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有評測機了,這本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只是Leica SL(Tpy 601)在手上不過短短10天時間,上海連日霧霾,拍一張照片實非易事,與其花費筆墨講述徠卡市場策略變遷,不如說說數天裡粗淺試機的體驗,因為Leica SL實在值得一入,絕非同是全副無反光板的A7系列可比。
真·德國品質
在Leica SL照片洩露一刻,眾人的反應莫不過「醜」一字,既沒有B格滿滿的機械撥盤,機身更是狹長、軍艦部高高聳起。當筆者拿著Leica SL出席非相機領域的發布會時,卻聽到旁人對其外觀讚賞尤有加,妹子們見到它時更是愛不釋手。Leica SL不是醜,只是相機圈中人太習慣於傳統目光看待它。
好醜不是一臺相機的一切,好醜也難定義,品質二字更好量化。Leica SL外殼由一整塊鋁合金銑床加工而成,防水防塵設計,表面難以找到螺絲,機械快門震動極為輕微,不但機身、鏡頭MADE IN GERMANY,甚至是鏡頭蓋也是MADE IN GERMANY,摸在手中給人一種結實可靠的感覺。
最重要這份感覺不是停留腦子中,Leica SL的外殼加工精度在安裝濾鏡時可見一斑。Leica Vario-Elmarit-SL 24–90 mm f/2.8–4 ASPH.(一下簡稱Leica 24-90鏡頭)是Leica SL目前僅有一枚原生卡口鏡頭,採用82mm濾鏡,在安裝、拆卸手中僅有一片的82mm濾鏡Tiffen Hollywood Star時非常順滑,即使是3、4℃下表現依然如此,遠非日系鏡頭可以媲美。打個比方說,若尼康金圈、佳能紅圈是Tiffen鋁合金環濾鏡的話,那Leica 24-90鏡頭加工精度達到了Tiffen Digital HT鈦合金環濾鏡的水平。
在試用Leica SL後期還發現Leica 24-90鏡頭具備了變焦後焦點不變的能力,這一般是電影鏡頭才具備的素質,可惜時間匆忙未來得及深入測試。
(Leica 24-90鏡頭與尼康2470G對比)
Leica SL機身也不是沒有缺點可言,它和Leica M一樣,毫無人體工程設計可言!(什麼?你說Tpy 240手感還不錯,你裝個NOCTILUX-M 50mm f 0.95 APSH試試看。)相機手柄成半圓柱型,與手指貼合度低,機身邊角方直、不利於緊握機身,相機安裝電池重量後達到847g,Leica 24-90鏡頭重量更是達到了1140g。結果就是握感非常差,對於雙手負重不亞於D4s+70-200 2.8組合,短時間使用即感到疲勞。
若要數說Leica SL不夠德味那得是電池與充電器,均有松下中國工廠製造,但依然不失精緻,電池續航表現更是出人意料。電池採用了與外殼一體化設計,在相機底部有一個解鎖電池的金屬撥盤,撥動撥杆電池半彈出機身,此時需要把電池微微向內推才能完全釋放電池。設計非常巧妙,既堅固,由不用擔心電池意外跌落。
一般CSC相機第一格電力往往集中電池一半電量,可Leica SL不一樣,往往六七十張照片後就消耗掉第一個電力(共4格),可在尚未消耗完畢3格電力下卻可以拍攝超過500張照片(環境溫度約為15℃),遠超官方標稱的CIPA 400張,在CSC相機僅次於三星的NX1。
(Leica SL充電器帶有80%充電量提示)
去機械 減按鍵
按鍵越多越正義,機械撥盤越多越復古,然而徠卡表示這是歪門邪道。Leica SL按鍵不多,且不帶標識,卻是易於上手,操作快捷,即使是新手也無問題。下面先看一段簡單的Leica SL操作視頻:
Leica SL按鍵集中在屏幕四角,右手拇指所能觸及的相機肩部與背面,以及機身正面的自定義按鍵。除了自定義按鍵外所有按鍵均賦予了功能,比如說屏幕四鍵,左上鍵進入菜單,右上鍵為回放模式,左下鍵為放大,右下鍵為顯示,若是長按這些按鍵將啟動自定義功能,即使不用觸控螢幕也能快速完成絕大部分操作。唯一不便的是曝光補償功能,無論定義哪個按鍵為曝光補償按鍵,都必須長按按鍵+後滾輪才能完成曝光補償,不夠快捷。
值得一提是Leica SL是第二臺加入肩屏的CSC相機(第一臺是三星NX1),上面可以顯示拍攝模式、電池電量、剩餘張數、GPS信息、光圈、快門以及焦點距離與景深數據。在MF、半按快門下,肩屏會顯示焦點距離以及前後景深數據,遠勝鏡頭上的景深尺/景深窗功能(尤其AF鏡頭的),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這些數據不夠精確。
