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伏爾泰的這句名言,已經被引用到爛。今天,我們不去爭辯雪花是否有罪,來聊聊,那些在雪崩的時候,勇闖天涯的雪花。
「我們要的是負責,而不是一紙聲明」
李誕在《奇葩說》「封神」的那一期裡,除了提出要警惕那些遙遠的哭聲外,還提到了一點:這個社會,大家的忘性都很大。
他說:「沒有人會記著一件事,超過一周。」
高以翔在錄製浙江衛視綜藝《追我吧》時猝死去世,這一事件已經過去2年多,還有多少人記得?還有多少人關注?說實話,並不少。
顯然,節目組給出的一紙冷冰冰、輕描淡寫的聲明,並不能平息眾怒。在又爆出了各種新熱點、新事件的同時,依舊有無數人持續為高以翔發聲:要一個合理的解釋,要真實事件的還原,要毫無保留的細節公布。
正如一位演員所言:
「網絡世界似乎比真實的日子過得快很多,遺忘也比記得輕巧得多。只是那麼好那麼好的人,值得被記得更長一點時間吧。」
雪崩的時候,正是那些勇闖天涯的雪花,才讓有些事件、有些人,不至於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之中,輕易被世界遺忘。
哪怕人們的注意力終究還是會被轉移,他們也依舊不放棄那一丁點的努力。
只要還有一個人記得,只要還有一個人在發聲,這件事,就不會這麼輕易的過去。值得嗎?有些事,是不需要問值不值得的。
永遠不要嘲笑為正義發聲的人
這個世界很奇怪,有人在為正義奮力奔走、堅定發聲,也有人冷眼旁觀、嘲笑不斷。
「你們鬧得再大,到最後還不是不了了之,白費力氣幹嘛?」「沒出事的時候怎麼不見你們站出來,現在來嗶嗶,有用嗎?」「你們就是跟風,今天還在罵節目組,明天就去追別的明星了,別裝了。」
那些悲戚,那些疾呼,在有些人的眼中,不過是蚍蜉撼樹的不自量力之舉,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帶有作秀的成分。
當一個人已經冷漠到去嘲笑那些為正義發聲和挺身之人時,其實說明他的正義與良知已死。
明知不可為,便不為?
明知山有虎,便不行?
如若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還會好嗎?
知名學者崔衛平曾經說過: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面對不公,面對不平,我們或許沒有拼死一搏的勇氣,或許被現實的桎梏絆住了手腳,可以無奈地選擇默不作聲,但千萬別去嘲笑那些選擇挺身之人。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簇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這個略顯渾濁的人世間。
可正是那一點點的心火匯聚此間,才終聚成燎原之勢,為這個社會帶去哪怕一丁點的改變。
正如《熔爐》中的那句話所說: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熱點會被遺忘,逝者終成過往,但雪崩的那一刻,每一片勇闖天涯的雪花,都值得一句讚揚。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先生的《新青年》一文中,有一段話鼓舞我至今:「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蟲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每當社會負面事件出現,我們不是說著「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就是嘆息「現狀如此,我們無能為力」。但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去年看了一部電影,王千源的《「大」人物》。
主角孫大聖,一個分分鐘都在踩線的基層警察,為了對抗為富不仁的黑惡勢力代表趙泰,及其背後的財團勢力,挺身而出。孫大聖是個小人物,他知道自己與大人物們的對抗,很可能得不到任何的結果,會讓自己丟了工作,甚至連累到家人,但他依舊義無反顧。雪崩時勇往直前的那一片片雪花,便如同那個竭盡全力追查案件真相的孫大聖。不為名,不為利,只求公平,只為正義。正如《奇葩說》第五季中,熊浩所說:
「微光會照亮微光,我們互相找到,然後一起發光,這種光才能把壓榨的陰霾照亮。」
正是這些無所畏懼的雪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夠撕開黑暗,透出那一絲微光,照亮陰霾,長明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