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十三個原因》第四季的預告,突然感慨時間過得好快。《十三個原因》第一季播出的時間是2017年,當時我一口氣把他追完了,並且一直把他當做是一部神作!個人很喜歡他的拍攝手法和探討的題材。
該劇根據2007年獲得紐約時報最佳銷售獎﹑Jay Asher所著的同名小說改篇,故事講述一個少年克雷在某夜收到一個鞋盒,內裡裝著自殺﹑已故的女同學漢娜的錄音帶。錄音帶中有指令,要把錄音帶從一個學生交到另一位手上,以向12位同學,用13個原因解釋他們在她的死亡中,有著甚麼身 份,以及她為什麼要自殺。
這是第四季的預告,將在今年夏天6月5號一次性放出,一共有十集。雖然預告片裡面看起來很感動,大家都有很多感觸,但是我其實從第三季開始就沒有再看下去了,我多麼希望他能停留在第一季,因為他的第一季我真的太喜歡了,看完第二季的時候我就覺得很折磨,好希望自己沒有看他。
我就主要來誇一誇第一季吧,然後順帶踩一下後面的幾季。其實從豆瓣的評分也可以看出來:第一季有8.4的高分,而第二季只有7.4,然後第三季更是變成了6.8分。所以我也不知道第四季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可能會逆襲,也可能是一爛到底,還是要等播出後見分曉了。
剛開始被《十三個原因》吸引的原因是他的題材,他很大膽地講述了美國青少年自殺的問題以及校園暴力。我當時真的很佩服他們,美劇為什麼會這麼敢拍,這麼敢直面問題。同理去年我國上映的《少年的你》(爭議點暫且不說)單單他討論校園暴力這個社會問題,我就覺得好感動!我們終於也重視起了這個問題,也說明我們在進步!
《十三個原因》第一季播出後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人們更加重視起了青少年自殺和校園暴力問題。科學家發現:青少年自殺率上升了13.3%。這是本月發表的有關該劇首播後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第二篇研究報導。因此,心理健康研究員十分擔心媒體所塑造的自殺印象--因為自殺或"具有傳染性"(這也是他帶來的巨大影響)
隨後Netflix表示基於醫學專家建議,將移除第1季最後一集惹議的血腥自殺畫面。看這部劇的時候其實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進去,我記得我一口氣看完這部劇的時候很壓抑,心情很低落,很心疼漢娜的自殺,過了好久才緩過來。
雖然我和漢娜的文化不一樣,我也沒有遭遇過她的那些經歷,但看的時候就很容易和她產生情感共鳴。可能因為大家都有校園經歷吧,或多或少都會理解那種感受,那種孤獨。而且我覺得無論是誰,在學校裡都或多或少遭遇過校園暴力,可能有些很輕微,只是一個不友好的眼神,你過了一會兒就忘了。也可能是那種長久的孤立,讓你花費了好長時間走出陰霾。
看到最後面的時候,我已經支持漢娜自殺了,她已經太絕望了,她已經找不到人幫助她了,她已經為自己錄下了十三個原因來勸說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然後我又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過自殺的念頭,似乎是沒有。我很慶幸自己沒有萌生出過這種想法,但是我又為那些會有這種想法的人擔心,他們是否有像漢娜一樣發出求助,他們時候能否被周圍善待,他們能否最後懸崖勒馬,改寫這個結局。
最後好多人都在討論漢娜的死因,都在為她抱不平或是提出質疑。但是我不禁想,這些都重要嗎?這個世上又有多少個「漢娜」,他們是否也在像她一樣掙扎,在找自殺的原因。我們又能為此做什麼?
以前我從來沒有覺得「words」能有這麼大的威力,他甚至能擊垮一個人。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也許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多一分善意,他也許會感受到一絲溫暖,會有更多的理由留在這個世界。當別人向我們發出求助時,我們能不能多一點耐心,也許在你看來是一件小事,但是當你認真對待他時,別人可能就會得到救贖。
我希望漢娜的故事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反思,也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幫助!
公眾號後臺回復【十三個原因】即可獲得資源!歡迎一起來討論!一起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