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的生日,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的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周數所致(比實際的出生日期提早了整整一個星期)。蕭邦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就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首敘事曲,10首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首諧謔曲,3首鋼琴奏鳴曲,至少32首夜曲,59首馬祖卡,2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一生都在創作。
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
舒曼曾稱讚蕭邦的音樂像「隱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波蘭不會滅亡」。
其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
蕭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2010年為蕭邦誕辰200周年,被波蘭命名為「蕭邦年」。
他二十歲就參加戰爭,離開祖國18年之久,不忘祖國,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創作,把一腔熱血化為音符。後來肺結核病復發,39歲便離開了人世。臨終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早年生活
1810年蕭邦出生于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位于波蘭首都華沙附近)。在他出生的時候,波蘭由於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瓜分,已不復為一個統一主權國家。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加入波蘭籍,參加過戰爭是波蘭人民英雄,之後進入了一所中學教授法語。
1815年,5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了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臺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2歲起蕭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裡斯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蕭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蕭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來自莫扎特的歌劇唐·喬望尼,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對蕭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在19歲時就已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1829年蕭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一位女同學,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蕭邦無法回國,而蕭邦的父親也建議蕭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蕭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
蕭邦驚現巴黎,一夜成名
蕭邦初到巴黎時,沒有幾個人知道他,而譽滿全市的則是鋼琴家李斯特。一個晚上,李斯特舉行公演。大廳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按照當時音樂會的習慣,演奏過程中燈火全熄。這天的鋼琴演奏得那樣深沉淳鬱,沒有一絲一毫追求表面效果的東西,聽眾如痴如醉,認為李斯特的演奏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演出結束,燈火重明,在聽眾的狂呼喝彩聲中,立在鋼琴旁答謝的,卻是一名陌生的青年——原來是李斯特在燈火熄滅之際,悄悄地把蕭邦換了上來。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蕭邦介紹給了巴黎聽眾,而蕭邦也不負重望,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