在拍攝星空時,大家都知道相機的AF功能是擺設,必須手動對焦無限遠——由於鏡頭與相機的容差關係,對準無限遠標誌時是不能對無限遠合焦的,需把對焦環往近距離刻度轉一點,才能對無限遠合焦。Leica SL能提供焦點距離、景深數據對於星空拍攝無疑是好事,可惜是Leica SL也無法做到肩屏顯示無限遠時對無限遠合焦(希望這僅是軟體BUG)。正確的做法是,MF調整到到無限遠,找一顆明亮的星星作為對焦點,按兩下左下鍵放大圖像,進行MF微調,按下快門獲得一張對焦精確的星空照片。
(暗夜中操作Leica SL,MF半按對焦,肩屏上顯示對焦為無限遠)
開機快 BUG不少
2400萬像素對於今天全副數位相機不是搶眼的參數,可Leica SL上的24MP CIS(CMOS Image Sensor)一定是目前最適合CSC相機上使用的傳感器之一。與單眼相機擁有獨立的測光、對焦傳感器不一樣,CSC相機對焦、測光、成像全依賴一塊傳感器,因此CIS必須足夠快,否則就是對焦緩慢、測光不準。
目前並沒有消息透露出Leica SL傳感器由誰代工,但出於成本考量與成像表現上看,很可能與Leica Q一樣同為Towerjazz代工。Leica SL在全像素拍攝下連拍速度達到11FPS,可連續拍攝33 DNG格式照片,再從視頻拍攝能力、取景與對焦響應表現來看,該機CIS全像素讀取速度應該可以達到20FPS以上。
CIS高速化好處是顯然易見的,很多CSC相機用上了規格不錯EVF、屏幕,可限制於CIS輸出速度,取景時會感受明顯的延遲與拖影。Leica SL基本避免了這種情況,愛普生製造的4.4MP EVF能帶來非常好的觀感體驗(視角為37°,眼點20mm,放大率100%),還實現iPhone級別的測光精度,進行±1曝光補償即可對大部分場景精確測光,可換鏡頭相機首次擁有這麼好的測光精度。
(Leica SL拍攝界面)
可是Leica SL對焦現在仍存在非常嚴重問題——在半按快門下不時會出現無法合焦的問題,即使光照充足、反差明顯的場景也會出現這種狀況。若此時用戶繼續按下快門,Leica SL將會對焦點範圍內最遠景物(峰值)作為對焦點拍攝。假若Leica SL半按快門合焦成功,在AF-C及開啟追焦模式下,相機追蹤拍攝奔跑中小狗大概可以維持60%至80%的成功率,不會比M43 CSC相機差,遠好於其它全副CSC相機。
(T,ISO 640,f/4.0,1/1000s,F=90mm拍攝,Leica SL拍攝運動中的小狗大概可以保持60%至80%成功概率)
說到速度那不得不提開機以及待機中恢復速度,Leica SL在開機或待機中恢復後主屏幕立馬亮起顯示圖像,肩屏則先顯示「Card Search」,接下來是「Search」(關閉GPS後依然存在),在「Search」消失顯示曝光信息後才能正常操控相機。相機點亮CIS、屏幕很快,可總體速度受到其它因素影響,不比其它CSC有優勢。
(等到肩屏顯示曝光信息Leica SL才算啟動完成)
讓人費解的是,SD品牌對「Card Search」時間影響非常之大。Leica SL配置了兩個SD卡槽(其中1號卡槽支持UHS-II),假若使用Sandisk的SD,完成「Card Search」時間不到1秒,若是換成Toshiba或是Lexar時間將達到2秒左右。假若先插入Sandisk,再插入Toshiba或是Lexar,「Card Search」將縮小到1秒左右,但反覆幾次開關機後,「Card Search」變回2秒左右。該問題的出現跟SD存儲卡速度無關,跟插入SD數量無關,跟插入的是1號或是2號卡槽也無關。Leica SL軟體BUG實在不少,難怪在12月底時固件已經更新到Ver1.2。
去「德味」 新畫質
徠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什麼?色彩!膠片色彩為何好看,那是因為在膠片上面積累了人類數十年校色經驗與技術,數碼一大優勢就是可以快速出片、便捷分享,另一方面是獲得了可無損重複使用的數字底片,把膠片校色經驗轉移其中。評價一臺數位相機色彩好不好,不是「德味」、「柔潤」,而是能獲得可用的JPG照片,以及RAW照片猜色準確,色域控制良好、不易溢出,易於調色,Leica SL無疑是對這點最好體驗。
(Leica SL直出照片,動態範圍、色彩表現四平八穩,最適合Instagram不過了)
