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功夫巨星李小龍沒有因突發腦水腫離世,那麼在2020年,他已經80歲了。那當下世界影壇、中國武術界,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新近出版的《李小龍信札》收錄了他生前138封信,給家人、朋友、同行,而他們的名字也大名鼎鼎:香港影星曹達華之女曹敏兒、電影演員小麒麟、葉問弟子張卓慶、「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華納兄弟前總裁泰德·阿什利……信中除赤子的拳拳之心,還有「功夫之王」鮮活可愛的另一面,比如對向自己求教武功的女性粉絲說,「如果你想要砸碎什麼東西,用錘子便是」;與妻子琳達發牢騷,「哎,成天拳打腳踢的,弄得我疲憊不堪」……
本文摘選了這樣的幾封信,以饗讀者。
1
★致故交、摯友曹敏兒★
20世紀50年代間,李小龍還在香港時,曹家和李家就交情甚篤,他一生都與曹氏維持著密友的關係。敏兒的母親曹太太勝似李小龍的乾娘,他經常尋求她的建議。在美國時,李小龍常給曹太太去信,聊聊他在海外的生活。他與曹敏兒(Pearl Tso)也有多書信和明信片的往來,或是寫些簡短的名言警句,或是如這封信一般,飽含真摯而深邃的思考。
1962年
親愛的敏兒:
這封信可能有些晦澀難懂,其中涉及我的理想與思考方式。 總結起來,也可以稱作是我的生活之道。要確切地表達我的所思所感本就很困難,所以這封信讀起來就更是費解了。不過,我仍想寫下來讓你知道。我會盡我所能地寫得清晰易懂,願你也能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沒讀完之前,請別急於下結論。想過上好日子有兩條路:一是靠苦幹,一是憑創意(當然, 這也需要實幹)。勤勞節儉的確能造福生活,但唯有那些敢為天下先的創新之人才能收穫真正的財富。在美國,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都在追求創新。正是這些「想法」成就了今日的美國,一個好點子能助一個人達成畢生所願。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響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將練功視作一種身體力行的文化、一種思維訓練、一種自衛之術,同時也是一種生活之道。放眼所有武術形式,功夫當屬最上乘。然而,由中國功夫衍生出來的柔道和空手道,雖然僅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如今卻幾乎風靡全美。之所以如此,只不過是因為這裡根本沒人聽說過功夫這種至高藝術,此外,自然也有缺乏有功底的武術教頭的緣故 …… 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讓我成為美國首位功夫教練。未來依舊任重道遠,我要進一步磨礪武藝、陶冶性情。綜上,我的目標是在此創立第一所功夫武館,然後逐漸將其推廣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時間實現自己的全部計劃)。我這麼做不單只是為了賺錢,還涉及許多其他因由, 例如:我希望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我喜歡教授功夫、幫助他人;我想令家人生活富足;我渴望有所建樹;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功夫就是我的一部分。
李小龍各時期影像記錄
我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因此,也一定能收穫令人滿意的結果。我根本不擔心回報,一心只想全力以赴、實現夢想。我所得到的回報與成功當由日後我做出的貢獻來衡量。電機天才查爾斯·P. 斯坦因梅茨 a 博士在世時,曾有人問他: 「在您看來,未來二十五年內,哪一門學科將會取得最大的進展?」 他默默思考了幾分鐘,而後脫口答道:「精神頓悟。」當一個人真切地意識到自己心中蘊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並開始把這種力量運用到無論是科學、商業或生活中去,那他的未來都將無可限量。我覺得我心中便蘊藏著這種強大的創造力和精神動力,勝過任何信念、抱負、信心、決心與願景,它是這一切的總和。這種主宰般的力量如今就在我手中,像磁鐵似的深深地吸引著我。你投石入湖,水面就會激起層層漣漪,隨後一圈圈地蕩漾開去,直至溢滿整個湖面。這正是我將我的想法付諸實踐後的情形。現在,我已然能設想出這些想法的前景,預見今後的自己。我有夢想(請記住,腳踏實地的夢想家從不放棄)。眼下我興許一無所有,僅蝸居於一間狹小的地下室內,但夢想一旦揚帆起航,我便能在腦海中看見一幅美麗的圖景:一幢五六層高的功夫武館拔地而起,旗下分館散布全美。我不會輕易氣餒,料想自己定能披荊斬棘、不畏挫折,最終實現「不可能」的目標。不論這是否是上帝的指引,我都能感覺到這股非同尋常的動力、這股潛在的力量、這股澎湃的激情就在我體內。這種感覺無以言表,也沒有任何體會能與之相較。它如同一種交織著信念的強烈感情,但卻遠比單純的信念更加堅不可摧。總而言之,我的計劃和奮鬥的目標是找到生命的真諦——內心的平靜。我知道上述種種並不意味著我一定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但是,倘使我一心追求真正的自我實現,而不是反覆受困於思想鬥爭,就定能得償所願。為了擁有平和的心境,道家與禪宗那些超然於世的教義都值得我鑽研 ……
可能有人會說我求成心切。但我並非如此。你看,我的抱負都源自同一個念頭——我知道我能行。我只是依心而行,絲毫沒有恐懼或懷疑的雜念。
敏兒,成功只屬於那些想要成功之人。如果你根本沒有設下目標,又怎麼可能實現它呢?
