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是最近上映的一部災難片,情節取材於2010年4月20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洩露事故。
對於故事情節,大家不要抱太大期望,閉著眼睛都能猜到劇情是這樣發展的:
「災難前的溫馨—災難發生的突然—災難拯救的壯烈—劫後團聚的深思」.
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看的電影,因為至少會加深你對海上石油勘探行業的理解,也能稍微體會點人類探索和開採海上原油的艱辛。
如果你已經看完這部電影,那麼你至少應該問問自己,電影中為什麼「深水地平線」只是延遲了40幾天,BP公司的人就大發雷霆。你還應該問問自己,每天我們人類要消化多少石油,又有多少來自海上。
如果你沒有問自己這些問題,或者不清楚以上問題的答案,那麼請繼續看完這篇文章。
I.為什麼BP高管對延工暴跳如雷?
在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BP的高管和Transocean(以下簡稱RIG)都非常在意延期交工的具體時間,特別是當BP的高管說錯延期的天數時,作為「深水地平線號」鑽井平臺副總經理以及技術總工程師的麥克據理力爭,說只是延誤了43天的工期。關於延期的畫面出現了多個場景,有人想過為什麼大家都如此在意延工的時間嗎?
It is all about 「Money」。
目前,海上鑽井平臺主要有兩種,分別是Jackup和Floater,Floater又分為兩種,分別是Drillship和Semi-submersible。
Jackup鑽井平臺適用於海上大陸架油田,深度一般不超過120米,有些Jackup的深度能達到190米。
Floater鑽井平臺則適用於深海油田,一般水深都達到1500米以下。不過Semi-submersible和Drillship的主要區別並不是下圖的水深,而是這兩種鑽井平臺的形態。
在《深海浩劫》中,「深水地平線」就是一艘Semi-submersible。鑽井平臺建造於2001年,由韓國現代重工造船廠建造,下圖就是「深水地平線號」生前的圖片,整個平臺造價5.6億美元。
5.6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世界上最大的飛機空客A380造價約4億美元,波音777造價也是約4億美元,這意味著一個「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的整個造價超過空客A380,多出來的錢還能再買一架空客A320。
如果你沒有去看電影,我覺得你都會被這個數字給嚇到。但是,鑽井平臺確實非常先進,在2009年9月,「深水地平線」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開挖了世界上最深的油井,垂直距離達10,683米。
這樣的一艘怪物,從被造出來開始都在墨西哥灣服役,業主就是BP石油公司。
每天,BP要為「深水地平線」支付49.7萬美元。
延工43天,每天49.7萬美元,BP石油公司因為延工就要給RIG多支付2137萬美元。所以,現在你應該知道為什麼BP的高管對「深水地平線」的延工暴跳如雷了吧。
II.多少原油來自海上?
我相信很多的石油行業從業者也無法回答上面的問題,更不要說每天開車到加油站就能輕鬆加到油的司機。
這個問題,在幾個月以前其實我也並不知道。當時覺得,全球產原油9,500多萬桶/天,消耗9,400多萬桶/天,海上原油產量有個10%,1,000萬桶/天就已經很高了。但是,當我找了很多的資料,發現我錯了,而且錯的非常離譜。
海上原油產量早在2005年就已經超過全球原油產量的30%。
其中波斯灣海上原油的產量最大,當年就達到了530萬桶/天;產量第二的地區是北海,產量是470萬桶/天。當年,整個海上原油的產量達到2,500萬桶/天,當年全球原油產量8,430萬桶/天,海上原油產量的佔比達到29.66%。
根據Ensco(NYSE: ESV)在電話會議的披露,目前海上原油的產量已經達到全球原油供給的33%,按照今年9,500萬桶/天計算,海上原油的產量達到3,135萬桶/天。
不過,EIA的數據與ESV電話會議披露的數據有點出入,EIA公布海上的原油產量佔全球原油產量的29%。
其中,接近150萬桶/天原油來自超深海,600-700萬桶/天原油來自深海,1800萬桶-2000萬桶/天的原油來自海上大陸架油。在兩種鑽井平臺中,Jackup服務的市場是海上大陸架的油田,Floater服務的市場是深海油井。
曾經,有投資者危言聳聽的說,美國頁巖油將取代海上原油。如果我告訴你經過7-8年的頁巖油革命,目前美國頁巖油的產量是450萬桶/天。可以想像,認為頁巖油取代海上原油的言論是多麼的愚蠢。
III.海上油服的投資機會?
從「深海地平線」2010年4月20日葬身墨西哥灣,到今天時間已經過去6年多了。在墨西哥漏油事故中,作為「深海地平線」的所有者RIG被罰款14億美元,作為油田的所有者BP石油公司則被罰款208億美元,因為墨西哥漏油事故導致的支出超過600億美元。
在墨西哥漏油事故,雖然RIG被罰款高達14億美元,但是RIG並沒有真正傷筋動骨。2009年,RIG的年收入115億美元,淨利潤高達35億美元。RIG在被罰款14億美元後,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就腰斬了,但也同樣短短五個月就反彈回來了。
雖然墨西哥漏油事故沒有對RIG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從2014年以來的原油價格下跌,卻讓RIG的股價跌到上市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即使今年原油價格已經從最低的26美元/桶反彈到最高的52美元/桶,但是RIG的股價一樣,卻爛的不能再爛。當然,股價「擺爛」的公司不止RIG一個,整個行業都是如此。
如果你看電影看的仔細的話,你會發現在電影中一共出現了4個公司,分別是Transocean、BP、Schlumberger和Bristow。
BP和Schlumberger都是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大公司,這裡就不作探討。還有一個Bristow是什麼公司呢?
Bristow是一家直升機租賃公司,主要的業務就是接送這些前往鑽井平臺的工作人員。公司的股價跌起來可以一點的都不客氣,從2013年創下的最高的83美元/股,最低下跌到9美元/股,最大跌幅超過85%。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年初,另外一家提供海上鑽井平臺直升機業務的集團公司CHC已經申請破產重組,股價從2014年最高的301美元到清零。
對於海洋原油的從業公司以及從業人員來說,如果說2010年墨西哥灣的「深海地平線」爆炸起火是一場有硝煙的「深海浩劫」,那麼從2014年原油價格下跌給這個行業以及從業人員帶來的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深海浩劫」。
對於這場沒有硝煙的「深海浩劫」,有一家目前市值還超過100億美元的油服公司在電話會議中用了三個「lowest」來形容這場「浩劫」。
「Since the downturn began in late 2014, our revenues have declined 71% reflecting the severe stress,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has been under. Our customers have slashed spending to the lowest levels possible and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has delayed or canceled future projects totaling over 7 million barrels of oil per day. 2015 saw the lowest level of new reserve discoveries globally since 1947; only about 10% of the average annual discovery volumes through the past 50 years according to Wood Mackenzie and in 2016, the U.S. is forecast to see the lowest number of wells drilled since 1933.」
根據ESV公司的電話會議披露,2016年上遊原油公司的資本支出已經低於2008年的水平,從2013年開始,已經減少超過9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預計2017年資本資產將繼續減少。
這場「浩劫」何時結束?
沒人知道。也許明年?也許就在眼前?
備註:本文不作為以上提到股票推薦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