與日系廠商毫無自知之明不一樣,Leica SL採用了Adobe標準的DNG格式,老版的Lightroom 4.X也能完美運行,只是由於新機關係,即使是最新版的Lightroom 2015未提供相機校準(也許日後也不會提供,Leica SL菜單裡壓根沒有色彩風格可選),無Leica 24-90鏡頭配置文件。
下面是一組Leica SL以ISO 50、Aodobe RGB色域、DNG格式拍攝的SpyderCHECKR 24色卡,左圖採用SB700作為照明光源,右圖以多雲天氣下的光線作為光源,在Lightroom中校正了白平衡與亮度,開啟列印預覽(AdobeRGB 1998)。在閃光燈下橙色、黃色、土黃色、深藍色色塊出現較為嚴重的色彩溢出,在多雲天氣僅有深藍色色塊出現較為嚴重的色彩溢出,表現遠優於日本同行。
所以在處理Leica SL照片時,大部分場景可以放心增加飽和度值。同時白平衡表現非常出色,在陰天、多雲環境下,採用日光白平衡(5450/9)就能很好表現環境色調,且日光白平衡下陰影處也不會過分偏藍,沒有一臺日系相機有如此出色表現,富士也不例外。
提到色彩鏡頭離開不了,Leica 24-90鏡頭很好給國內所謂的「德味」一煽耳光——鏡頭分辨極佳,全開光圈好用(長焦端解析度相對低一點),廣角全開光下邊緣彗差輕微,高對比度、高動態範圍,全開光圈暗角難以察覺,畸變不明晰那,色調緩和,鍍膜強度很好,色散控制極佳、很少出現色散,帶有防抖鏡片,這才真正的現代數碼鏡頭,唯一不足眩光控制不夠完美。
(24mm@f/2.8拍攝,下圖是右上角最邊緣位置100%裁切)
(90mm@f/4.0拍攝,下圖是左上角最邊緣位置100%裁切)
說了Leica SL那麼優點,難道就沒有缺點。有,那就是24MP CIS,感光度範圍ISO 50至ISO 50000,動態範圍、高感表現與尼康D750相近(當然讀取、連拍能力強悍很多)。但依然未跳出相機CIS框架,ADC不夠強力,只能強行壓低基準感光度,未能實現電影機高基準感光度,無全局快門等等技術,完全未發揮Towerjazz實力(其實都是窮惹的禍)。
(2010年Towerjazz的CIS Technology Roadmap,HDR、BSI、雙增益、全局快門全有了)
結語
短短數天使用顯然無法徹底了解Leica SL,比如說視頻部分,支持4K視頻、L-Log、1080@120P、10bit HDMI輸出,在相機中是非常強悍的規格。但想到Leica SL價格足以購買2臺Blackmagic URSA mini 4K了,其視頻功能真的純娛樂功能啊,手機遙控相機延遲大、跟日系相機沒有本質區別,因此筆墨全集中在拍攝功能之中。
三星NX1的出現給人一種非常驚豔感覺,CSC相機也能如此高效高畫質,但NX1始終沒有脫離日系相機的影子。Leica SL的出現告訴人們,專業相機也易用,機械撥盤、「德味」等等全是歪門邪道。通過按鍵、搖杆、撥盤與觸控螢幕重新組合,Leica SL帶來的是簡單、現代的操作模式,DNG照片調色方便,Leica 24-90鏡頭很好展示了什麼是數碼優化鏡頭,雖有軟體未完善、缺乏人體工程學硬傷。但絲毫不影響Leica SL詮譯「Das Wesentliche」,它帶來的是現代的德味,精密加工、結實堅固機身更是永流傳。
Leica SL樣張(DNG to JPG):
(ISO 200,f/8.0,1/20s,F=24mm)
(ISO 800,f/4.0,1/80s,F=90mm)
(ISO 1250,f/3.8,1/60s,F=66mm)
(ISO 50,f/4.0,1/125s,F=81mm)
(ISO 400,f/2.8,60s,F=24mm)
(ISO 12500,f/2.8,8s,F=24mm)
(ISO 3200,f/2.8,12s,F=24mm)
(ISO 4000,f/4.0,1/50s,F=90mm)
(ISO 125,f/5.6,1/80s,F=75mm)
(ISO 160,f/8.0,1/60s,F=70mm)
(ISO 50,f/11.0,1/100s,F=24mm)
(ISO 100,f/11.0,1/60s,F=62mm)
聽說1月愛活有大大的福利和【禮品指南】有關,不妨先看看下面的連結!
【禮品指南2016】平民價也有高逼格 給朋友來點友情的催化劑
【禮品指南2016】小資風展現生活態 輕奢一回就要倍兒有面子
【禮品指南2016】土豪們壓根不缺錢 雖貴但靠譜是送禮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