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堪比《何以為家》的苦難教育電影,太催淚了

2020-11-09 夜子十三

蝌蚪上小學之後,每天的行程都安排的密不插針,但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堅持保留了周末晚上觀影環節。

當然,為日後漫長十幾年的刷題考試能堅持下來,也得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格啊!所以,看完我仔細篩選了幾部著名的苦難教育電影(文章末有片名列表),

其中,第一部就是《小鞋子》。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是1997年伊朗拍的一部家庭戲劇電影,導演是伊朗的馬基德·馬基迪,他執導的了天堂三部曲其中有《小鞋子》 《天堂的顏色》 《巴倫》,被稱為「伊朗人的民族英雄」。

故事很簡單,主要講一對貧窮的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事,小哥哥阿里將妹妹的鞋子弄丟了,但是家裡已經買不起一雙新鞋子了,後來學校將舉辦運動會,如果跑步贏了的話會獎勵一雙鞋,於是阿里開始了他的「奔跑之路」。

1998年的《天堂的孩子》成為首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影片,

1999年獲得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

後續馬基德·馬基迪又拍了多部賣座兒童電影,如「天堂三部曲」:《小鞋子》 《天堂的顏色》 《巴倫》。

我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我還在大學校園,還沒有階級的概念。被社會教育了這些年,再陪孩子看的時候,就特別留意片中傳遞的伊朗人民在上世界90年代的生活狀態和人物細節。也留意導演是在怎麼描述貧瘠的生活,無法掙脫的苦難,又是怎麼真實而不煽情的渲染著這個國家的希望所在。


這電影是1997年拍攝的 ,那90年代的伊朗人民生活怎麼樣?

1980年到1988,伊朗因為政治分歧以及石油資源等方面的問題,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有70多萬人犧牲。戰爭的長期消耗,導致伊朗的經濟發展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

1996年伊朗的國民生活水平相當於美國30年代的水平,日本60年代的水平,跟中國80年代水平持平。大家回憶下80年代中國家裡的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一個孩子只有一雙鞋的也比比皆是


所以,底層人民苦,

片中阿里一家生活在類似貧民窟的巷子中,連下水道都沒有,生活汙水都順著門口的巷子低洼處淌走。


一家人沒有自己的房屋,生活在一間狹小的租住房中,並且交不起房租,媽媽身體不好,不能勞動,阿里要幫家裡做家務,妹妹自己才6歲,卻要幫忙帶寶寶,而且周圍鄰居的生活基本上也都如此


但是這個國家重視教育,實行中、小學免費教育。在90年代的時候,6歲以上受教育人口也佔了全國人口的82.5%。


所以片中,即使家裡困難到土豆都買不起了,但是兄妹倆依舊可以上學,老師也很負責任。


阿里一家更是苦哈哈的。

除了沒有房子,他們還沒有錢,被房東一再催房租,他們這個家庭的唯一收入來自於父親,但是父親是一個膽小懦弱又沒有什麼本領的人,所以只能面對房東的催租和一日三餐的窘迫。

底層人民苦,那整個伊朗都很苦麼?不是!


自從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臺,推出政教合一的治國方針後,大部分社會財富流入了教士階層手中,片中的富人區,別墅高樓比比皆是。移動大哥大的廣告到處都是。

富人區的生活讓懦弱的父親決定去做園丁補貼家用的時候, 不知道如何推銷自己,他一次次鼓起勇氣,一次次唯唯諾諾的開不了口說一句完整的話,還屢屢被嚇的落荒而逃。

你能明顯看見階級的差異,和不同階層之間的嚴重隔閡。


但是影片中又處處是希望,即使是伊朗社會最艱難的生活,背後卻不缺乏溫情

賣蔬果店老闆的善意,在阿里不小心打翻蔬果時只是將他呵斥走,並未追究責任,雖然叫阿里不要碰那些好的馬鈴薯,但還是一次又一次的願意賒給他們;

