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個原因》第四季悄然到來,這部根據同名原著改編討論校園暴力的青少年影視也迎來了最後一季。
四季時間,劇中高中角色經歷了很多成年人也不會經歷的苦難。這些苦難就像從雪山山頂滾落而下的雪球,他們每個人站在滾落的雪球下方試圖阻止雪球繼續前進,但最後只會融入雪球,成為它的一份子。雪球裡摻雜著生者的血肉,死者的骨骼,旁觀者的漠然。
經歷了第一季漢娜事件,第二季法庭辯論,第三季全員改變後,第四季的核心變成了失控。失控的人物,失控的環境。
失控的人物:群魔亂舞
第三季結尾布萊斯之死所造成的影響還在持續,或者說漢娜死亡餘波還在影響著自由高中這群少男少女。
第四季所描寫的人物非常有限,除了克雷、傑西、賈斯汀、艾利克斯外,其餘角色都很邊緣化,泰勒、扎克像是打了一季醬油。以克雷為代表,給我們展現了失控的人物有多麼混亂
一直處於風暴中心的克雷所經受的磨難遠遠大於其他人,超乎同齡人的忍耐力讓我們忘了他才是一名高中生。諸多苦難加身的克雷終於承受不住這巨大的壓力,導致輕微精神分裂。你什麼時候見過主動打人的克雷嗎?你什麼時候見過引導學生暴動的克雷嗎?
以前那個總是一副撲克臉、面帶倦容的克雷第一次消失不見,變成了一個不再隱忍、主動出擊的暴躁分子。
克雷的失控只是一個縮影。是他周圍同伴的縮影,是自由高中學生的縮影,是美國學生的縮影,是世界上所有人的縮影。克雷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漢娜,比漢娜幸運的是,他被拯救了。
他有跟他共同經歷的夥伴理解他,他有家庭成員關心他,他有真正在乎患者的心理醫生輔導他。他有漢娜所沒有的夥伴、關心,所以他可以被拯救。
這也是《十三個原因》想表達的重心。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苦難,但如果我們都能對別人多一分關懷,那這些苦難都不見得有多苦,我們都可以挺過一場又一場磨難,然後讓自身更強大。
除了克雷等主角,第四季對於同性戀的包容程度超乎我想像,甚至可以說達到了放縱的地步。如果沒看過前三季你甚至會懷疑這是不是一部關於同性戀題材的美劇,感覺誰就算不是同性戀也是雙性戀。
艾利克斯就是其中戲份最重的。從扎克到韋斯頓到查理,足足處了三對CP!艾利克斯的感情線甚至成為了最重要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是最讓人感動的一條主線。
劇中對於艾利克斯情感描寫格外細膩,從一開始性取向的懵懂到與查理之戀感動全校成為舞會雙王,無人不為之感動、歡呼。
查理邀請艾利克斯去舞會那一幕幕很容易讓人溼了眼眶,Gay浪漫起來真是沒異性戀什麼事。
我沒有生活在美國,也沒有經歷過任何同性戀鬥爭,所以很難去想像美國同性戀群體究竟經歷過怎樣的鬥爭,過著怎樣的生活。不過看到劇中所有人對於同性戀那種包容、祝福,不經感到欣慰。他們贏了。
失控的環境:人間地獄
在一系列事件後,自由高中決定實行嚴格管理。校園一夜之間猶如監獄,學生與警察相伴,進校需要安檢,隨時強制搜身,四周布滿監控,甚至出現封鎖校園的情況。
自由高中,不再自由。
嚴格的管控不僅沒有起到安全作用,反而激發了學生強烈不滿。於是校園塗鴉,毀壞攝像頭等行為不斷發生。警察對學生的管控明顯過於偏激,甚至出現了種族歧視。對一個種族的過度執法點燃了最後一根引線。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即使9分鐘的壓迫尚會導致全國暴動,何況數個日日夜夜的壓迫。於是,學生罷課,與警察對峙進而引發暴動事件,自由高中瞬間宛若人間地獄。
關於學生暴動的描寫無疑將本劇主旨提升了一個檔次。如果說之前還停留在一群高中生耍著性子小打小鬧,那暴動直接上升到了對國家層面的影射。參考最近美國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所引發的暴動事件,讓人唏噓。
除了暴動具有成人向外,泰勒做警察線人深入毒販窩點也讓我為之一振。可以說第四季主題早已從剛開始的校園霸凌問題跳脫出來,把社會更深層次的問題呈現給觀眾,引發更多拷問。這方面是第四季做的比較成功。
《十三個原因》初始願望是引發人們對於校園暴力的關注,它確實做到了這點。但第二季、第三季劇情崩塌反而讓人從校園暴力的重心轉移到了劇集本身質量合不合格。特別是拖沓的第三季讓不少人棄劇。
第四季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拘泥於劇情,而是把校園暴力之外更加嚴肅的社會現象摻雜到劇中。它也沒有像之前一樣大多時候處於中立地位,只是讓觀眾自行評斷孰對孰錯。第四季劇組明顯表態校園暴力所帶來的傷害足以致命。告訴被壓迫的人民應該反抗而不是繼續忍受。站在同性戀一方高呼同性戀無罪。
無善始有善終。《十三個原因》最後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團圓」結局,即使死亡也帶來了更多希望。舞會帶來的感動與結局每個人的大學錄取通知書讓人淚奔。他們的高中生涯結束了,他們的青春結束了。他們關於強姦、謀殺、毒品、謊言的卑劣青春結束了。他們關於性、愛情、友情、未來的美好青春也結束了。
結束不了的,是13reasonawhy.info網站依然存在。結束不了的,是屏幕前依然冷漠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