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提到「病毒」一詞,總讓人聯想到無形陰影帶來的死亡恐怖。
人們腦海中可能浮想起這些印象。穿戴全身防護服的醫護人員,正在抗擊致命的伊波拉病毒。每隔一些年就會出現流感大爆發,發生在約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曾造成全世界約5億人感染,2000多萬人死亡;2019—2020年流感季,美國估計已有至少2900萬例流感病例……
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的記憶還歷歷在目,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影響還在繼續。
這些人類疾病都是由病毒導致的,但是,致病在病毒的故事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病毒會感染所有的生物,並不僅僅是人類。而且,很多病毒實際上根本不致病。
你對病毒其實知之甚少……
你以為你知道什麼是病毒,實際上病毒很難定義……
病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概念,但如果讓病毒學家說來,「病毒」本身根本並不那麼好定義。
在過去100 多年裡,病毒學家一直在思考如何給病毒下一個滴水不漏的定義。但是,每次當他們覺得可能找到了適合的定義的時候,總有新發現的病毒不符合這個定義。
在牛津詞典裡,病毒的定義是「一個通常由蛋白質和包裹在其中的核酸組成的病原體,非常小,以至於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只有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繁殖」。
這個定義實際上也存在不少漏洞。比如,「非常小,以至於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但有些病毒大到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就能看到,典型的如發現於阿米巴原蟲體內的巨大病毒。再比如,「只有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繁殖」,這個特性並不排他,有些細菌也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繁殖。
病毒就像一個狡猾的對象,每當我們對病毒的了解更深一步時,病毒的定義就得發生變化。
病毒只感染人類和動植物嗎?病毒瘋狂起來連自己都感染……
說起有哪些病毒,大家可能歷歷數來:SARS病毒、MERS(中東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毒、伊波拉病毒、狂犬病毒、天花病毒、愛滋病毒……這些病毒基本都是和人類疾病相關。
然而,實際上只有極少數的病毒,會把人類當作自己唯一的宿主,如天花病毒,以及小兒麻痺症的「元兇」——脊髓灰質炎病毒。病毒能感染所有的生命形式,除了動植物,它還感染細菌、古菌,甚至病毒自身。
有些病毒僅感染野生動物及家養動物。比如在家貓及野貓中,存在一種可以導致貓罹患血癌的病毒——貓白血病病毒。被這種病毒感染的貓出現的症狀非常多變:有些貓可能完全沒有症狀,也有很多貓被感染後,一開始的症狀是嗜睡和輕微發熱。這種病毒在歐洲和北美的患病率約為3%~4%,但在泰國則高達25%。
一朵山茶花因感染病毒呈現出美麗的紅白色變異。能使花變色的病毒叫碎色病毒
有些病毒的宿主是植物。比如,最早發現於斐濟、進而傳播到全世界香蕉束頂病毒。它由蚜蟲傳播,也隨被感染植物的移動傳播,對全球香蕉產業造成巨大威脅。又如,最早發現於巴西,被稱為tristeza(葡萄牙語中意為「悲傷」)的柑橘衰退病毒,這種病毒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 億株柑橘樹的死亡。再比如我們常吃的馬鈴薯,它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愛招惹病毒的作物。馬鈴薯的剋星——馬鈴薯Y病毒,是馬鈴薯Y 病毒科的第一個成員,該科就是根據這個病毒命名的,目前已經有幾百種不同的病毒被發現。
世界上最大的病毒之一——多食棘阿米巴擬菌病毒
病毒能感染所有的生命形式,包括細菌、古菌,甚至病毒自身!幾年前發現的一種擬菌病毒,可以被自己的病毒感染。擬菌病毒的意思即「模擬細菌」,它們的基因組與細菌的基因組相當、甚至更大。這種可以被自己的病毒所感染的擬菌病毒,是一種小的DNA 病毒,依賴擬菌病毒來複製,被稱為「媽媽病毒」,而感染它的病毒,被稱為「人造衛星」,類似於衛星的特性。