謹致問候。
小龍
2
★致女友、後來的妻子琳達★
琳達·埃莫瑞(Linda Emery),生於1945年,於1964年8月17日嫁與李小龍為妻。據琳達回憶,兩人首次「正式」約會是在1963年10月25日,而以下第一封信就寫於約會的五天前。後來他們結婚、生子,1970年李小龍攜時年五歲的幼子國豪回港探親,期間也給妻子寄了幾封信。1971年,李小龍去往遠東地區,為新電影作準備,當時的他給琳達寫了本段摘選的最後一部分書信。
1963-1971年
[1963年 寄自美國]
獻給最甜美的姑娘,來自一位仰慕她的男士。
琳達:
人生在世,略具薄資則知足知止;慕高雅而遠奢華,慕精純而遠潮流,求傑出而非體面,求富足而非富有;勤學、默思、遜言、端行;悅納萬象,有勇有為,靜候天時,決不冒進。換言之,且任本心天性,於平凡中自在生發。
小龍
[1970年 寄自中國]
琳達:
國豪託我先把他的信轉給你:
「玫瑰是紅的,紫羅蘭是藍的,糖是甜的,你也是甜的。」
我們三分鐘前剛到······我要去用耳機聽卡通廣播了……這下該輪到我了:國豪在這邊適應得不錯,享盡了一切優待。他已經連續四晚沒有尿床了,當然也沒用尿布,不過,不知他能堅持多久······
李小龍與兒子李國豪
……
國豪又給你寫了一首詩:
「萬歲!萬歲!今天五月了!」
我們才從遊樂園回來,李國豪小朋友簡直樂不可支。除了強迫他吃東西外,其餘時間他都玩得很忘我。他現在非常聽話,人見人愛。我每天都花大把時間陪他,而他也依舊「很樂意」跟著我母親出門。
……
我非常期盼能早日歸家,至於國豪,雖是一副樂不思蜀的樣子(忙著玩玩具、觀光等),但我相信他也一定很想你。我們父子兩個相攜相伴過得其樂融融,也盼著你早日加入我們。
珍重,愛你,還有我的小姑娘香凝。
愛你的
小龍
[1971年 寄自泰國]
琳達:
曼谷是個好地方,但巴衝就不盡然了,蚊蟲肆虐、蟑螂遍地。不過,之前一直沒給你寫信,主要是因為沒找到寄信的渠道,除此,還礙於我出了個嚴重的事故——當時我正在清洗一塊超薄的玻璃,結果不慎捏碎了那玩意兒,右手劃了一道極深的口子——這著實是我傷得最嚴重的一次,整整縫了十針才作罷。儘管上星期不論是寫信、洗澡還是幹嘛,都甚為不便,但你也不必太擔心,不出兩三星期我肯定能痊癒。手上有傷,近來寫字一直很費勁——現在好多了——我每天都在服用維生素片,但體重還是降到了128磅(約58公斤)。我已漸漸適應了這裡的環境——蟑螂仍是個老大難的威脅,不過蜥蜴我已見怪不怪。總之,只是想讓你知道,我想念你們、愛你們,盼著你們早日過來。
一家四口合影:李小龍與琳達,和兒子李國豪、女兒李香凝
……
明天要拍大型武打鏡頭,今晚我得早些休息了。哎,成天拳打腳踢的,弄得我疲憊不堪。
愛你,親愛的。
小龍
3
★致影迷、粉絲維姬★
李小龍主演的電影極受歡迎,維姬(Vicki)便是一位《青蜂俠》影迷。該劇於1966年9月9日首播,1967年7月14日停播,期間維姬曾致信李小龍,詢問加藤在劇中施展的武術是否為空手道,以及請教李小龍如何才能徒手劈磚。
1966年
親愛的維姬:
