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海疾控 上海疾控
高考結束了,暑假旅遊安排上了嗎?有沒有準備去各大風景名勝,領略戶外美好風光呢?可是美景也暗藏著風險,有一種小蟲子一旦叮上你,輕則皮膚受損,重則生病住院!這個小蟲子就是蜱蟲,萬一被它叮咬了,你該怎麼辦呢?
正確答案請在本文找~
草長鶯飛,憋悶了很久的你,是不是也隨著春暖花開的人間五月天而蠢蠢欲動了呢?朋友圈裡已經有很多小夥伴們歡天喜地奔向大自然的身影。
不過,新鮮的空氣,深深淺淺的綠意,明豔的花朵,陽光的影子裡,這美麗的景色下,暗伏著殺機。草叢中、灌木叢中可能就有一隻飢腸轆轆的蜱蟲一直等待著你的到來。
可不能小瞧它們,疾控君已經連續多年發出過「蜱蟲預警」!
1
什麼是蜱蟲?
當你這麼在搜尋引擎查找時,會得到這樣的答案:「蜱是一種危險的昆蟲… …」其實,這個說法有個小小的錯誤,疾控君這裡要糾正一下,蜱蟲是一種蟲子,但是絕不是昆蟲。
蜱民間俗稱「扁蝨」、「壁蝨」、「草爬子」 「狗豆子」等,是專性吸血的有害節肢動物,對人和牲畜都會造成很大危害。
在分類學上,蜱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蟎亞綱、蜱蟎目以下的後氣門亞目,即蜱亞目。該亞目下設立一個蜱總科,下分硬蜱科、軟蜱科 和僅存在於非洲南部的納蜱科3 個科。
是不是沒有記住?
沒關係,其實疾控君也沒有記住。
通俗地講,就如同八隻腿的蜘蛛不是昆蟲,蜱與蟎蟲之類的節肢動物也不屬於昆蟲。因為,蚊子、蒼蠅、跳蚤等昆蟲都是有3對足(6條腿),而蜱和蜘蛛都是有4對足(8條腿)。
不過,這裡面又有一個學霸知識點了。蜱蟲都是8條腿嗎?答案是,NO。成年的蜱蟲有8條腿,在它小時候,也就是幼蜱階段,是只有6條腿的。(但,它就不是昆蟲,揍是這麼任性。)
蜱蟲的生活史(幼蟲只有6隻足)
2
蜱蟲真的有那麼危險?
答案是,YES。
因為,蜱蟲是個「吸血鬼」
如果在吃貨排行榜上,蜱說排第二,估計很少會有其他物種自稱第一。
硬蜱的成蜱體型大小在吸血前後差異很大,未吸血個體一般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背腹上下扁平,吸血後雄性很少有膨大,但雌性飽血後體積會增大3-400倍。有圖有真相。
吸血前與飽血後的蜱蟲個體比較
疾控君就問你,被震驚到沒?
將這些血液消化後,蜱蟲可以產卵多達上千個,孵化後,又會出現上千個吸血的吃貨。
所以當你看到皮膚上有一個明顯的豆狀腫塊時,一定要謹慎,不排除是正在吸血脹大的蜱蟲。
你以為這樣就很壞了嗎?它不光光吸血,吸血過程中,蜱會傳播各類病原體。這就特別不厚道了是不是?
