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孩子的本能,打扮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去培 養。
01
前兩天刷微博,看到熱搜榜#黃多多發色#這個話題,忍不住點進去看看。
原來多媽在微博分享了姐姐的新發色,13歲的黃多多將頭髮染成紫色。
網友紛紛感慨:
「這是什麼神仙顏值!從小美到大」
「這發色也太酷了吧」
「本就不應該限制小朋友什麼,在允許的範圍內給予嘗試就是了」
……
一時間,#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再次引起大家的討論。其中有一位網友發了一條微博,被頂上了熱門。
打耳洞就是不讀書的壞孩子,染頭髮就是小太妹,披頭髮也被說不像讀書的樣子……
這不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嗎?在家長眼裡,似乎只有穿得灰頭土臉,才像個學生樣。
相比之下,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真的很智慧,看似開明、大膽,可這就是愛的體現啊,支持孩子愛美的心理,尊重孩子的行為,這是多少孩子心中夢寐以求的理想父母型啊。
有人說,明星的孩子當然有資本這樣慣著,那你是真的忽略了黃磊和孫莉在教育這件事上花的心思。
黃磊的教育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尊重孩子。在一次採訪中,他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我不喜歡擺爸爸的架勢。」
9歲,多多想要打耳洞,孫莉不僅陪她去,還為女兒的勇氣點讚。
黃磊曬多多自製的「別針耳環」。
黃磊曬多多給妹妹塗口紅。
是的,黃磊和孫莉支持女兒們做的事,看似是普通家長眼中十惡不赦的壞孩子行為,但這並不影響黃多多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啊。
18年,在巴黎時裝周上,多多美麗自信的模樣圈粉無數。
除了鼓勵女兒愛美,黃磊夫婦不忘培養女兒的興趣愛好。多多喜歡話劇舞臺,黃磊夫婦演出就帶著她,讓她從小耳濡目染。
三年級的多多,已經開始嘗試與朋友們編排《灰姑娘》,並用英文創作劇本。
其實每個孩子最初都像黃多多一樣愛美,想要打扮自己。
鼓勵孩子大膽追求美,不僅能提升審美能力,還會使其更自信,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越來越優秀。
好的審美有多重要?5歲前的審美力決定孩子的氣質和未來。
昨天晚上,我和婆婆產生了一點小分歧。
白天和軒軒一起逛街的時候,她在幾件漂亮的T恤和裙子面前走不動道了,想著孩子長得快,去年的衣服大多不能穿了,我就給買下了。
一貫勤儉的婆婆見了,說:「好看是挺好看,可是孩子去年買的衣服還能穿,這又浪費了。」
我勸她:「媽,軒軒都上了幼兒園了,理應穿得漂亮點。」
婆婆繼續說著:「一個小孩,長得這麼快,穿啥不是穿吶。這麼小的孩子,可別讓她把心思放在比穿戴上。」
其實在這點上,婆婆的「警惕」,還不止於此。
軒軒是個挺漂亮的小孩,皮膚白淨,眼睛大大,在人群中比較扎眼。
打小,她被奶奶帶出門,也常收到一些讚美:「這小孩好漂亮啊。」
婆婆一聽,就忙不迭地擺手說:「這麼點小孩,啥好看不好看的,我看眉毛就不好看,沒有你家孩子好看。」
我漸漸發現,在婆婆心裡,對美的讚揚和追求,似乎有著一種執拗的「牴觸」。
可是,在孩子心裡,卻早已經有了對美醜的判斷。
一天早上出門,我正準備給軒軒換衣服。她小嘴一噘,把頭一扭,說了兩個字:「難看。」
我問她:「你不喜歡這件啊,那你想穿哪一件呢?」
小傢伙飛快地從自己的小衣櫃裡,找出了一件衣服,美滋滋地自己穿上了。
我逐漸發現,軒軒從之前棉服配短褲、大紅配深綠的亂搭一氣中,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章法」,搭配得越發順眼起來。
而且,穿著她自己搭配的衣服,再也不需要我催促出門,小傢伙自己就會很歡快地衝出門去。
其實,孩子對美的嚮往是自然而生的,他們在不斷的探索中更新著自己的認知,反倒是大人的心中缺乏坦然。
打扮孩子這件事,關係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儀表,它的好處更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愛美=羞恥
這種誤解傷孩子太深
前些天,我看到了一則視頻,既展現美好,又揭露傷痕。
那是一個叫做「我覺得你很美好」的社會實驗。創作者在國外的高中校園裡,來完成這個實驗。
她開誠布公地告訴被拍攝者:「我給那些我覺得美的事物拍攝照片和視頻。」
對著鏡頭的被拍攝者,聽到這句話,大多會瞬間表現得很驚喜,並且開懷地笑出聲來。
而其中一個人,卻是例外。
聽到拍攝者的話,她的第一反應是反問:「覺得什麼?」
拍攝者真誠地強調:「我覺得美的事物。」
不料,卻遭到了反擊:「我會切碎你的臉」、「你說你覺得我美,那你可得小心點兒」……
拍攝者堅持地說著:「你是個美好的人,你真的很美,為什麼你不相信?」
而那個被拍攝的女孩,在最後一刻,激動得語調降了下去,說了一句:「因為你在犯傻。」
是說給別人聽,但更像是說給她自己。接受自己的美,在她心中伴隨了一種羞恥感。
知乎女神王諾諾,對自己的外表,始終有一種無法坦然接受的糾結。
幼兒園時期的王諾諾,聰慧愛美,十分出眾,表演節目也總是出演主角。
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媽媽擔心她會過於注重打扮,就請求老師,天天對王諾諾進行刻意的打擊。