就算自己沒有鞋穿,兄妹倆對待撿到妹妹鞋子的更加貧困的家庭的,依舊選擇不要回鞋


莎拉把兄妹倆唯一的鞋子掉進了水溝裡後,那個幫莎拉追鞋的陌生大爺;


將園丁工具送給阿里父親的朋友,和富人區慷慨友善的爺孫;


在父子兩人外出打工成功收穫歸來時,父親首先就問兒子想要什麼,要給兒子和女兒買新鞋,

阿里想給妹妹贏得跑步比賽的獎品時,給阿里破例的體育老師;


包括阿里沒有得到比賽第三名和運動鞋的獎品時,兩手空空的回到家,鞋子破了,腳也磨出了血泡,及時那麼疲憊那麼絕望,小魚也遊過來安慰阿里


而回家路上的父親,已經買回來一家人需要的物資,和兩雙新鞋子


20年過去了,中國的城市裡已經幾乎沒有孩子再為一雙鞋子發愁,而阿里和莎拉們呢?

2019年,馬基德·馬基迪來中國訪問,在他的專訪裡,他說了一段令人唏噓的話:

「政治每天都在變,昨天發生的事情今天就不看了,就像報紙上的新聞。《小鞋子》已經20多年了,還有人喜歡看,1997年的伊朗孩子不過是沒有鞋穿,因貧窮而受苦,但是,現在有很多孩子甚至是連生命都沒有保障了。」

這部電影跟去年黎巴嫩的《何以為家》有異曲同工之效。只不過,《何以為家》是一部難民題材的電影,痛揭當地底層社會殘酷真相。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遭受制裁下的伊朗,現狀有多慘呢,伊朗兒童的現狀呢?在2020年,伊朗與美國的緊張關係繼續升級,根據多位在伊朗旅遊和工作過的人說,伊朗普通人的工資大概1000~2000元人民幣,超過3000元人民幣就算是高工資了,全國平均工資和中位數工資大概都不超過2000元。普通中小學教師工資只有1000元,剛入職的教師只有700元。網際網路工程師的工資能超過3000元。多數伊朗女性是沒有機會出來工作的,所以多數家庭男人一個人的收入就是全家收入。