我在劇中施展的武藝並非空手道,而是空手道的源頭,功夫。這種武術源自中國(空手道亦復如是)。劈板碎磚只不過是些表演特技罷了,不值得刻意練習,更何況是像你這樣的女孩子。練習的目標應以真正的武術技巧為主。如果你想要砸碎什麼東西,用錘子便是。
感謝來信,讀到你的信我很開心。
小龍
4
★致武術家、葉問同門張卓慶★
張卓慶(William Cheung),生於1940年,師從葉問,他不僅是李小龍的同門,也是他的童年玩伴。
1969年1月4日
卓慶:
轉眼,我來美國已近十載。待到夜深人靜,我有時會坐下來,陷入深深地追憶之中,而你總是我經常想起的故人之一。我由衷地希望你與你的家人如今一切都好。
縱然我現已涉足新的領域(演藝),但回首過去十年,發揚中華武術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而我在武術方面的成就也最令人滿意,三位全美自由式空手道冠軍如今都師從於我,為此,「中國人」這三個大字也在武術界內威名大振。
李小龍與師父葉問
卓慶,儘管我仍堅稱自己的拳法是中華武術,但實際上我已對中華傳統武術失去了信心,因為幾乎所有武功路數都無異於紙上談兵,就連詠春也概莫能外。所以,如今我練習的方向更側重於全副武裝地展開有效的街頭格鬥,戴上頭套、手套、護胸、護膝和護腿等。過去五年,為了心中的目標,我始終苦練不輟,不再僅將時間虛耗在那些只講究擊中與否的練習上。我日日堅持跑步,有時甚至會跑上 6 英裡。
我將我的拳法命名為截拳道,我沒有局限於詠春,因為若論實效性,我真心以為詠春還有太多值得改進之處。上述種種確為我人生中的一樁大事,希望能與你分享。
友
李小龍
5
★致武術家、「跆拳道之父」李俊九★
李俊九(Jhoon Rhee,1932-2018),被譽為「美國跆拳道」之父,是李小龍的好友。李小龍曾多次前往華盛頓出席李俊九的武術錦標賽,也時常致函李俊九,鼓勵他落實了諸多武術規劃。
1969年3月
俊九:
請允許我稍微提醒你一下,消極的情緒總會在我們無知無覺間暗自滋長。不妨偶爾放空心思、什麼都別想,將那些沒完沒了的擔憂、期待通通拋諸腦後,然後再次輕裝上陣、勇敢向前。
有道是良藥苦口利於病,所以有時為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也不得不做些不順意的事。朋友,切記,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如何應對。
你潛力無限,我相信你早晚會以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因此,去他媽的魚雷,全速前進吧!記住我這個中國佬的話:「時勢算哪根蔥?英雄造時勢!」
……
俊九,試問,你會將自己逐夢路上碰到的障礙變成墊腳石嗎?又或者,你選擇任由那些消極、憂慮和恐懼的情緒悄然佔據你的思緒,從而將障礙變為絆腳石?
相信我,欲做大事、成大業,總難免遇上一些大大小小的阻礙。這些障礙本身無足輕重,唯有你應對障礙的方式最為要緊。 除非你自認失敗,否則根本就不存在失敗一說,但請萬勿坐以待斃到如此地步!