一直到高中,王諾諾都沒有再穿過裙子。
這樣的經歷,造成了王諾諾對於美,有著極其擰巴的態度:「我會在年會等正式場合,故意不洗頭就去。」
她既無法坦然接受自己的美,又通過選美比賽去證明自己的美。在追求美這條路上,她走得坎坷又糾結。
當孩子的愛美之心成為了羞恥,也就切斷了他們對美更廣義的理解。美好不僅僅是外在,但也並不與外在對立。
只有孩子對美的追求被接納,他們對美的認知和發展,才能夠更好的萌芽。
孩子穿過的衣服裡
藏著他未來的審美
幾乎每一個孩子,在2.5歲-5歲左右,都會經歷一個審美敏感期。
他們開始欣賞美的事物,包括他們自己。孩子可能會執著於自己選擇衣服,對飾品、器物,都表現出對美的偏愛。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書中寫到:
「審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發展的,會從對自我形象的要求完美,上升到對環境、對內在氣質、對藝術品質追求完美等。幼兒時期出現的審美意識將影響他一生的氣質和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體現在生活的時時處處。
1、從穿搭開始,培養孩子的審美力
孩子審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斷的自我探索中得來,並形成自己獨到的「眼光」。
生活中,我們可以多給予孩子自主搭配衣服的權利,帶孩子逛童裝店等。讓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摸索顏色的搭配,了解自己適合的風格,開闊審美視野。
對於孩子的穿搭結果,不必執著於完美,給孩子更多試煉的機會,同時認可孩子的進步,他們的審美能力終將一步步提升。
也可以在孩子搭配的過程中,教孩子注意區分不同面料的質感和特點,讓孩子產生對審美細節的辨別力。
2、「功夫在詩外」,教孩子學會內外兼修
朋友玲玲是個舉止優雅,品位很好的女人,她在女兒的審美教育上也是格外用心。
給女兒買衣服,玲玲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買的不多,也並非都是大品牌,但質感都很好,又符合女兒氣質。
更重要的是,玲玲常常抽時間帶女兒去逛各種博物館、美術展、藝術展。
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展覽,其實很多都是免費或是花費不多的,卻給了孩子很好的美的薰陶。
玲玲喜歡帶女兒去公園、去郊外、去風景秀美的地方旅行,讓孩子在自然中感受純粹的美。
她還給孩子讀畫風精美的繪本,培養女兒的閱讀習慣,來給孩子「修心」。
久而久之,7歲的小女兒已經出落得與眾不同。待人接物上她禮貌從容、侃侃而談,畫畫也是色彩協調、視角獨到。
擁有美的「直覺」的孩子,會自然去遠離醜陋。
他們會在生活、藝術、自然,甚至人性中吸納自己的鑑賞能力,主動向美好的、更加適合自己的一切去靠近。
審美能力
是孩子人生的底色
越長大,我們越能明白,美的一部分是源於天生,而另一部分,則源於自身審美能力的塑造。
審美帶給我們的,並不止分辨美醜那麼簡單。
1、印象決定社交,衣著得體的孩子更有「人緣」
哈佛大學心理學科學家艾米麗考格斯蒂爾研究發現:
根據他人的外在特徵來判斷對方性格的傾向,從孩子3歲起就開始了。
兒童的交友更為直接,我們總能輕易發現,在學校裡,那些衣著得體的孩子會更加受到歡迎,也更加自信。
孩子穿過的衣服,不僅會成為他氣質的一部分,也成為了他社交的一部分。
2、審美能力,是孩子藝術力的基礎
馬雲曾語出驚人:
「未來100年是智慧、體驗、服務的時代,如果不讓孩子學琴棋書畫,未來30年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簡而言之,「藝術力」將是孩子在未來社會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
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培養孩子藝術修養的前提。
好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力,能夠拓展孩子對生活的感悟力,使孩子擁有更多途徑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人生更加豐盈。
愛美是孩子的本能,打扮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去培養。
作家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別再讓我們對外在美的狹隘偏見,去阻擋孩子追求美好的旅程。
外在的美,與內在涵養相輔相成。愛美的孩子,更能夠尋到自己恰到好處的美,也找到生活更美妙的深意。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就被「剝奪」了愛美的權利,在能掙錢的時候,我拼命買好看的衣服,買漂亮的飾品,其實我很清楚,我在彌補小時候的心理缺失。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打扮的機會,不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可能他們一輩子就不會懂「美」到底是什麼。
愛美本就是天性。所以,鼓勵和支持孩子認識、追求美。你呢?怎麼看待孩子「愛美」這件事,我們留言區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