看起來,比90年代要好很多了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這部榮獲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的影片,在同年參與了上海電影節的展映,如今終於走進了國內院線。但恰逢《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大殺四方,所有其他電影的排片空間都被擠壓,難攖其鋒。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這在沒有商業/藝術院線區分的中國,堪稱奇蹟。《何以為家》究竟魅力何在?真的就像坊間所說,只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
  • 《何以為家》獲評「2019院線最佳」 導演聚焦底層引反思
    昨日,獲坎城評審團獎及奧斯卡、金球雙提名的口碑佳片《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正式公映,這部聚焦底層人民、講述父母生而不養的「眼淚收割機」威力驚人,震撼無數觀眾,更被評「2019最讓人感動的電影而導演則聚焦底層人民的生活,更希望「電影是改變的開始」。《何以為家》公映引好評狂潮被評「2019院線最佳」《何以為家》於4月29日正式公映,這部獲獎無數的影片也是今年內地市場五一檔唯一提前點映的電影,足見片方對品質的信心。這部「催淚炸彈」一般的電影僅憑一點點催淚片段就已經刷爆抖音熱搜,感動了無數網友。
  • 《何以為家》被贊催淚 大部分演員均為非專業
    中新網北京4月16日電 15日,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攜最新催淚大作《何以為家》亮相北京,娜丁·拉巴基以一身中國風服裝驚豔亮相,並用中文宣布電影《何以為家》正式定檔4月29日。《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身著中式禮服《何以為家》歷時5年創作完成、啟用全新非專業演員陣容,圍繞一位12歲黎巴嫩男孩的艱難成長曆程展開。當天映後,現場觀眾紛紛表示熱淚盈眶、感慨萬千。導演董越坦言自己是「全程在哽咽中」看完了全片,更表示自己自坎城起便一直關注著影片,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在國內上映,如今總算如願以償。
  • 苦難教育經典《小鞋子》,太催淚了
    所以,我仔細篩選了幾部著名的苦難教育電影(文章末有片名列表)。 其中,第一部就是《小鞋子》。 我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我還在大學校園,還沒有階級的概念。被社會教育了這些年,再陪孩子看的時候,就特別留意片中傳遞的伊朗人民在上世界90年代的生活狀態和人物細節。也留意導演是在怎麼描述貧瘠的生活,無法掙脫的苦難,又是怎麼真實而不煽情的渲染著這個國家的希望所在。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黎巴嫩極度催淚電影《何以為家》,所有人都有當父母的資格嗎?
    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最近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實在不少,從縱橫馳騁影院12年之久的好萊塢漫威收尾之大製作《復仇者聯盟4》,靠不斷反轉、出奇制勝的印度懸疑文藝片《調音師》,到以情懷吸引眼球的國產催淚大片《老師 好》,個個身懷絕技,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可謂票房口碑雙豐收。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深談教育對孩子成長的現實意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影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8.8 ★★★★★51.1%《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很多人,是因為它的故事,還有它的設置,影片的整個藝術表現手法很像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精確到位,雖然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但是影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夠做到情到深處直擊人心。《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
  • 《何以為家》:苦難是孩子成熟的催化劑
    電影《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贊恩 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人主演。該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12歲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要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們,卻沒有履行做父母責任的故事。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催淚影片】《何以為家》眼淚裡的收割機,麥希力薦電影 | 請不要以愛之名,讓孩子顛沛流離
    《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4月29日上映並且這部催淚大作在上映後還曾在豆瓣的「一周口碑電影榜NO.1」強勢霸榜三周,1.7萬人打出了8.8的高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寫道:「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 《何以為家》:十二歲的悲與淚
    有人說《何以為家》是一部令人淚崩的電影,我看了卻只是覺得沉重,無比的沉重。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前言記得漢武帝時期一位將領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裡的家是指的家國天下,而電影《何以為家》指的是生而不養的父母,何以為家。如今在父親節再回味一番,更覺其中是對社會的反思。有網友說,這是電影市場中的最大一匹黑馬。《何以為家》整部電影只有短短的126分鐘,背後卻詮釋:生而為人,何以為家。可以說是《何以為家》之所以獲獎與真實社會是分離不開的。劇情總是來源於真實故事,又超越真實故事。
  • 淺評影片《何以為家》的現實意義——「生」的思索
    電影《何以為家》為我們展示了黎巴嫩難民聚居區的底層生活。筆者試圖通過對影片紀實式的創作方式和當代難民身份認同障礙來討論電影的現實意義。真實作為最有利的武器給予了電影力量,這種力量經過了導演的藝術創造又作用於真實的現實世界。難民問題作為國際性的難題其間有廣大的空間值得探索,而這部影片更是將難民的人權問題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讓難民問題重回人們的視野。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據影片結尾描述,贊恩並非專業的演員,而是本片導演娜丁·拉巴基在選角的過程中偶遇的一個典型人物,現實中的贊恩也確確實實經歷過電影中類似的生活。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2019年4月當影片在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參展時,觀眾們都評價這部電影為「眼淚收割機」,諸多國內電影人也鼎力推薦。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電影《何以為家》這部黑馬影片!有哪些細節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黃渤、徐崢等很多名人都在微博賣力賺吆喝的電影,小編建議你周末帶著孩子看一看!!
  • 《何以為家》:人性是自私的,每一秒都是暴擊
    所以,果斷看啊!據朋友圈劇透,這部電影又是一部年度催淚大作啊!嗯,帶著一包紙巾忐忑走進冷冷清清的電影院的我.好了,電影看完,我想以自己一個育兒博主的角度出發,談談這部電影。生而為人,何以為家。相比於內地的新譯名《何以為家》,馬馬更喜歡其直譯名《迦百農》。迦百農本是聖經裡的地名,位於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現已成為一片廢墟。在英語和法語中,「迦百農」(Capernaum)又有「亂和無規則」的含義,而這,正是影片所展現的。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