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去年的重慶萬州公交車事件,還是最近韓國女星崔雪莉自殺事件,讓人們頻頻提起這句話:
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句話從字面理解是:一場災難性的雪崩是由所有的雪花共同造成的,所以每一片雪花都脫不開干係,都要對結果負責。
但是當我讀到了這句話的原文,才明白,這句刷爆全網的中文翻譯有很大的誤導性。
有人說這句話是伏爾泰說的,其實不然。根據我的調查,該句原作者是波蘭詩人斯坦尼斯洛(Stanislaw Jerzy Lec)。下面是維基百科對他的介紹:
波蘭原文是:Żaden płatek śniegu nie czuje się odpowiedzialny za lawinę.
公認的英譯版如下: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1. snowflake: n.雪花
2. avalanche: /ˈævəlɑːnʃ/ n. 雪崩
3. responsible: adj. 有責任的
英文句子的字面含義為: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這個金句的出爐跟斯坦尼斯洛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是不無關係。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斯坦尼斯洛的經歷可以拍電影了:
二戰時,納粹入侵波蘭,大肆迫害猶太人。斯坦尼斯洛在逃往羅馬尼亞的過程中不幸被捕,並關押在集中營。後來他因為越獄而判處死刑,納粹士兵把他帶到樹林,讓他自己給自己挖墓穴。他趁看守不注意,果斷用鐵鍬打死納粹士兵,死裡逃生。
納粹集中營
後來他在一首詩中描述了那一刻:
He who had dug his own grave looks attentively at the gravedigger's work, but not pedantically: for this one digs a grave not for himself.
1.attentively: adv. 聚精會神地
2.pedantically: / pɪˈdæntɪkli/ adv.迂腐地
【譯】掘墓者看似正在為專心為自己掘墓,但他並不迂腐:因為他掘的墓不是為自己準備的。
結合斯坦尼斯洛的經歷,很明顯,他的這句「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在影射時代背景:
snowflake(雪花)比喻所有替納粹工作的人;avalanche(雪崩)比喻德國納粹發動的這場浩劫。整句話其實在描述"沒一個為納粹出力的人覺得自己要對這場浩劫負責"的事實。
Quora 上也有人對這句話進行了解讀,一起看一下:
下面是文本分析:
To understand this, think of mob mentality.
1. mob mentality:從眾心理、暴徒心理
【譯】要理解這句話,先想想「從眾心理」。
During a riot when everyone is destroying things and creating havoc together, no particular person feels or takes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tion because the whole mob was involved.
1. havoc: n. 嚴重破壞
2. take sole responsibility for:對…承擔全部責任
3. be involved: 參與其中
【譯】在一場暴亂中,每一個人都在參與打砸搶燒,沒有一個人感覺要對這場災難負責,因為所有人都參與其中。
So in the midst of say large conflict, for example war, no particular individual feels that it is entirely their doing because multiple people give their input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isions taken that may result in war.
1. in the midst of:在...之中
2. multiple: adj.許多的
3. input: n.投入
4. result in:造成
【譯】在更大的衝突中,比如戰爭中,沒有人覺得這是他們的責任,因為許多人都參與其中,並共同為造成戰爭的決定而負責。
Hence, in the same way, this is a metaphor, as one snowflake alone is not responsible for causing an avalanche.
1.hence: adv.因此
2.metaphor:n.比喻
【譯】因此,同樣道理,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單獨一片雪花無需為整個雪崩負責。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想起了一個中文成語叫「法不責眾」?斯坦尼斯洛這句話正是描述了群體性事件中人們那種"法不責眾"的心態。
但不知道哪個人首先把這句話翻譯成了「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樣的翻譯跟原文含義有很大出入,我們對比一下:
原文: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1.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原文直譯)
2.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流行翻譯)
能不能體會出來,前者描述了一個事實,而後者則是一種道德審判。
很明顯,第二句話把原作者的意思給扭曲了。
其實,斯坦尼斯洛的原句除了描述了一個事實,還能引導讀者思考「到底是誰的責任?」--比如,是不是那條長長的坡道?
你想想,雪花是隨機飄落的,它們無法把控自己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來講,它們是無辜的,但正是累積在了那條滑坡上,最後被勢能裹挾,被迫成為了雪崩的一部分。
而「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直接掐滅了讀者對源頭的思考,把雪崩的責任平均攤到每一片雪花的頭上。
這就好像出事後,讓所有人來背鍋,而不去思考那個源頭。
不過,存在即合理。既然「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句話能成為網絡金句,也一定觸發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其實我也經常用它來提醒自己,要為這個社會多做點貢獻,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所以,「雪崩時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句話作為一種道德自律是不錯的,但作為一種批判他人的工具,就會產生巨大危害。
畢竟,出了事,還要多從源頭思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而不是去清算每一片雪花的責任。
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歡迎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