福利、朋友禮物
影院資源豐富,有需要請聯繫 邵經理:1861636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