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的色彩
浪漫主義時期傑出的鋼琴音樂家
及其主要作品介紹
劉怡冰
19世紀到20世紀是一個華麗又動蕩的年代,我們在回顧它的時候,總會記得女人們鮮亮的飾帶和飛揚的裙角,男人們閃光的佩劍和修長的小腿,餐桌上晶瑩的高腳杯與閃爍的銀器,流浪的藝術家和沙龍裡的寵兒……無盡的悲歡離合,浪漫的愛情為奢華糜爛的生活披上美好的外衣,革命的號角聲卻從未停歇。唯有音樂,繆斯女神總是眷顧著崇敬她的人們,用他們的手奏響已去的輓歌與未來的凱歌。
在這個時候,鋼琴經過一百多年的改良和完善,延續兩千多年的管風琴與古鋼琴的精髓義理,進入了鼎盛時期,登上了「樂器之王」的寶座。大量的以鋼琴為主要創作載體的作曲家、演奏家湧現,他們注重抒發內心的感受,偏於幻想,表達對夢寐以求而又難以實現的事物的渴望,歌頌美好的愛情,也參與革命戰鬥。此時音樂作品與文學、繪畫、戲劇的界限開始模糊,在鋼琴作品中也出現了許多標題性的樂曲以及與文學有關的敘事曲、十四行詩、無詞歌、小品套曲等。各類鋼琴題材,如小夜曲、間奏曲、幻想曲、即興曲、狂想曲、隨想曲、圓舞曲、波羅乃茲、瑪祖卡等等被競相推出。浪漫主義從19世紀20年代起貫穿整個19世紀並延續到20世紀初,百花齊放,色彩紛呈。
翻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畫卷,弗朗茲·舒伯特首先向我們走來,他一生在貧窮的生活中度過,卻給我們留下大量優秀的作品。他的鋼琴作品總是不溫不火,速度中庸,音程跳躍不大,歌唱般的旋律,與古典主義時期的巨人們相比,他顯現出更多的女性化的成分,細膩柔美,如同清風吹拂下的藍色大海,憂鬱感傷而又恬靜溫暖。
舒伯特的奏鳴曲有著歌曲般的主題陳述、簡樸的織體、色彩性的和聲,民間歌舞曲的因素,以抒情性居多;而他的鋼琴小品精緻靈巧,形象鮮明,和聲富於色彩,民間歌曲、舞曲因素突出,兩者都體現了他的敏感氣質。同時,他將即興自由和構思嚴密相結合,瞬間素描和平易真摯相結合,為浪漫主義鋼琴小品做了很好的嘗試。舒伯特在他創作生涯的中後期寫下了大量鋼琴小品,其中最優秀的要數1827年左右所作的即興曲作品90號(D.899)之1-4首、即興曲作品142號(D.935)之1-4首,以及瞬間音樂作品94號(D.780)之1-6首。舒伯特的詩人氣質在這些作品中展露無疑。1822年,他創作了《流浪者幻想曲》,這是一首充滿旺盛的生命力量之作。作者用他的同名歌曲的音調作為形象中心,但原來歌中所唱的那種痛苦之情,已被流浪者激昂的呼喚和走向光明的樂觀情緒所代替。
舒伯特的創作使人們看到他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願望,也促使浪漫主義作曲家們不斷探索前進。
時光跳躍,充滿希望的綠色漸漸明朗,我們看到另外兩位浪漫主義音樂巨匠——弗裡克斯·孟德爾頌·巴託爾蒂和羅伯特·舒曼。
孟德爾頌出生在德國漢堡大銀行家的家庭,一生坦途,是一位「幸福的音樂家」。他的鋼琴創作遵循古典主義和諧均衡的原則,處處散發著浪漫的氣息。他的49首無詞歌繼承了舒伯特的傳統,將抒情、幻想和沉靜的旋律與優美的和聲結合起來,優雅流暢、質樸純真。作於1842年的《莊嚴變奏曲》沒有華麗的技巧,但各種有特點的鋼琴織體和技巧都融入其中。孟德爾頌的作品像是綠色的嫩草,更多地反映明朗的幻想和清淡的愁緒,充滿希望而又迂迴感嘆。
孟德爾頌《莊嚴變奏曲》
舒曼的音樂創作深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對愛情的追求與對壓力的抗爭也成為他創作的動力,因此,舒曼的音樂風格是反對庸俗而自成一家的。舒曼將獨立的鋼琴小品貫穿成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套曲,這些套曲由各首小曲組成,並由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如1832年的《蝴蝶》。他還創作了大量帶有標題的鋼琴作品,表現音樂中的詩意和文學意味,如《童年情景》《林中情景》等。他也偏好大量運用變奏,全面揭示人的內心體驗和各種心理狀態。舒曼後來的命運十分悲慘,但他的鋼琴作品中總是洋溢著希望與熱情,我們始終有理由相信,在他敏感多愁的心裡,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堅信與嚮往。
