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梅
忽然間,紛紛揚揚,有關穿秋褲是老土,不穿秋褲才時髦的信息宛如雪片般飛來,瞬時鋪天蓋地。這場暴風雪說不上嚴酷,其中倒有些戲謔的味道。從舞臺到網絡,再到紙媒,人們被罩在雪片之中,不知是該迎上前去,還是順勢躲一躲才好。
主持人問一位上臺領獎的嘉賓,你穿秋褲了嗎?嘉賓大笑未作答。網上人們推測他一定穿秋褲了,答出來未免尷尬,如果沒穿,豈不早就大義凜然了。因為近來有一種說法,只有中國人穿秋褲,外國人都不穿,並由此得出結論,中國人太落伍了,進而引申出中國人愛吃蔬菜身體弱,外國人愛吃肉所以不怕冷,云云。
實際上,問題遠非這麼簡單。這是一種社會思潮,反映出來的是同胞們在國際化進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糾結心理,當然僅限定在一定的城市或說環境之中。
起因好像是「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於是,秋褲引起人們興趣,時不時被人找把樂兒。按理說,秋褲並不算厚。我小時候即上世紀50年代,人們都穿棉褲;70年代有較厚的絨褲;80年代以後才普遍穿秋褲加毛褲;90年代已有各種品牌的保暖褲了。中國北方的冬天,如若沒有足夠熱的暖氣暖風和出門乘汽車,別說不穿秋褲,恐怕只穿秋褲都不行。問一問建築工地和菜市場的工作人員,秋褲過冬很難,肯定得穿上尼龍保暖褲或棉褲。2014年,還有山東朋友要給我做件兩條秋褲中間夾噴膠棉的褲子,被我婉拒了。原因很簡單,太熱!她說這在她們那很時興的。
如此說來,不穿秋褲可以是時髦,穿兩條秋褲也可以是時髦。在一定工作層面和社交圈子的人,才會有一定時間段的「美」。例如現在講究男人單褲片,女人單絲襪過冬,這在大城市裡是最美的。而社會的人在時尚美面前又總是不顧及生理健康去崇尚並追求社會美,無怨無悔。要不,怎麼會有充分體現女性美其實並不舒適的高跟鞋呢?西方歷史上女性講究細腰,由此女人們拼命束腰,以至於在緊身胸衣上安裝插銷。後人解剖這些細腰女子的遺體時,竟發現臟腑都變形了。中國人的纏足不也是嗎?我們不必去評論這種審美觀及其行為的是與非,可以肯定的是,「美麗凍人」已經是代價最小的了。
有人說,外國人不怕冷,是這樣嗎?為什麼?2004年11月,我去日本講學,帶去的幾位年輕女教師就穿著短裙、絲襪、長筒靴。在奈良、大阪、京都、東京的街道上,顯得很有國際範兒,比日本女孩帥氣。但說實在話,那兒的天氣確實不太冷,和上海差不多。2006年12月,我去法國講學,看法、德、意幾國的老年女性也在冬日穿裙。記得有一天在羅浮宮門前,天空飄著雨夾雪,當地上了年紀的女遊客們僅穿一層薄絲襪,西裝套裙,冒著嚴寒走來。當時的感覺有些寒加溼,可是絕沒有寒徹入骨的凜冽。我看到她們也冷,也蜷縮著,但不至於凍僵。枯黃的梧桐葉子落在碧綠的草地上,這就是當地的真實天氣狀況。美國華盛頓、紐約比起同緯度的北京來說,要暖和許多,主要是受海洋性氣候影響。
海風不同於大陸的風,冷時不太冷,熱時也不太熱。2008年5月我去紐西蘭講學時,順訪澳大利亞。我因職業習慣注意到兩個結伴而行的年輕姑娘,她們一人穿著高筒黑皮靴,一人光腳穿著人字帶拖鞋,太典型了,這就是自然狀況在服飾上的絕妙體現。美國旅行家羅伯特·路威在《文明與野蠻》中寫道:「如在中央澳洲,天氣在冰點以下好幾度,那些土人們滿不理會,他們完全可以拿袋鼠的皮來做衣服,可是他們不幹。」接著說:「倘若中央澳洲的天氣有南極那麼冷,哪個部族能發明西伯利亞式的皮衣,那個部族便可以生存,其餘的全得死亡。」
當然也有人說,俄羅斯不是很冷嗎?怎么女性也是冬裙裝束呢?這裡情況就複雜了。一是習慣使然。據說哥倫布登上新大陸時,發現原住民衣裝很少地立於寒風中,他讓船上人將所帶的紅布發給原住民,讓他們做衣服穿。卻未想,他們將布撕成一條條系扎在身上,好像是為了祈福避邪,沒有禦寒的意思。達爾文等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也從海地和火地島人不怕寒冷、不穿或少穿衣服的文化上受到啟發。二是,俄羅斯女性雖然冬日仍著裙裝,但她們的襪子是毛織的。有人說針織衣服就是由前蘇聯傳到中國的。實際上早在中國江陵馬山戰國墓中,即已發現帶狀單面緯編兩色提花絲針織物,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手工針織品,至於起源則應更早。機器針織始於1589年,英國人W·李創製了第一臺手搖針織機。中國第一家汗衫針織廠,在1896年創建於上海。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世界上的針織產品生產率大為提高,針織衣褲、襪得以普及。
中國人對於季節非常在乎,無論是詩詞、繪畫、醫學、養生乃至服裝,總有春夏秋冬之分,因而也就多了許多詩意。想起膾炙人口的《生查子》詞中「……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也就不難理解中國人所稱的秋衣秋褲了。同樣的針織褲在美國、加拿大等國被稱作「緊身褲」、「保暖褲」、「瑜伽褲」、「運動褲」。雖然當今都是以純棉、聚酯纖維與其他材質混紡而成,可是到了中國才有秋褲之說。德國將此稱為長內褲,近年來耐克和阿迪達斯因為生產這類褲越來越輕軟,銷售量明顯提升。
如果穿秋褲是老土,那麼古代人們天冷時穿什麼下裝呢?北半球國家包括中國西北遊牧民族穿獸皮褲,赫哲人穿魚皮褲;中國中原人穿絲綿為絮的綿褲和有裡有面的夾褲,後穿棉褲;西歐男人穿毛呢料長筒襪配短褲,女性則在落地長裙中穿毛呢料長筒襪。簡言之,不太冷時穿不穿均可,太冷時恐怕就顧不了許多了。
說起來,中國人為什麼看不上秋褲呢?主要是因為剛一改革開放時,有些女性就在粉紅色秋褲外穿一條裙子,實在有礙觀瞻。有人又在肉色秋褲外穿一雙薄絲襪,不倫不類。而且因為秋褲不熨帖,形成凸稜,致使別人看上去好似燙皺了皮……如今,要是穿一條原本貼身的秋褲,再加上短裙和長靴,確實不好看,也不對勁兒。若是穿一條深色厚天鵝絨連褲襪,或是緊身褲配短裙長靴,誰還會說什麼呢?
問題不在秋褲,小處說是服飾搭配,大處說是國民自信,放開說牽涉服飾社會學和服飾心理學,聚焦說只是中國人的一種幽默。因此不必太鑽牛角尖。它只是從一個話題反映出信息社會人們的一過性心態,這種「一過性」是時尚的標誌。
(原載於《天津日報》2015年1月9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