朋友,好好回憶一下過去吧,想想那些愉快、滿意且有收穫的歷程與成就。至於現在?請視之為挑戰與機遇,你完全有能力憑藉自身的才能與幹勁取得相應的回報。而未來,你所有珍貴的志向都將盡在你的掌控之中。
你似是很容易將大把精力虛耗在焦思苦慮和杞人憂天上。記住,朋友,要盡情享受你的計劃和成就。生命短暫,承受不了太多消極的能量。
李小龍
6
★致電影童星、武術演員小麒麟★
陳元宗(Siu Kee Lun,即小麒麟,1946-1987),朋友們都直呼他「麒麟」。他是李小龍在香港的舊友,兩人交情甚篤。與李小龍的父親一樣,麒麟的父親也是一位粵劇演員。麒麟後來參與了兩部李小龍的電影,分別是《精武門》和《猛龍過江》。
1972年11月
麒麟吾友:
有時,你一個人坐下來靜靜地聽會兒音樂,不知不覺間你的意識便兀自展開了隨想,武術的本源、生命的本源以及功夫片的本源,都漸次在你心中清晰地浮現出來。這三大源頭進而合為一體,相互啟迪,由此,你方能全方位地領悟個中真諦。
當你用一雙慧眼審度自己的人生時,無疑會更加了解自己(即是說,自身精神與肉體的力量全都暴露無遺),了解所有身外之物皆屬虛影、淺薄異常。易言之,自知即自由。
多言一句:內在能量與外在體力能引導你實現畢生所願——將你生而為人的責任落到實處。
7
★致華納前總裁泰德·阿什利★
泰德·阿什利(Ted Ashley)是當時華納兄弟影業的董事長,偶爾也跟著李小龍學習功夫。李小龍曾就電影拍攝問題給他寫信。上圖為李小龍給泰德的一封信中,附上的手寫繁體字「龍」(箭頭所指)。在注釋(箭頭下方的括號)裡李小龍還寫道:「順便說下,這是漢字『龍』」。
1973年4月22日
泰德:
如今,找我拍片的邀約數不勝數,保管教你又喜又驚。
從追求實在、高效的商業角度來說,這次合作希望你我雙方都能本著公平公正、互信互惠的原則——在香港與某些個人和企業合作拍片時,我曾有過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換言之,我吃過虧,不願重蹈覆轍。
《猛龍過江》劇照
我相信華納即便不和我李小龍合作,也不會存在任何損失,而我這邊其實也同樣如此。因此,站在對等的立場上,不論是出於純粹的商務關係還是別的什麼,我都真心希望能在這次會談中,看到一位真摯且真誠的朋友——泰德·阿什利。
歸根結底,電影講求的不外乎是追求品質、肯下苦功和富有專業精神,作為朋友,相信你一定會贊同我的這個觀點。我在武術和表演兩方面均有長達二十年的經驗,如今已能不著痕跡地運用表演技巧真實、有效、巧妙地表達自我。簡而言之,箇中訣竅沒有人能比我領悟得更透徹。請原諒我的直言不諱,但這確為我的真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誠摯希望此番合作你也能拿出誠意來,行事絕不偏頗、公正合理。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我才願意有錢不賺——差不多有近十位製片人急不可耐地想找我商談——專程期待與你的會談。泰德,你也看得出來,我的執念是一定要拍出史上最他媽(請原諒我粗魯的用詞)獨一無二的功夫片。
最後,這次會談我會給你我的真心,請你別只拿理性相對。 作為回報,我,李小龍,將始終深切感激你的極力促成。
李小龍
8
★致武術家、弟子木村武之★
木村武之(Taky Kimura),生於1924年,即是李小龍最親密的朋友之一,也是他收授的首批弟子中的一員。李小龍非常看好武之的才能和性情,常與其探討武學要義、人生哲思。這封信是李小龍得知武之與妻子離婚的消息後,寫給他的。
1973年5月
武之:
生活總是好壞參半,現在你正該多關注其積極的一面。這的確不易,不過好在我們生而為人,擁有自我意志。如今,是時候動用意志力了。
生命是個流動的過程,途中難免會冒出些令人神傷之事——留下傷痕或許是無可奈何之事,但生命仍在繼續,如滔滔流水,一旦止息,必生陳腐。朋友,請一往無前,因為每一段經歷實則都是一種收穫。另外,如有需要我幫忙之處,請儘管開口。
全力衝刺吧,畢竟鏡海就曾如此活過。生活就是這樣,美好有時,艱難有時。
保重。
小龍
李小龍好萊塢試鏡片段
本文節選自
《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
作者: 李小龍
譯者:李倩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