時代的色彩漸漸趨於濃烈,而弗雷德列克·蕭邦卻以一襲純粹的白色佔據浪漫主義時期最為重要的一頁。白色是高貴的顏色,又是堅定和博大的顏色,同時也是敏感和哀愁的顏色。蕭邦是浪漫主義時期最特殊的一位鋼琴家,他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卻常感受悲哀和屈辱。他瘦弱而蒼白,憂鬱又敏感,時而熱情似火,時而傷感而神經質。他周旋於上流社會,如魚得水;面對愛情,他又是喬治·桑眼中「可愛的病人兒」;而他手中的筆卻又有千均之力,他的作品被稱為「隱藏在鮮花中的大炮」,祖國的命運牽動著他的心,成為其創作的動力和源泉。
蕭邦一生的作品,幾乎全部為鋼琴曲。他的作品動人、優美,散發著詩一般的熱情,並帶有鮮明的民族烙印。他創作的體裁廣泛,在敘事曲、諧謔曲、圓舞曲、夜曲等各種體裁的寫作上都成績斐然,他的瑪祖卡和波蘭舞曲富含對祖國的深情,如廣為人知的《「英雄」波蘭舞曲》中令人吃驚的左手跳躍八度的伴奏,構成異常斬釘截鐵的高貴主題,中段凱旋式的旋律十分振奮人心,令全曲充滿了戰鬥性和史詩性。
蕭邦·《「英雄」波蘭舞曲》然而,最能體現蕭邦內心性格的是他的夜曲。夜曲在蕭邦手中通過和聲的擴充和外形的修飾,成為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理想形式。他在夜曲中訴說著深情、悲哀以及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法國詩人繆賽的詩句中說:「這是最美的歌也是最悲哀的歌!」我們深知,這就是對蕭邦夜曲的最佳詮釋。
我們若只看弗朗茲·李斯特的畫像,會覺得他幹練精明,卻總也無法把這個形象和建立了鋼琴宏偉的交響性音響的天才演奏家聯繫在一起。然而,正是這樣的李斯特卷著紅色颶風而來,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徵服了挑剔的聽眾和評論家,真正奠定了鋼琴「樂器之王」的地位。
李斯特的鋼琴演奏技巧輝煌、富有動力,他在鍵盤上推出由大量的雙音音階、八度音階、大跳八度和弦、快速輪指、滑奏等構成的高難度技巧,在鋼琴上產生空前未有過的雷鳴電響、風馳電掣的效果。由於他登峰造極的技藝,人們稱他為「鋼琴之王」。他在標題音樂的歷史上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創造了更進步的「交響詩」——這一新的音樂藝術形式。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素材主要來源於匈牙利的民間舞曲和茨崗人的流行音樂,演出後立即震動了世界樂壇,被視為匈牙利民族樂派奠基性的作品。
李斯特還寫了很多有著炫技性特點鋼琴練習曲,其中最重要的是12首《超凡練習曲》和6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在《超凡練習曲》中,除了2首沒有標題以外,都附有標題,如《風景》《鬼火》《狩獵》等。
李斯特12首《超凡練習曲》
《旅遊歲月》包含李斯特在各國旅行演奏的年代寫下的26首鋼琴音樂詩篇。在這些作品中他描寫了大自然的風光、歷史的遺蹟和他個人的感受,共分三集,即《瑞士遊記》《義大利遊記》和《羅馬遊記》,這些作品有著一個獻身於鋼琴事業、富有獨創精神的作曲家的鮮明標記。
晚期浪漫主義時期,可稱為「民族主義」音樂家的拉赫瑪尼諾夫、斯克裡亞賓、格裡格、「強力集團」等等偉大的音樂家們為浪漫主義添上了最後的顏色,他們的音樂作品或許沒有舒曼的熱情,沒有李斯特的炫技,不及蕭邦的表現力,但是卻柔和溫暖,包含了對祖國和民族深切綿長的眷戀,他們把浪漫主義的種子撒向德奧以外更廣闊的領域,如同和煦的橘色陽光。追隨巨人的腳步從未停歇,一代又一代傳承與進步,形成音樂史上無數個閃光中的一頁。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古典主義的時期過去了,浪漫主義音樂接踵而至;浪漫派的先驅走遠了,二十世紀多樣的風格馬不停蹄地呈現。一個世紀又離我們遠去了,一個新的自由時代開始了,新的時代又會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