在所有蟲媒病中,由蜱傳播的病原體種類最多。其中包括病毒如森林腦炎、出血熱;螺旋體如各型回歸熱、萊姆病;立克次體如斑疹傷寒、Q熱、埃立克體;細菌如土拉倫菌病、布氏桿菌病;原生動物如家畜各類焦蟲病等。
以萊姆病為例。
萊姆病是一種本世紀70年代才發現的蜱傳螺旋體感染性人獸共患病,主要經蜱蟲叮咬傳播。這種病分布很廣,全球亦有30多個國家報告發現有萊姆病存在,且發病區域和發病率呈迅速擴大和上升趨勢,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
加拿大搖滾小天后艾薇兒,感染萊姆病後,與疾病進行了長達5年的鬥爭才終於恢復健康,在她回憶時說「我已經接受死亡的可能,甚至感覺自己的身體停止運轉,我感覺到自己在慢慢沉入水底,就像我浸入水中,而我需要的是上來呼吸一口氣;就像我在河裡被湍流帶走,無法呼吸。」足以見萊姆病的可怕。
導致艾薇兒患萊姆病的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及伯氏疏螺旋體
上海地區儘管尚未報導本地感染,但上海周邊部分省份存在萊姆病感染及自然疫源地。因此周邊郊遊,也存在一定的患病風險。
是不是被嚇到瑟瑟發抖,但是又捨不得外面大好風景?那麼,請收好疾控君的小貼士:
儘量少去草叢濃密的森林野地,避免穿過樹叢或草叢;衣服和皮膚不要碰觸路邊的植物;不要餵食野生或流浪的動物;
如果一定要去郊遊、垂釣等,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衫,紮緊腰帶、袖口、褲腿,防止蜱蟲接觸到皮膚;在裸露皮膚及衣物上噴塗含避蚊胺(DEET)的趨避劑(2歲及以下幼兒謹慎使用);
避免在草地、灌木叢、蘆葦蕩等地坐臥,郊遊結束後,互相檢查身體和衣物,重點部位是頭皮、腰部、腋窩、腳踝下方等處,回家及時淋浴並清洗衣物;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攜帶寵物外出時,回家前一定要仔細檢查寵物體表是否有蜱蟲叮咬附著,避免將蜱蟲帶回到居所;
如果發現蜱蟲時,無論其在人體還是動物體表、游離在物體表面,切記不可用手直接接觸,要用安全的方法藉助鑷子等工具夾取,然後燒死;一旦發現蜱蟲叮咬、鑽入皮膚,切記不要生拉硬拽,用科學的方法取出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及時前往醫院處理並消毒。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正確答案是:都!不!對!
切忌做這些嘗試,這些方法只會讓蜱蟲在應激反應下鑽得更深,並同時向你的皮膚中分泌更多的有害物質。
顯微鏡下篦子硬蜱 若蟲口器上的倒刺
因為蜱蟲吸血的口器很複雜,上面長著倒刺,一旦不恰當地拔除正在吸血的蜱蟲,很可能讓它的口器折斷在皮膚裡。
正確答案如下:
1
首先找到蜱蟲的顎體
如果你靠近了仔細觀察,你就會看到蜱蟲的口器貼在皮膚上,留在皮膚外面的大部分為蜱蟲的軀幹部分。
2
鑷子夾住蜱蟲最靠近皮膚的位置
選擇鑷子時,不要用鈍頭鑷,而是選擇尖頭鑷,以確保能夠準確地、緊緊地夾住蜱蟲的顎體。
不要嘗試用手指來捏住蜱蟲,因為手指接觸面太大,不能夠準確、有效地捏住蜱蟲的顎體位置;
確保夾緊蜱蟲的顎體,夾的時候將鑷子儘可能靠近蜱蟲的口器;.
不要夾或捏蜱蟲的腹部,因為這樣會導致它將唾液或血液注入你的皮膚,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用鑷子夾取蜱蟲的正確姿勢
3
使用恆定的力道、慢慢地向外拔
將蜱蟲的口器從皮膚中拔出。當拉動鑷子時,不要扭動、猛拉或擺動,否則蜱蟲的口器會被扯斷並遺留在皮膚中。當蜱被拔起時,皮膚也會跟著被拉起,這很正常,就像你拔出一根頭髮時一樣。
4
溫水和肥皂衝洗
溫水和肥皂進行清洗;或者你也可以選用酒精、過氧化氫、碘伏/碘酒/含碘消毒劑進行清洗消毒,清洗時要將咬傷處和手同時清洗乾淨。
5
尋求醫生的幫助
有些時候蜱蟲特別小,用常規的方法很難將其取出,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尋求醫生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朝品,醫學蜱蟎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2] 維基百科. Wikipedia: Lyme Disease. Tick.
[3] Wikihow: 4 way to remove a tick.
https://www.wikihow.com/Remove-a-Tick
供 稿:高強 範明秋
編 輯:林維曉
審 稿:冷培恩 馮曉剛
原標題:《蟲蟲,大危機!》
閱讀原文