病毒和宿主其實是「相愛相殺」
病毒無處不在,且數量驚人,每毫升海水中有大約1000萬個病毒粒子。
如果認為這無處不在的病毒僅僅與致病有關,那是對病毒的巨大誤解。實際上,把VIRUS翻譯成「病毒」是一個極大的誤會,因為很多VIRUS不但沒有「毒」,而且有益於人類和其他生物。
病毒與其宿主之間實際上存在非常微妙的生態平衡。很多病毒是不致病的,絕大多數病毒可能與其宿主共生,也就是說,它們從宿主那裡獲得所需要的,但並不給宿主帶來危害。有些病毒與宿主是互利的,它們給宿主帶來生存所需的好處,同時也從宿主身上獲利。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中的地熱土壤,本不利於植物生長;但是,在真菌以及寄生在真菌中的病毒的幫助下,植物能在比通常可以耐受的高得多的土壤溫度下存活。
例如,老鼠攜帶有多種皰疹病毒,這些病毒可能有助於老鼠抵禦細菌感染,包括鼠疫。一個更奇特的例子是一種真菌病毒,這種真菌寄生在植物體內,如果離開了病毒,無論是真菌還是植物,都不可能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地熱土壤中生長。有些寄生蜂的卵,離開了病毒就不能發育;另外一種植物病毒,當蚜蟲取食的植物上過於擁擠的時候,能讓蚜蟲長
出翅膀。
事實上,引起疾病,對病毒而言,就像對其宿主而言一樣,是不受歡迎的。病毒在一個生病的宿主體內,可能沒有在一個健康的宿主體內複製得好,尤其是當生病的宿主不能與其他潛在的宿主進行交際時。如果病毒在傳播之前,就導致了宿主的死亡,這對病毒而言,就像對宿主一樣是不利的。
這種人類病毒,全球90%的人身上都攜帶…
嚴重的疾病或死亡說明病毒與宿主的關係尚處於相互博弈的初期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一般會進化得不那麼致命。
有一種奇特的病毒,90%的人都攜帶,卻不引起任何疾病,它就是細環病毒。1997年,該病毒首次發現於一名日本肝炎患者體內,卻從未被證實與任何疾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這是一種遍布世界各地,並感染各年齡段人群的病毒。是否攜帶病毒,與年齡、性別或者個人疾病史沒有顯著關聯。
但是,人體內的細環病毒含量,與人們免疫系統的抑制水平之間存在相關性:在免疫抑制人體內,病毒的載量較高。因此,這種病毒可以作為免疫抑制的標誌物。比如說,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需要用藥物抑制病人的免疫系統,以減少排異反應。此時,細環病毒就像一個靈敏的檢測器,可以用來檢測藥物的有效性。
人類與病毒之間存在各種恩恩怨怨。當你了解了病毒,你會知道,如果沒有病毒,就不會有人類,也不會有其他物種。
關於病毒或許你還想知道
什麼是病毒?關於病毒有什麼重大爭論?如何給病毒分類?病毒是如何複製的?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在地球生命進化中,病毒究竟起什麼作用?典型病毒都長什麼樣?有什麼特殊的內部結構?具有怎樣「高超」的傳播技巧?又演繹了哪些愛恨情仇的故事?
一座神奇的紙上博物館,帶你細讀病毒的秘密生活真相。你所疑惑的、恐懼的、好奇的、關心的關於病毒的知識,你都能在這座「博物館」中找到答案。
國際頂級病毒學專家瑪麗蓮 • 魯辛克(Marilyn J. Roossinck)巨獻,權威譯者及審校者團隊傾情奉獻。在美國,它被曾出版過50餘位諾獎得主作品、聲名赫赫的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世界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雜誌曾發表這本書的書評,並做了推薦。
頂級期刊《自然》(Nature)的書評
這本獨一無二的書,還以101幅電鏡彩色圖像,300多幅橫切面和外觀圖,完美展現了病毒絢麗的藝術形態,真實再現病毒神奇結構,讓你一睹病毒世界的「廬山真面」和變幻萬千。
腸桿菌噬菌T4的電鏡照片
你所知道的或不知道的病毒,當它們以視覺方式呈現時,你一定也會驚嘆於它們的精美以及大自然的創造力:許多病毒具有精確的幾何結構,有些病毒的一些裝置彷如用於其他星球著陸的太空器的吸盤,還有的在電鏡下看上去仿佛一朵綻放的鮮花……
101幅電鏡彩色圖像,完美展現病毒絢麗的藝術形態
300多幅橫切面和外觀圖,真實再現病毒神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