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為了紀念因遭受網絡霸凌而自殺的Tyler Clementi(泰勒·金文泰),美國高中生Brittany McMillan創立了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反欺凌運動——紫色紀念日(Spirit Day)。欺凌——這個普遍存在於校園中的社會問題,從此以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017年3月,Netflix發行的美劇《十三個原因》(13 Reasons Why),以青春懸疑的敘事手法述說了一段由校園欺凌引發的悲劇。劇集一經播出便引起了熱議,並且獲得了包括電視學院榮譽獎在內的諸多獎項和提名,
雨塵認為,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觀看的劇集。無論你是否曾經受到過欺凌,或是參與了對其他人的欺凌,又或是僅僅對周遭出現的欺凌事件視而不見,你都能從這部劇集中得到應有的反思。
就像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Stanislaw Jerzy Lec)所說的——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該句原意已在網上被嚴重曲解,請記住原話。
而《十三個原因》正是讓每一片雪花都為雪崩擔負應有的責任。
第一季的鏡頭一開始就聚焦於女高中生漢娜(Hannah)的照片上,與照片上明媚的笑容以及照片的主人輕鬆的畫外音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從劇情一開始,女主角漢娜就已經自殺身亡了。
《十三個原因》第一季採取了非常有創意的懸疑手法為觀眾們帶來一場扣人心弦的觀劇體驗。自殺的漢娜留下了七盤錄音帶,用十三面錄音記錄了自己最終走上不歸路的十三個原因。每一面錄音都圍繞一個導致悲劇發生的關鍵人物,而根據錄音帶的指示,每個人在聽完全部錄音後都要將所有的磁帶轉交給下一個被提及的人。而第一季所有的劇情圍繞著男主角——也是十三面錄音帶中的其中一位——克雷(Clay)在收到磁帶之後,跟隨錄音一步步接近真相的過程。
也許一些觀眾會覺得,故事發生在美國,我們的高中遠遠不如美國那樣混亂,所以中國的年輕人並不會出現劇情中那樣的悲劇。但事實上,校園欺凌這個社會問題帶來的傷害並不分國籍,在中國遭受校園欺凌侵害的青少年也不比西方國家少,他們受到的傷害也不比其他人更輕。
2017年5月20日,由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專委發起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絕大多數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關係欺凌的長期性、反覆性特點明顯;隱瞞校園欺凌事實成為被欺凌學生的「第一選擇」;校園欺凌主要來源於同班同學;男生是欺凌行為的主要參與者。這些特徵與《十三個原因》展示的如出一轍。
中國的校園欺凌發生率並不低,在中部地區甚至高達46.23%。而欺凌的形式中,語言欺凌的發生率以23.3%的比例遠高於其他欺凌方式。但如果你認為語言欺凌沒什麼大不了,那麼你更應該看看《十三個原因》,漢娜會以自身的悲劇向你展示語言欺凌帶來的切身傷害。
作為一部反應校園欺凌的劇集,《十三個原因》也將自己的官方網站http://13reasonswhy.info設立成了一個受害者得以尋求幫助的平臺。網站的首頁將Talk to Someone(找人聊聊)置於最醒目的地方,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求助熱線和網站被列在一旁,其中包括中國臺灣的生命熱線1995和中國香港的生命熱線+852 2382-0000。
和劇集的所寄託的一樣,雨塵希望漢娜的悲劇不會在現實中一再重演;希望每一個遭受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都能儘早走出陰霾;希望每一個參與或目睹校園欺凌的人都能深刻反思;希望每一片雪花都能為雪崩擔負應有的責任。
《十三個原因》官網首頁,截圖是中國臺灣的生命熱線
《十三個原因》並沒有止步於一季。事實上,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後,故事後續的發展已接續了兩季各十三集,第四季也順利得到了續訂。如果你僅僅想要關注校園欺凌的立意,第一季的劇情已經足夠。事實上,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核心立意之於第一季甚至有一點顛覆。不過,雨塵仍然強烈地想要安利後續的劇情。一方面,後續故事為觀眾展開了不同的視角,將複雜的社會問題以更立體的角度呈現。另一方面,脫離校園欺凌這一單一命題,劇集也將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更多問題——槍枝、毒品、性、家庭暴力、種族歧視等等——加以剖析。這其中也許有一部分是美國社會特有的問題,但中國觀眾也一定能得到更多思考。《十三個原因》第二季的劇情在漢娜留下的錄音全部揭示後,開展了對嫌疑人的審理。而伴隨著不同人接受庭審時的質詢,原本似乎已經真相大白的故事不再以漢娜的一面之詞呈現,自殺身亡的漢娜也不再是「完美受害者」的理想形象(這也讓不少觀眾難以接受)。而第三季更是擺脫了漢娜事件的桎梏,以全新的案件重新剖析從第一季以來的各個角色。重要的是,原本漢娜自殺原因的主要嫌疑人也展現出了另一面。這一季中沒有人被塑造成「純粹的邪惡」。第三季尾聲大家聚在了一起
作為痴迷於第一季設定的觀眾,對於這樣的轉變難免無法適應。然而,獨立看待每一季的劇情,都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懸疑劇作。尤其是最新播出的第三季——也是雨塵決定重新安利這部陳年劇作的重要原因——劇集回歸了第一季設立一個全知視角的角色來貫穿整季劇情的敘事手法,在鏡頭語言的運用上也細膩了很多:第三季的劇情和前兩季一樣,通過人們的回憶敘述來還原事件的真相。不過這一季的回憶鏡頭採用16:9的畫幅,而進入正常時間線時,鏡頭則被壓縮到更扁的2.2:1畫幅。不同時間的鏡頭之間往往在同一場景內以借位的方式形成自然的過渡,為觀眾帶去更多想像的空間。如果你更仔細地欣賞這一季的故事,你會發現前後兩段時間線的故事還呈現著截然不同的畫面。所有的回憶鏡頭都是明快鮮豔的色彩,而正常時間線上鏡頭都變成了灰暗壓抑的色調,而全知敘事者的鏡頭更是完全黑白。雨塵不想對這種故意為之的轉換方式做過度解讀,其中的觀感大概每個觀眾都會有自己的理解。第三季中常見的不同時間線銜接轉換
《十三個原因》第三季以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落下帷幕,然而上帝視角下觀眾們都知道,主角們以虛假的正義迎合了大團圓的需求。這可能是下一季的伏筆,但或許只是編劇留給觀眾的思考——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正義?OneStage只是雨塵興趣使然發表劇評和安利好劇的個人平臺,並非資源互助的公眾媒體。各位讀者也可以自行搜索感興趣的資源。雨塵常用的資源下載網站是人人影視http://www.zmz2019.com和五號站http://www.wuhaozhan.net。雨塵也推薦有條件的觀眾在Netflix,Prime Video,Hulu等流媒體平臺上觀看正版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